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橋、西橋、安海橋,地處晉江市安海鎮(zhèn)與南安市水頭鎮(zhèn)交界的海灣上,扼晉江、南安兩地水陸交通的要沖。該橋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是世界上中古時(shí)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yù),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竣工投入使用。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3至3.8米,有疏水道362孔,橋墩361墩,橋板2308條,橋面用4至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至11米,寬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噸,最大則重25噸;橋上筑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hù)橋?qū)④?,軀高1.59至1.68米,橋兩側(cè)的水中筑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
安平橋所處港灣淤泥沉積,建造者在造橋?qū)嵺`中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睡木沉基”的方法,即將松木平排串列,分層交叉堆疊,然后壘壓上大石條,隨著石條的加高,重量不斷增大,木排逐漸沉陷至海底的承重層,從而奠定了橋墩的穩(wěn)固基礎(chǔ)。
為了架設(shè)重達(dá)數(shù)噸至二十幾噸的橋面大石梁,工匠們巧妙的運(yùn)用了“浮運(yùn)架梁”的方法,即把大石梁橫置于船上,讓兩端超出船身。漲潮時(shí)水漲船高,載著石梁的船舶緩緩駛?cè)雰蓚€(gè)橋墩之間,石梁與橋墩對齊并固定。退潮時(shí)船身下降,解開綁扎石梁的麻繩,船身和石梁脫離后駛離。
安平橋“以欄楯為周防,繩直砥平,左右若一,隱然玉路,儼然金堤,雄麗堅(jiān)密,工侔鬼神”,它的橋墩分三種形式:水較淺、水流緩慢的水域中采用長方形石墩;較深處則改用單邊尖半船型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處采用雙頭尖形墩。
?
橋兩端為西隘門聽潮樓與東隘門望高樓及瑞光塔
?石砌橋墩共361個(gè)
安平橋橋墩創(chuàng)新性采用“睡木沉基”法,并因地制宜設(shè)置長方形、 單尖船型及雙尖船形三種不同橋墩。
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
花崗石欄桿節(jié)點(diǎn)
橋兩端為西隘門聽潮樓與東隘門望高樓及瑞光塔
?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磚塔-瑞光塔(白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