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悠悠報紙副刊情
作者|陳希瑞
少時家貧,無錢買書,出于一種對文字的一種特殊喜好,我見了有文字的讀物,就愛不釋手。好在哥哥姐姐們都愛看書,家里多少還有幾本閑書。于是囫圇吞棗看了父親讀過的《古文選讀》、《歷代文選》。其中的一些名篇至今記憶猶新,比如晉代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出師表》、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都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同時也記住了其中的一些名句:“田園將蕪。胡不歸?”、“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特別是勵志名篇《送東陽馬生序》,通過譯文我了解到,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jié)描繪,讀來生動感人,在我年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至于想看報紙,那得在公家才能看到。報紙,報紙多好呀!上面不光有新聞,還有攝影,更重要的,是有文藝副刊,小說、散文和詩歌都能看到。
那時,一位本家叔叔趕集賣煙葉,包裝紙就是舊報紙。這一發(fā)現(xiàn),就好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報紙就成了我的牽掛。叔叔知道我喜歡報紙,每次去他家串門,叔叔總是呵呵笑著,搬出一摞舊報紙,讓我翻撿,從中挑撿出自己喜歡的報紙。記憶中的報紙有《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大眾日報》。那時,《人民日報》有“大地”副刊,《天津日報》有“文藝周刊”,《大眾日報》有“豐收”副刊,發(fā)表在副刊上一篇篇美文,一行行美麗的文字,就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了我。我把撿出的報紙帶回家,一張張抻平,用剪子把副刊上的文章剪下來,然后用膠水粘貼到一個本子上,有空就拿出來認真閱讀。這些精美的文字,就像一汪汪甘泉,滋潤著我干涸的心田,又像一只只美妙的風箏,放飛我年少的心靈。
從叔叔那里知道,報紙來自于高密。于是,我專門騎上車子,跑到100里外的高密,從火車站帶回一大包舊報紙,我在報紙的汪洋大海里尋找珍珠般的副刊文字。那時的副刊,就是一塊文學創(chuàng)作的園地,刊登小說散文和詩歌等文學作品,也是培養(yǎng)文學青年成長的一方樂土。
我高中畢業(yè)后,種地又不甘心,就學著寫小說,還央求父親為我訂了半年的《人民文學》。那時,我剛從報紙上看過路遙發(fā)表了小說《人生》,我覺得,我跟主人公高加林很相似。每當郵遞員來了,客客氣氣遞給我一本上面寫了我名字的《人民文學》。捧著散發(fā)出油墨馨香的刊物,心里那份快感,別人是體會不到的。
新媳婦娶進門,我還想訂一份報紙,那時,分家只分到幾間老屋,一時沒什么積蓄,哪來的閑錢訂報刊?我想到了媳婦的彩禮錢。我知道,媳婦過門的200元彩禮錢,一直在她手里攢著,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媳婦鄭重提了出來。
“我想訂一份報紙?!?/span>
“不行,咱家沒錢?!?/span>
“你不是還有彩禮錢嗎?”
“那錢不能亂花!”
“訂一份報紙就叫亂花錢了?”
“不能訂,你也不想想,往后還要蓋房子,生孩子,油鹽醬醋……”
老屋太舊了,面對暗淡的四壁和黑洞洞的屋頂,媳婦提議扎仰棚,再用報紙糊一糊。我們精選了高粱秸桿,請人扎了仰棚。我挑揀出一些舊報紙,特別是把帶有文藝副刊的一面朝外,排列整齊,用漿糊一張張糊在仰棚上、糊在墻壁上,房間變成了閱覽室。下地回來,我抱著孩子一張張閱讀,指點給牙牙學語的孩子看。我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報紙副刊上那些精美的文字,使我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念頭。一個個寒冬的夜晚,面對熒熒豆燈,我拿起筆,書寫下一個個稚嫩的文字,去撿拾起那一個個不曾失落的日子。沒有寫字臺,我就趴在炕沿上、或者趴在墻角那口盛面子的頭號大甕上;沒有紙寫,我到親戚家找來孩子上學用過的作業(yè)本,在本子的反面寫,寫下我對生活的感受,寫下自以為是文學作品的文章。我不會風花雪月,心里只裝著老民和莊稼,記掛著父老鄉(xiāng)親的苦與樂,記掛著地里的莊稼和收成。因為我知道,老農(nóng)只知道默默耕耘,有耕作,才會有收獲。
報紙副刊,成了我一往情深的“情人”,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時間到了1987年秋天,我接到《平度大眾》報副刊的邀請函,邀請我參加“張戈莊改稿會”。作為一個農(nóng)村青年,我深知這次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暗暗叮囑自己,一定要珍惜機會,好好努力,不辜負副刊老師對我的殷殷厚望。在報社副刊部,我們見到了趙偉、李利群、王長令、張璋和賈維等編輯老師,聲聲寒暄,使我心頭翻滾著陣陣熱浪。這次改稿會上,前期以“今日張戈莊”為總題,進行命題散文創(chuàng)作,后期各自加工帶去的習作。后來在《平度大眾》副刊上刊發(fā)了我們的作品??€刊登了我們九位改稿作者的合影。我寫的一篇散文習作《奶奶的印花布》,后來發(fā)表在《青島日報》琴島副刊上。
現(xiàn)在的副刊,內(nèi)容可謂豐富多彩,琳瑯滿目,除了文學作品,還有攝影、書畫,見諸報端的多是一些消遣文字,心靈雞湯也不在少數(shù)。以前有家農(nóng)民報,辦的富有特色,很適合農(nóng)民口吻,副刊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還有情感傾訴。受新媒體沖擊,現(xiàn)在很多報紙都不辦副刊了,很多報紙的副刊版面被壓縮到極限,這家報紙由于增收節(jié)支,對報紙進行改版,砍掉了一些原本很受人歡迎的版面或欄目,當然也砍掉了讀者的口吻,疏遠了讀者,我也只得選擇放棄。
多少年來,我無法把自己算作文學青年,甚至有時連文學愛好者都不敢當,我只不過是保持了閱讀和寫作文的習慣而已。晝?yōu)楦攀?,夜品書墨香,在勞作之余,我堅持寫稿練筆,一路走來,默默耕耘。一晃將近40個年頭過去了,我熱愛報紙副刊的熱情不減當年,愛好文學與寫作的熱情不減當年。每每看到什么報紙副刊上,有什么精美的文章,我依然會收集起來拜讀學習。每一期的《今日平度》擺放書桌上,第一眼要看的,依然是有著蓬勃生機的副刊。我深知,是報紙副刊充實了我不肯認輸?shù)娜松?,是報紙副刊使我不再迷茫不負芳華,是報紙副刊使我的人生之路變得五彩繽紛搖曳生輝。
作者簡介
陳希瑞,網(wǎng)名神仙哥哥,山東青島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山東平度市戲劇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膠東文藝》編委。作品散見于《大地文學》《短篇小說》《火花》《速讀》《麥地》《遼河》《悅讀》《散文中國》《作家報》《齊魯晚報》《山東工人報》《半島都市報》《農(nóng)村大眾》《青島日報》《民主協(xié)商報》《青海湖》《天柱》《平度日報》《墨水古韻》《菲律賓商報》《有荷文學》等海內(nèi)外數(shù)十家報刊雜志和文學平臺小說散文700余篇,創(chuàng)作出31部呂劇、微電影和電影劇本等網(wǎng)絡文學作品200多萬字,古裝呂劇《狀元郎》搬上舞臺。
掃碼關注我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