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攝影作品基本上是無師自通的。那年去山西、河北革命老區(qū)考察希望工程。面對老區(qū)孩子們那一雙雙清澈無暇的眼睛,我感到這里是遠離都市喧囂的凈土,到處是美的山水、美的人情,到處是犧牲的佐證、奮斗的足跡。我被感動了。除了用手中的筆寫下一篇篇紀實散文,還舉起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那感人的、美麗和簡陋的一幕一幕?;鼐_洗出來后,一部分寄到《河北日報》的彩色版,一部分寄到《北京晚報》的“好望角”攝影專版。當時對攝影稿件如何寫說明文字,如何郵寄都全然不知。過了些天,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工作的兩個弟弟相繼打來電話:你拍的老區(qū)孩子的照片,《河北日報》在彩版大幅刊出,還真有點專業(yè)水平哪!又過了些天,《北京晚報》“好望角”攝影專版以半個版的版面刊登了我的六幅照片。從此,我的照片便常見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北京日報》、《戰(zhàn)友報》等報刊。見的最多的是《北京晚報》,該報兩年間曾經(jīng)四次以幾乎整版或半個版的篇幅刊登我的專題攝影。并在“京城攝影發(fā)燒友”專欄中刊發(fā)介紹我的照片和文字。成為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京城軍界攝影發(fā)燒友。晚報攝影部主任司馬小萌老師,六十年代畢業(yè)于人民大學新聞系,現(xiàn)任全國晚報攝影協(xié)會會長,在攝影界頗有名氣。她用稿堪稱苛刻。稿子送去,接過來一看,立即表態(tài):“這張行,拍得不錯,可以用?!薄斑@張不行,怎么拍的?拿回去!”就是這樣干脆利索。每每從晚報社送稿歸來,我多有感慨:“什么時候,我們的用人制度也像北京晚報攝影部用稿子一樣就好了,鐵面無私,全憑質(zhì)量?!?/strong>
文如其人。我這個人秉性率直,常常為一些人和事鳴不平。有時想,虧得是出生于1956年,若參加工作于1956年,恐怕連1957年那一關(guān)也過不去。由于這一點,自爬格子之初,便以言論稿見長。但真正在言論稿上有突破,是與《北京青年報》評論部潘洪其先生之交開始的。潘洪其先生年紀輕輕,但在評論界堪稱“大腕”。他筆名“潘多拉”,其雜文隨筆常見于大刊大報。但他對我這無名作者可謂熱情有加。在頗有特色的專欄“九六熱風”、“九七熱風”中,屢屢刊用我的稿子。而且每次用稿都要惠寄樣報,就連稿酬是否收到都親自過問。當我表示謝意時,他說:“我也是作者,我也非常希望責任編輯這樣做的?!?/div>
忙碌的編輯用過哪位作者一篇稿子,也許很快就淡忘了。但一篇稿子登了報,在作者那里往往都是刻骨銘心的,有的甚至能改變命運、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我們何嘗不能說,每個成功的作家背后,都至少有一位偉大的作嫁者——責任編輯!當然,我只是在文字領域中默默前行的一位普通作者,但正是由于普通,面對二十余年尺余厚的刊稿剪貼,我才要說:謝謝你們!我的知其名、不知其名的責任編輯們!也許是由于我的勤奮、我的努力,感動了上帝,博得了你們的厚愛,使我有那么多的文字能夠見諸報端。但你們的扶植和承認,更是我勤奮、努力的動力所在?!皹涓咔С咭餐涣烁?,如果把報刊責任編輯們比作根,作為樹葉,我要做那不畏寒冷的松葉,把永恒的綠獻給人世間,以青翠茂盛的姿態(tài)回報根的關(guān)懷。
1999年11月
(選自馬譽煒著《磨合人生》一書,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微火信箱.煩惱我?guī)?/div>
總 編 審:馬 達
顧 問:姜自申
主 編:傅群雄
特約評論員:李慶國
美 術(shù) 設 計:安殿堂
總編審助理:焦龍宇
法 律 顧 問:
李進章(河北政法干部,教授)
鄭立申(北京網(wǎng)絡法律專家)
特別公告:本公眾號對故意擾亂的無理侵權(quán)行為將保留反投訴和追究法律責任的權(quán)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