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這是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有關“三馬同槽”典故的記載。
司馬懿還在曹操手下做謀臣的時候,曹操就看出了他氣度不凡,絕非池中之物,因此很不放心。有一天,曹操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三匹馬同在一個槽里吃食,驚醒后心里甚是不快。起初,曹操以為“三馬”指的是西涼馬超一家,于是便將馬超的父親馬騰殺了。
不久之后,曹操又再次夢到了相同的場景,心里頓時犯起了嘀咕。這時,恰巧聽說司馬懿此人言行舉止非常的可疑,才恍然大悟:原來,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父子才是自己夢中的“三馬”,而“三馬同槽”中“槽”的諧音是“曹”,這就意味著是司馬懿父子要吃掉自己的曹氏一族,這顯然就是一個不祥之兆。
于是,曹操專門為此做了一個驗證,“乃召使前行,令反顧”。只見司馬懿全身未動,但頭卻直接轉向了身后,其狼顧之相就猶如聊齋故事中判官換頭一樣,顯露無疑。此事之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似乎是有所察覺,反而更加的夾著尾巴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做事了。
曹操臨死前將曹丕叫到了身邊,叮囑兒子曹丕,司馬懿不甘為人臣,其父子三人野心勃勃,終有一日恐會禍害曹氏天下,讓他一定要小心提防??上У氖?,曹操死后,曹丕對于司馬懿卻還是十分信任和倚重的,他也并沒有將父親的話放在心上。最終,三國統(tǒng)一,天下盡歸司馬氏手中。
那么,疑心病很重的曹操,既然早已識破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為何不早早將他除掉以絕后患呢?
首先,作為輔佐了曹魏四代君王的托孤重臣,司馬懿對于曹魏后期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能征善戰(zhàn)、善謀奇策的司馬懿,可謂是高深莫測。當時,天下三分局勢未穩(wěn),曹魏缺不了如司馬懿這樣的能人異士,他對外征戰(zhàn)沙場時,可以平定外患,對內又可以輔政平亂。特別是在曹操死后,剛剛稱帝的曹丕顯然是無法控制滿朝老臣的,這時就急需司馬懿這樣一個可以平衡朝政權利的人才了。
所以說,曹操不將司馬懿除掉,是因為司馬懿對曹魏后期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不但善于隱忍,還是一個妥妥的戲精,曹操也真是找不到除掉他的理由。
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所表現(xiàn)出的就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的好臣子。在曹操的面前,司馬懿永遠都是一副畢恭畢敬,且辦事不偏不倚的樣子,對于一個說話做事從來都不犯錯的人,此次即便是想殺他,也找不到任何的借口。擅長隱忍的司馬懿,同時還是一個裝病能手,這一點從他假裝風痹癥,用計賺曹爽就可以看出來。
畢竟,任何一個朝代的君主隨便殺人,并且還是隨便殺一個頗有名望的人,是戲劇舞臺上才會發(fā)生的事,在正史中卻是極為少見的。所以說,曹操在沒有掌握到任何的證據(jù)之前,是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將司馬懿除掉的。
其次,曹操也不想因為一個夢,去除掉一個并不知道是否真的會謀反的人。更何況,這樣做還會得罪整個北方士族。
作為東漢末年京兆尹司馬防的兒子,士族出身的司馬懿一家,可謂是北方士族中頗有名望的人了。原本,曹操愛才,與司馬防的關系非常深厚,而曹丕和司馬懿之間也關系甚好。因此,曹操還不會糊涂到冒著得罪整個北方士族的危險,而因為一個夢去除掉一個并不肯定是否會謀反的有才之人。
據(jù)史料記載,司馬懿也許當時真的沒有謀反之心,至于“高平陵之變”中,他“詐病賺曹爽”一事,其實也是為了尋求自保、完成魏明帝的遺志而已。畢竟,當年的曹爽不僅無德無才,還甚是飛揚跋扈,從他大肆鏟除異己的做法看來,不得不令人懷疑,曹爽心里很可能早已有了廢帝自立的想法,而司馬懿詐病誅殺曹爽之事,還是合情合理的。至于三國統(tǒng)一后,天下盡歸司馬氏。實際上,也是從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昭掌權后才開始的,司馬昭先是有了謀反之心,而后,司馬睿才付諸行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