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報道: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辦公廳向各代表團和界別組派出207名“旁聽員”,認真聽取各代表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討論意見,做好記錄,按規(guī)定集中匯總,梳理成簡報,及時將相關材料轉送有關部委,三天之后,負責做好督辦和反饋。
派出旁聽員,展現(xiàn)了國務院尊重民意的姿態(tài),加深了最高行政機關與代表委員的直接聯(lián)系,聽民意、匯民智,感受地氣,凝聚共識。工作作風的轉變值得肯定,工作效率的提升值得期待。而筆者想說的是,假如沒有旁聽員,這兩會代表委員思考和反映的意見或建議,是不是就會“白說”了呢?
這里就涉及到兩會會議機制問題。一年一次的兩會,無非是下情上達,和上意下達,群力群策,共商國是。其中,各團組討論情況至少有四個通道直達國務院各部委乃至中央領導。一是部委領導作為代表委員或列席討論直接聽取發(fā)言;二是人大政協(xié)在會議期間會定期召開主席團會議聽取討論情況的匯報;三是會議秘書系統(tǒng)有專門的討論記錄和會議簡報;四是參與兩會的新聞媒體和宣傳機構的報道與整合。除此之外,最近幾年開通的“部長通道”“代表(委員)通道”,也是部委領導接觸和聽取各方面意見的重要通道。
如果說這些信息通道保持暢通的話,幾千名代表委員從全國各地帶來的提案議案,各種意見和建議,沒有理由到達不了各部委。假如會議存在好大喜功、選擇性接受,再有質量的討論,就只是熱鬧了場面,豐富了銀屏,那就證明會議機制出了問題,就必須有補缺性的旁聽員。當然,如果意見上輸終端不積極接收、消化并落實,也是枉然。但愿從2016年開始派出旁聽員,不是因為會議機制不暢效果不佳的補充,而是進入新時代,民意體量巨大,需要擴大吸收量;是對人民負責的錦上添花。
那么,旁聽員所做的工作,就不應該是會議秘書系統(tǒng)所做工作的簡單重復,它可以在會議既有機制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如就討論中發(fā)現(xiàn)的具體問題進行互動和探討,而不只是被動地聽;可以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某項政策直接向代表委員進行詮釋,現(xiàn)場感知底層反應;可以把平時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帶下來,交由代表委員集中會診;可以花更多精力對各方收集的意見建議進行整合和分析提練??傊月爢T要成為民意直通車的加強因素。
反之,旁聽員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旁聽系統(tǒng)如果沒有增值性的運作,就有可能淪為一種新的形式,抑或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從整體上影響兩會效率與形象。(圖片為電視截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