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鹿關于藝術類話題的系列文章之一,主要介紹一些藝術家或博物館之類,因為寫起來比較費時費力,所以只能不定期說說,和感興趣的朋友共享)
我第一次去意大利的時候,住在一個很有品位的建筑師家里(點這里查看),他家客廳里有一幅黑乎乎的油畫圣母像,一看就是很多年了。建筑師反復地對我們說著一個名字“卡拉瓦喬,卡拉瓦喬”,我對這名字很陌生,用Google搜索了一下這個名字,知道是一個挺有名的畫家,也沒太在意。
(卡拉瓦喬粉筆像,Ottavio Leoni繪,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當然,今天我知道,那幅畫不可能是卡拉瓦喬的真跡。因為就在去年,一幅僅僅是“疑似”卡拉瓦喬的畫作就喊出了10億人民幣的高價。意大利雖然藝術家輩出,藝術品滿大街,但一幅卡拉瓦喬的原作斷不可能隨隨便便、毫無防護地擺在一個家庭小旅館里。如今想來,那位建筑師不靈光的英語大概是想表達這是一幅“卡拉瓦喬”風格的作品吧。
說到卡拉瓦喬風格,還專門有一個詞,叫“Caravaggism”,大概就是“卡拉瓦喬主義”的意思吧??上攵ɡ邌痰睦L畫對當時及后世繪畫風格的影響是巨大的。普遍認為,他是文藝復興到巴洛克風格承上啟下的人物,是巴洛克的奠基者(或之一)。我個人也非常喜歡他的畫,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卡拉瓦喬有什么特點吧。
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的戲劇性。
看卡拉瓦喬的畫,常常會有一種在看戲的感覺。背景常常是大片大片的黑,只有主角籠罩在燈光之下,呈現(xiàn)出一種非常強烈的明暗對比。比如下面這幅圣托馬斯的懷疑,講的是托馬斯不相信耶穌復活,耶穌就引導著托馬斯的手觸摸自己的傷口從而使托馬斯相信了耶穌的力量,從此追隨。畫中,從左向右的光線重點突出了托馬斯小心翼翼試探的手指和滿臉的疑惑,同時,也照在后面兩人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的面龐上,將畫面主題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極為生動。
再如下面這幅圣杰羅姆,整幅畫背景是大片的黑色,一束光從左上方照射過來,照在圣杰羅姆低下的頭和伸出的手臂上。杰羅姆是一位著名的圣經(jīng)學者,把圣經(jīng)從希伯來語翻譯成拉丁文,是天主教歷史上公認的最有學問的人之一。這幅畫英文名叫“書寫中的圣杰羅姆”(SaintJerome Writing),這種光影效果特意突出了主角書寫的手臂,于是,一個手不釋卷,熬彎了背,熬禿了頭的苦行僧形象躍然而出。整幅畫就好像是一出舞臺劇的劇照,讓觀眾所有的目光都定格在主角身上。
在用光方面,卡拉瓦喬確實是一位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大師。在他之前,文藝復興的那些先輩們雖然已經(jīng)開始嘗試用明暗去表現(xiàn)人物的立體感,但唯有卡拉瓦喬把光線作為了自己畫作的一部分,不僅用光線來表現(xiàn)人物,而且還用光線來幫助自己敘事,形成了獨特的、強烈的戲劇感。下面這幅,大衛(wèi)割下格利亞的頭顱,遠遠地伸出手去,光線從上方打下來,只照出大衛(wèi)滿臉的厭棄和格利亞滿臉的驚悚。藝術家手下的大衛(wèi)通常都是英勇、鎮(zhèn)定或俊美的形象,但這個大衛(wèi)卻看著有點厭世,有種英雄倦怠的落寞感。
卡拉瓦喬的戲劇性還體現(xiàn)在人物的動作與表情上,他總是能夠抓住一個故事最戲劇化最有表現(xiàn)力的那個場面,將每一個人物的微表情刻畫得栩栩如生。比如下面這幅基督下葬,死去的基督面色蒼白,他的兩位追隨者沉重地抱著他的尸體,衰老的圣母一臉哀傷,年輕的抹大拉低頭抹淚,而最戲劇化的是最右邊的這位女性(瑪麗),兩手向上,仿佛在無語問蒼天。
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卡拉瓦喬主義”畫家Dirckvan Baburen所畫的相同主題的畫作,創(chuàng)意上幾乎完全模仿了卡拉瓦喬的這一幅,但抹大拉一行清淚劃過面頰,把悲傷表現(xiàn)得更外向、更痛苦。
二者對比,卡拉瓦喬的悲傷比較克制,但更細膩、更有回味。
如果你注意耶穌下葬這幅畫中的耶穌,會發(fā)現(xiàn)他雖然皮膚蒼白,但滿身的肌肉,非常健壯。一般說來,耶穌的形象通常都是蒼白瘦弱的,以顯示耶穌替世人承受的苦難。但卡拉瓦喬筆下的耶穌卻是強壯的,像是體力勞動者,那兩位抱著他的弟子,看起來也像是兩個普通人,圣母瑪利亞更是一個蒼老憔悴的老嫗形象。這也是我非常喜歡卡拉瓦喬的一個特點,他筆下的人物,非常世俗化,拉近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但這也是他的畫在當時經(jīng)常受到爭議的原因之一,因為神不像神,更像普通人,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對神的不敬。其中爭議最大的,怕就是下面這幅圣母子了。
“圣母、圣子與圣安妮”是畫家們非常喜歡的題材,但以往的圣母子,圣母通常都是端莊的、慈愛的形象,但卡拉瓦喬筆下的圣母卻穿著低胸裙,輕紗半掩,酥胸半露,雖然看起來依然很仁慈,但比起以往的圣母形象來說,確實是顛覆性的,不僅世俗,甚至還有點低俗。一旁的圣安妮(耶穌的祖母)老態(tài)畢露,而耶穌則赤條條無牽掛。對今天的觀眾而言,這似乎也沒什么,但我們可以設想,把咱們寺廟里的觀音菩薩換成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就可以理解這種驚世駭俗了。這幅畫原本是一座教堂的裝飾畫,但僅僅展出了兩天就因為引起的巨大爭議被撤下來了。
為什么卡拉瓦喬的畫會如此富有戲劇性而且世俗化?我覺得是和他戲劇化的人生分不開的,一個人的作品總歸離不開他的生活,就像你不能指望生活富足平穩(wěn)安逸的門德爾松會創(chuàng)作出貝多芬的命運一樣。
卡拉瓦喬應該屬于傳記作家或編劇非常喜歡的那種人,他6歲喪父,13歲喪母,從小混社會,吃喝嫖賭、打架斗毆,無所不為,屬于“社會我喬哥,人狠話不多”的類型。但他又極具繪畫天份,走到哪都是最受追捧的天才畫家。白天是主教、大領主的座上賓,晚上就流連于勾欄酒肆,賭博酗酒,滋事打架,甚至還殺過人,從羅馬到那不勒斯、到西西里島、到馬耳他,在哪里都是最受歡迎的畫家,但在哪里也都待不長久,最后在返回羅馬的圖中稀里糊涂地死了,英年早逝,只有39歲。
除了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卡拉瓦喬的性取向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有人說他是同性戀,也有人認為他是雙性戀。他曾經(jīng)以自己為模特,畫過一幅病中的酒神,展現(xiàn)了自己“病嬌”的一面,看得出,年輕的他,也是個容顏俊美的小伙兒。
他也畫過另外幾幅酒神和少年,據(jù)說,畫中這個美麗圓潤很有肉感的少年就是他當時的同性伙伴。
像很多其他畫家一樣,卡拉瓦喬也曾經(jīng)很多次把自己畫進畫作里,不過形象都算不上很美好。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幅大衛(wèi),提著的人頭是卡拉瓦喬,而下面這幅莎樂美,這個盛在盤子里的人頭也是卡拉瓦喬自己,這兩幅畫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在那不勒斯完成的。此時的他因為打架毀了容,健康也很差,身上背負多個案底,傳說中還有人在追殺,頗有些走投無路的意味。在這兩幅畫里,他把自己畫得無比丑陋,人人厭惡,也是想借此表達自己的悔過,爭取教皇的赦免??上В磺卸家呀?jīng)太遲了,在從那不勒斯回到羅馬的船上,他奇怪地死了,死因一直頗有爭議,有說是死于馬耳他騎士團的追殺,有說是死于鉛中毒,還有說死于敗血癥、高燒等等。
卡拉瓦喬的一生雖然很短,但他的影響非常巨大。他的畫作,如今遍布歐美各大博物館,每一幅都是無價之寶。上個世紀20年代,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羅伯托隆吉(RobertoLonghi)曾說,沒有卡拉瓦喬,就沒有里貝拉、維米爾、拉圖爾和倫勃朗,德拉克羅瓦、庫爾貝和馬奈也會大不一樣。而另一位藝術史學家伯納德布倫森(BernardBerenson)則說,除了米開朗基羅,任何一位意大利畫家都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看看,連達芬奇都沒排上號。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就來說說他對巴洛克以及后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吧。
藝術之鹿----天使何處不報喜
喜歡就點一個在看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