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規(guī)則
人性最大的特征不是善惡,而是趨利避害,這是研究人與社會最基本的概念與出發(fā)點。人性有善惡,但這不是研究人與社會的根本出發(fā)點。如果局限于就善惡來研究人性,勢必陷入二唯論或唯道德論。有一段時期或者有一些學者,總是圍繞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而糾結不已,最終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誤區(qū)?! ?br> 人有善惡之分,但善惡卻有時空對象之別。古往今來,多少善士惡人、賢達奸讒,都不是以一個簡單的善惡二字就能區(qū)分得了的。紂王酒池肉林極盡奢淫,炮烙之刑令人發(fā)指,挖人心肝毫無人性,然紂王卻是中原統(tǒng)一之始祖,歷史功勞不容抹殺。秦始皇橫征暴斂,嚴刑酷法,可謂暴君,但是在那樣一個不文明、不發(fā)達的時代,要統(tǒng)一人民的意志、實現(xiàn)中央的集權、穩(wěn)固廣闊的疆域,沒有重典豈能做到?要知道,他是在一個春秋戰(zhàn)國的亂世中建立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呂布唯利是圖,兩次殺其義父,可謂小人一個,但是他對貂蟬之愛至死不渝。劉備為天下仁主,寧肯冒著被人追殺的危險,也不肯丟下百姓逃生,但他為了自己和部隊逃走,卻把夫人和兒子丟下,是善是惡?當曹操在為殺不殺呂布猶豫之時,是他咬了耳根子,是善是惡?和紳貪得無厭,富可敵國,但在他被處以極刑之時,他的小妾愿意隨他而去,他就沒有善的一面?前些年出現(xiàn)的大魔頭張君,肯定是一個惡人,而且是一個大惡人,但這個惡人在面對他的情婦、母親的時候,還是表現(xiàn)了人性向善的一面??v觀人的一生,當他蓋棺定論的時候,可以對他的善惡作一個基本的總結,有的人是三分善七分惡,有的人是七分善三分惡?所謂三七開,也就是這么來的,當然總體上來說,根據(jù)社會的道德是非標準,對人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br> 一個人來到世間、行走社會,他肯定想做一個好人,因為好人受到尊敬、好人被人表揚。沒有人想當一個壞人,至少他不會標榜自己是一個壞人,哪怕他骨子都是魑魅魍魎,他也會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哪怕在外面罪惡滔天,在家里也會道貌岸然;哪怕對別人心殘手狠,對家人也會關愛有加,當然也那些六親不認的家伙,但也許他在外面又講義氣哥們……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人的雙重性格呢?有一位哲人說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種天性與生俱來。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不是生活在真空,他總會依靠人們的物質與精神供給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他真是一個見人就咬的瘋狗,那么等待他的就是還是還未等他開口就是否一記悶棍或一粒槍籽。
研究人性,最根本的方向還是要研究人的趨利避害性。
所先要研究人的趨利性。所謂:天下熙熙,為名為利。
一個人要生存下去,首先需要的就是生活資料,當他的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時候,他的第一追求就是生存下去,這比什么都迫切和重要。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他不吃奶就會死掉,這是與生俱來的技巧。當一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他的求生欲望會迫使他想盡千方百計活下去,這個時候活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會不顧一切去尋找食物,至于法律與道德,已經拋之腦后。和一個起碼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人談理念信念與道德情操,無異于對牛彈琴?!?br> 其實就是尊嚴和面子,文化人講尊嚴,非文化人和社會人講面子。一個人行走于世,得到認可與尊重始終是他的需要與渴求。尊嚴和面子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起碼做人的尊嚴,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人格,如果他覺得自己不被人當人看,那么他就會努力讓人把他當人看,當他努力了但失敗了,他就會超越自己的現(xiàn)實去追求一種畸形的人格,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去讓人認識他、認可他,讓他把失去的東西找回來或得到一種平衡。當大人講話不理小孩的時候,小孩子就會通過吵鬧等非正常的方式方法引起大人的關注,其實小孩一不餓二不冷三不痛,但他需要大家的認可和關注。很多社會上的小混混,他們內心并非不知道他們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但當他通過正當方式已經不能被社會認可的時候,他們又沒有決心和耐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于是他們通過在一個小圈子里的哥們義氣或者通過對部分人形成一種局部或暫時的戰(zhàn)勝欲占有欲來實現(xiàn)自己的所謂的人格與尊嚴。也許他們是社會的渣滓,但他們也許會對被小弟們認為是大哥、或者被利用者認為有利用價值、或者通過欺凌弱者來得到快感。?還有一個層次就是尊重與榮譽。(未完待續(xù))
文/淡而彌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