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蘇軾。蘇軾政治立場、學術思想與王安石不同,但也是儒門雜家,其學蜀學為儒家雜學。蜀學由蘇軾、蘇轍兄弟加以發(fā)展,由蘇洵開創(chuàng)。
蘇洵少不讀書,及壯,發(fā)奮自修,自學成名。蘇洵著有《易傳》(未完,由蘇軾續(xù)成),并受朝命編成《太常因革禮》等,此外著有《權書》《衡論》《機策》等等,因為這后幾種著作,遂被譏為“雜學”“喜縱橫權謀之術”。蘇軾與其弟蘇轍都以他為師,很多觀點與蘇洵一致。
在學術上,二程的洛學與三蘇的蜀學觀點有異,洛蜀之爭屬于儒家內(nèi)部學術之爭。兩家的觀點分歧。關此,我將另文介紹,茲不贅。在政治生活中,蘇軾對程頤頗為放肆無禮。例如,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又趕去吊喪,程頤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后不該又吊喪。有坐客反駁說,孔子說的是“哭則不歌”,不是不“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叔孫通制訂的禮法?!?/p>
后來,朱熹的門人問起蘇軾與程頤的這類爭執(zhí)時,朱熹說:“東坡與伊川(即程頤)是爭個什么?只看這處,曲直自顯然可見,何用別商量。只看東坡所記云:'幾時得與他打破這敬字’,這說話,只要放手捋臂,放意肆志,無所不為便是?!保ā吨熳诱Z類》)
朱熹認為,蘇軾學道不至,“道行不深”,所以“好放肆,見端人正士以禮自持,卻恐他來檢點,故恁詆訾?!彼裕斑@個是處便即是道,便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萬物萬事之所以流行,只是這個。做得便是合道理;才不是,便不合道理。所謂學問也只在這里。”(同上)
自宋高宗起,繼以孝宗,蘇軾都備受推崇。高宗追贈蘇軾為“資政殿學士”,以其孫蘇符為禮部尚書;孝宗特贈蘇軾為“太師”,命儒臣編選蘇軾文集為《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孝宗還特地為此文集作序,稱蘇軾為“一代文章之宗”。蘇學于是大行于世。朱熹深為憂慮。在隆興二年與汪應辰書中批評說:
“蘇氏之言,高者出入有無,而曲成義理。下者指陳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識、才辨、謀為、氣概,又足以震耀而張皇之,使聽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語道學則迷大本,論事實則尚權謀,炫浮華,忘本實,貴通達,賤名檢,此其害天理,亂人心,妨道術,敗風教,亦豈盡出王氏之下也哉?!?《朱文公文集》卷三O答汪尚書第四書》)
蘇東坡
蘇軾和蜀學試圖調(diào)和三教,被朱熹斥為“迷大本”,為害人心。而宋孝宗好釋老又好詞章,與蜀學精神相通,引起了朱熹的高度警惕。朱熹於孝宗初登基時,即勸孝宗勿看釋、老書,勿沈於“諷誦文辭,吟詠情性?!?注四一)隆興元年上奏時,仍以此為諫。至隆興二年,朱熹與汪應辰書謂:“今乃欲專貶王氏,而曲貸二蘇,道術所以不明,異端所以益熾,實由於此?!?/p>
早在高宗紹興年間,朱熹就上奏稱:“老子釋氏之書,夫記誦詞藻,非所以探淵源而出治道;虛無寂滅,非所以貫本末而立大中。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宋史·道學傳》)當時正是蘇學盛行之時,而蘇軾對于釋老非常推崇,蘇學和蜀學染于釋老甚深。
朱熹與弟子詹體仁(元善)書謂:“蘇氏兄弟,乃以儀(張儀)、秦(蘇秦)、老、佛合為一人,其為學者,心術之禍最為酷烈,而世莫之知也。”(《朱文公文集》)為此,朱熹特撰《雜學辨》,收錄《辨蘇氏易解》、《辨蘇黃門老子解》及《張無垢中庸解》等文,毫不留情地批駁之。
關于蜀學和新學,《宋元儒學案序錄》一針見血地指出:
“《淮南雜說》初出,見者以為孟子;老泉文初出,見者以為荀子。已而聚訟大起?!度?jīng)新義》累數(shù)十年而始廢,而蜀學亦遂為敵國。上下學案者,不可不窮其本末也。且荊公欲明圣學而雜于禪,蘇氏出于縱橫之學而亦雜于禪,甚矣西竺之能張其軍也?!?/span>
王夫之對蜀學領頭羊蘇軾的批判非常嚴厲。他說:
“賈誼、陸贄、蘇軾,之三子者,跡相類也。贄與軾,自以為誼也,人之稱之者,亦以為類也。贄蓋希誼矣,而不能為誼,然有愈于誼者矣。軾且希贄矣,而不能為贄,況乎其猶欲希誼也。
若夫軾者,惡足以頡頏二子(賈誼和陸贄)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奪其性者久矣。寵祿也,禍福也,利勝其命者深矣。志役于雕蟲之技,以聳天下而矜其慧。學不出于揣摩之術,以熒天下而讎其能。習于其父儀、秦、鞅、斯之邪說,遂欲以攬?zhí)煜露掠谄娇抵馈N娘椧越?jīng)術,而自曰吾誼矣;詭測夫利害,而自曰吾贄矣;迷失其心而聽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異端,抑曰吾老耼矣,吾瞿曇矣。若此者,誼之所不屑,抑贄之所不屑也。絳灌之非誼曰:“擅權紛亂?!庇谡x為誣,于軾允當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惡足以知其所終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誼與贄之間,宋玉所云'相者舉肥’也?!保ā蹲x通鑒論》文帝七)
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甚至斥蘇軾為鄉(xiāng)愿。
蘇軾才大于德,立足不穩(wěn),德行有偏,與二程相比大為遜色,非笑二程,更顯輕薄,然此君不乏正義感,不失為一個優(yōu)秀的文人,大文人。斥之為鄉(xiāng)愿過分了,東海期期以為不可。船山先生論政論史論事論人,巨眼如火,明察秋毫,然有時未免過苛也。但也于此可見,蘇軾和蜀學,學術思想很不中正。
對于蘇軾,古來文人學者包括儒者,普遍譽之過高,朱熹、王夫之又貶之太低。
還是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的評價比較中肯: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瓊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彩,所以他們對于世務,認為并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他們亦并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于古代縱橫的策士。”
新學、蜀學都屬于儒家雜學,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儒門雜家。他們都立足于儒,故為儒家,但根基不穩(wěn),思想駁雜,蘇軾們雜染了佛道,王安石更雜,于楊墨申韓佛道無不沾染。根本原因是格致誠正功夫不足,不能審問慎思,缺乏明辨能力,學問最廣博,也只是博學而已,雜家而已。儒門雜家,高于雜家和其它諸子百家,但學術品格不高,不宜過度抬舉,更不宜作為指導思想。
關于諸葛亮,宋儒張栻曾作《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完成后示朱熹,其轉述朱熹意見說:“元晦以予不當不載以管、樂自許事,謂侯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之書,及勸昭烈取荊、益以成伯業(yè),可見其學未免乎駁雜。”諸葛亮以管樂自許、好申韓之書和勸劉備取荊益,都暴露了其學之駁雜。
孔明
《朱子語類》中朱熹對諸葛亮既高度評價,又有所保留,言其“問學未至”、“其道未盡”、“病于粗疏”等等。朱熹說:
“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於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如授后主以六韜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span>
認為孔明與王通相比,不如王通細密。又說:
“南軒言其體正大,問學未至。此語也好。但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后世誠無他比?!?/span>
張栻說孔明“其體正大,問學未至?!敝祆湔J為此評準確。又說:
“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guī)模,并寫申子之類,則其學只是伯。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
又說:
“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span>
綜上所述可見,諸葛亮非醇儒,但屬于儒家,稱其為道家或法家都不對。還有,
東海在《儒家大智慧》一書中對諸葛亮有過多次評論,其一曰:
看一個人,可以看他崇拜的是什么人物。最壞的是崇拜盜賊,最好的是崇拜圣賢,象諸葛孔明,崇拜管仲樂毅,境界不低,卻也不高。人們稱管仲、樂毅為王霸之佐,其實他們只能稱為“霸佐”,作為王佐則不足,比起姜尚伊尹傅說等真正的帝王師大為遜色。
管仲成就的是齊桓公的霸業(yè),樂毅連霸道都談不上,只是善于用兵和收斂人心??酌饕运麄?yōu)榘駱樱妥⒍艘簧删陀邢?。孔子一方面贊揚管仲“如其仁,如其仁”,一方面又批評他器小,。我于諸葛亦作如是觀。
其二曰:
孔明是儒,不大,其學混雜申韓,其用以自比的管仲樂毅,雖然不錯,遠非一流,稱霸有望,成王不足,論德論智論政治軍事才能,與伊尹傅說周公等真正的帝王師根本沒法比。故孔明一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在他出山之前就注定了??酌鳛檎?,紕漏多多,“算多遺策”。如重用馬謖,缺知人之明;事必躬親,非丞相所宜。劉備伐吳是最大的失策,無論勝負,對蜀漢政權的危害都極大。而孔明不能有效勸阻,可見其地位分量才能之一般,終究不足為帝王師也。
責編 / 西子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