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也許是最憋屈的一個政權(quán),有太多的遺憾。血統(tǒng)傳承自明朝,堅持了18年,四帝王一監(jiān)國,卻不被認可屬于明朝。不僅如此,就連南明的一眾歷史人物,史書經(jīng)常給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定性。就比如南明首輔馬士英,有人說他是大明的忠臣,抗清志士,但也有人罵他是禍害朝綱的奸臣,背叛大明的敗類。
公元1644年崇禎帝于景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不過實際明朝還未徹底滅亡,因為明朝失去的主要是北方的領(lǐng)土。明末農(nóng)民起義北方比南方影響更大,也更嚴重得多,實際南方還保存著大明將近一半的實力。不過那個時候的崇禎帝早就心力交瘁了,內(nèi)心絕望極了,再也不愿意繼續(xù)維持大明腐朽統(tǒng)治的這份苦差事了,于是一走了之。
群龍無首之際,馬士英站了出來,準備擁立福王朱由崧為新君,來主導(dǎo)挽救大明的局面。他找來了幾個盟友,阮大鋮、史可法以及一眾東林黨人,企圖促成此事。
阮大鋮是馬士英的摯友,可以說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史可法后來被定性為為了大明而英勇就義的忠臣,不過態(tài)度卻比較曖昧;至于東林黨人有好有壞,忠誠、貞烈、迂腐、奸詐各類性質(zhì)的都有,十分復(fù)雜。
關(guān)鍵是東林黨人在明末崇禎帝打擊了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之后,成為了一股十分龐大的勢力,甚至有左右政局的能力。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大爆發(fā)之前,馬士英陣營跟東林黨人矛盾重重。馬士英為了自己的政見得以實行,爭取更多盟友的支持,甚至不惜利用各種小手段向東林黨人示好。
可惜的是,到了這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東林黨人那一套迂腐的習(xí)性再次顯露了出來。他們堅決反對擁立福王朱由崧,甚至揚言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其他任何方案都可以同意。
原來當時他們能選擇的新君主要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四人。其中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福忠王朱常洵的長子,與崇禎帝是堂兄弟關(guān)系;惠王朱常潤是明神宗朱翊鈞第六子,是崇禎帝的叔叔;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朱翊鈞第七子,也是崇禎帝的叔叔;潞王朱常淓是明神宗朱翊鈞的侄子,是崇禎帝的堂叔。
潞王朱常淓因為輩分差得多,血統(tǒng)離得遠,首先被馬士英與東林黨陣營排除。而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三人血統(tǒng)離崇禎帝較近,比較容易被接受。按理說福王朱由崧跟崇禎帝是同輩,比較符合“兄終及弟”的繼承規(guī)則;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跨了一個輩分,顯然要差許多。
不過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遺留下來的坑,還是持續(xù)禍害到了這個亂世。原來,萬歷皇帝一直不愿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想立朱常洵,前者是是崇禎帝的父親,后者是福王朱由崧的父親。因為太子之位久拖未決,導(dǎo)致底下大臣分成了兩派,分別站隊朱常洛、朱常洵,其中東林黨人站的就是朱常洛。所以他們一直以來都很反感朱常洵,這種厭惡延續(xù)到了朱常洵的兒子福王朱由崧身上,導(dǎo)致他們堅決反對馬士英的提案。
因為東林黨人強烈反對,馬士英為了團結(jié)人心,派史可法與東林黨人反復(fù)溝通,始終沒有結(jié)果。最終馬士英顧全大局,選擇了妥協(xié),折中選擇了桂王朱常瀛這個兩邊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是方案定下來之后,史可法又有微詞了,私下暗示別人福王朱由崧似乎更合適,現(xiàn)在這個妥協(xié)的方案容易引起兵禍。誰知道這個言論泄漏了出去,引起了諸多勢力的不滿。甚至一度不被看好的擁立潞王朱常淓的勢力,突然冒出來指責史可法。眾人這么一指責,史可法馬上又心虛了,態(tài)度模擬兩可。
馬士英原本支持福王朱由崧,后因為東林黨人強烈反對而妥協(xié)選擇了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開始充當中間人,協(xié)調(diào)支持桂王朱常瀛,卻私下又反過來支持福王朱由崧。擁立潞王朱常淓的勢力一冒出來,史可法又不敢吱聲了。史可法后來被一部分文人罵成奸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件事引起的。
這個時候原本的反對派東林黨人反而成了中立派,皮球又踢給了馬士英。福王朱由崧有史可法這個不爭氣的支持者,桂王朱常瀛是東林黨人支持的方案,潞王朱常淓的支持者比原先預(yù)計的要強不少,該選誰呢?
馬士英突然想到了北方的大順與清軍,意識到了時間的緊迫性,如果他們不能及時選出新君,敵人很可能很快就兵臨城下了。桂王朱常瀛遠在西南地區(qū),離江南有些遠,可能是來不及的。想到這里,馬士英狠下心來,還是轉(zhuǎn)為堅持自己最初的決定——畢竟福王朱由崧血統(tǒng)最近,距離也最近。
但是東林黨人馬上不干了,再次鬧了起來。馬士英也管不了那么多,不想再拖,直接將福王朱由崧接過來,擁立為南明的第一個皇帝,即弘光帝。馬士英也因擁立之功,被任命為南明的第一任首輔。
不過馬士英的抉擇副作用也十分明顯,在他與弘光帝領(lǐng)導(dǎo)的抗清斗爭中,東林黨人一直使壞,始終是不配合。不僅如此,他們還罵馬士英是奸臣,禍害朝綱,甚至捎帶著罵了阮大鋮與史可法,就連此前與馬士英有姻親關(guān)系的文人楊龍友、越其杰也被“連坐”給罵了。
本身明朝的腐朽統(tǒng)治就讓底層的老百姓很不滿,馬士英這批忠臣不僅要面對統(tǒng)一了蒙而后入關(guān)滅了大順占據(jù)北方的大清,而且還要處理這些令人無語且不可調(diào)和的內(nèi)部矛盾,處境遠比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要難上百倍??上攵麄冏罱K肯定是失敗了,始終救不了大明。
但文人們的余威始終還在,對馬士英的怨恨一直沒有消散。馬士英兵敗后,其結(jié)局衍生出了多個版本。有兵敗直接壯烈殉國的,也有兵敗后出家為僧而后被捕實草的,還有兵敗后出家壽終正寢的——當然了,也少不了兵敗后投降大清,而后被忌憚而被殺的。最后一種實際就是東林黨人的余孽,對馬士英的污蔑。
就連南明滅亡后,整個清朝的文人都在罵馬士英是大奸臣,是叛徒,其形象反而不如“總是操作不當”的史可法。可見得罪文人,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啊。
可憐的馬士英一心挽救大明,堪比晚明“諸葛亮”,卻落得如此惡名。惜哉!惜哉!惜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