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聽說過,在自閉癥的圈子里,高功能孩子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和低功能的孩子同班上課,小齡的家長看到恢復的不是很理想的大齡孩子時,會非常悲觀,質疑對方家長付出努力了嗎?
很多家長也會抱有自己的觀點,謹慎派的觀點是和低功能的孩子相處會影響到自家孩子,更多的家長可能是包容派,無論功能高低,孩子不應該被貼標簽和對比。
今天我們邀請到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yī)師 馬揚,聊一聊阿斯伯格、自閉癥譜系、高功能、低功能那些事兒。
北大醫(yī)療腦健康——
對于家長經(jīng)常說的阿斯伯格、自閉癥譜系、高功能、低功能等等,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大家的理解是否存在誤區(q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yī)師 馬揚——
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名字的由來。當時肯納醫(yī)生和阿斯伯格醫(yī)生兩個人分別從兩種不同的診療的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類的孩子,才衍生出孤獨癥譜系障礙和阿斯伯格。
1994 年,阿斯伯格綜合征首次被納入DSM手冊中,但長期以來,在孤獨癥診療領域包括門診中仍存在爭議。
事實上在 2013 年,DSM 5 已經(jīng)把阿斯伯格的診斷去除了,這也是現(xiàn)在大家一直存在爭議的原因,因為目前已經(jīng)沒有阿斯伯格這項診斷了,DSM 5 中只有孤獨癥譜系障礙,包括 DSM 4 中廣泛性發(fā)育障礙這個名詞也已經(jīng)沒有了。
對于孤獨癥譜系障礙來說,它本身并不是明確的一個疾病,它是一組一類疾病,或者叫做一類癥狀學疾患。我們只是對有這樣一些行為表現(xiàn)的孩子進行診斷,但背后的原因還是很多的。
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核心癥狀主要是社交障礙,然后包括狹隘的興趣愛好,重復刻板的行為。對于這些孩子在臨床上要進行分度,比如典型的或者叫做經(jīng)典的孤獨癥,也有低功能,中度的或者是高功能的。
可能大家會有一些疑惑,經(jīng)典或者典型孤獨癥的孩子,就一定是低功能嗎?
不是的,這是一個認識誤區(qū)。
有些孩子癥狀很典型,但功能不一定低。目前在醫(yī)學上如何去界定功能低或者功能高,和孩子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相關性。
這里會存在一些爭議,對于孤獨癥來說,僅憑認知來評判一個孩子顯然是不夠全面的,但目前醫(yī)療領域內的確沒有更為完備的評價標準,我們也在努力思考怎樣才能從更多維度評估孩子的狀態(tài)。
所以目前業(yè)內還是將認知水平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并非唯一指標。
如果孩子的認知水平經(jīng)過康復干預,或本身程度并不嚴重, IQ 達到 70 - 75 分以上的程度,就可以診斷這個孩子是高功能自閉癥。
而阿斯伯格和高功能自閉癥是有所差別的。
很多典型自閉癥孩子來就診,主訴就是不說話或說話少。而阿斯伯格的孩子在小的時候,語言發(fā)展基本上是正常的,更多的是在進入學齡前期,甚至成人后,才識別到有可能是阿斯伯格。
阿斯伯格人群在語言方面沒有太明顯的落后,認知智商基本正常,甚至一些阿斯伯格孩子可能智商超常,我們會用“天賦異稟”來描述他們,他在某一個領域里可能會展示出比同齡小朋友高出很多的特長。
但阿斯伯格孩子有一個特點,他們會存在社交障礙。典型自閉癥的孩子的社交障礙是社交動機的缺乏,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沒有社交語言就會落后。而阿斯伯格孩子很多是有交流動機和意愿的,但方式方法可能不得當。
他們愿意去溝通和交流,但總是把握不好度,這一點和高功能是有區(qū)別的。
在我國醫(yī)療領域的診斷中仍存在爭議,部分專家認為將阿斯伯格診斷取消,僅放到孤獨癥譜系障礙里是不合適的,阿斯伯格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特點。
但如果嚴格按照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診斷來看,核心癥狀就是社交障礙。不管是缺乏社交欲望,還是方式方法不恰當,都屬于社交障礙。
此外,一些阿斯伯格孩子雖然天賦異稟,但興趣愛好比較狹窄,通常來說會對自然科學或人文歷史特別感興趣。
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和他們提到普通人際交往上的話題,他可能聊不了幾句,但只要提到蟲洞、地震,或者龍卷風和恐龍,他可能就會滔滔不絕,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表達得非常好。
這種興趣愛好狹窄的狀態(tài),其實也很符合孤獨癥的核心癥狀,所以仍存在爭議。
事實上,不管是阿斯伯格,還是高功能或中低功能的孩子,他們的社交障礙都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并非孩子是阿斯伯格,家長就可以認為以后沒事了,仍舊要重視。
北大醫(yī)療腦健康——
很多家長對于細節(jié)上的區(qū)別可能不是很清晰,比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影視作品,例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主人公就是一位阿斯伯格,并且智商很高,但情商比較低。
關于阿斯伯格的這種案例,在您看診過程中有相關的案例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yī)師 馬揚——
首先,高功能孤獨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相對來說嚴重程度都會輕一些,使得就診年齡會比典型或中低程度孤獨癥的孩子要大一些。
如果孩子兩歲不說話,家長會認為可以再等等,如果三歲不說話,家長一定很著急。
所以一般來說典型孤獨癥的孩子,診斷年齡集中在2-3歲,而高功能及阿斯伯格孩子,診斷年齡更集中在學齡前,甚至一些孩子在小學,有一些更大的孩子可能會在中學。
這樣的孩子其實已經(jīng)從家庭的散居兒童生活,逐漸邁向了幼兒園、學校這種群居集體生活。
孩子有可能在家庭散居生活中,社會適應性還可以,為什么說可以?
除非一些家長自己比較敏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所差別,盡早帶到醫(yī)院就醫(yī)。但大多數(shù)的孩子在家庭環(huán)境中適應性還是可以的,因為家長通常對孩子有很強的包容度。
此外,也由于他們自身的功能比較高,甚至一些孩子表現(xiàn)出比同齡兒童超常的機械記憶能力,比如會通過網(wǎng)絡自己獲取信息,不需要家長去教。
在門診中,我經(jīng)常遇到很多家長會說自己家孩子很聰明。比如有一位5歲的小朋友,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反饋是否要帶孩子去醫(yī)院看一看,因為孩子太淘氣了,上課總是不聽講。因此家長是以ADHD多動癥為主訴前來就醫(yī)的。
結果小朋友5歲就已經(jīng)能夠算到三位數(shù)以上的加減法,還會列豎式,九九乘法表也背的特別好,還能一步步講解計算過程,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
我問小朋友為什么上課不聽,他說老師講得太簡單聽不進去,因為他對唱兒歌不感興趣,他會更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比如操場上有什么變化,他會完全不顧老師的批評跑出去。
因此,在對這個小朋友進行測評后,我們并非以多動癥來簡單概括孩子的情況,而是和家長溝通孩子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俗稱自閉癥。
當說出這三個字的時候,家長瞬間非常生氣,表示兒子非常聰明,不可能是這樣的疾病。尤其是孩子的父親,表現(xiàn)得異常激動。
我隨后建議家長出去冷靜一下,在此期間,孩子父親自己在網(wǎng)上查閱了相關資料,突然沖進來說,“您說的太對了,我兒子就是這樣。”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家長們想去獲取相關信息其實并不難,但因為之前沒想過這樣的情況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可能不了解。包括很多學校老師也沒有聽過相關的名詞。
所以我認為是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自身提高對于疾病的探索精神,另一點是加強正確科普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家長和老師去關注疾病。
其實目前很多老師都對孩子的異常情況很敏感,我們科每年有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每年 3 月份和 9 月份春季開學和秋季開學以后特別忙。
因為很多老師會和家長說,孩子有一點不一樣,有可能是多動癥或感統(tǒng)失調,可以去兒童醫(yī)院看一看,所以很多小朋友就會過來。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yī)師 馬揚——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個案例是我自己孩子的同學。這個小朋友在學校頻繁和同學發(fā)生沖突,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會在上課期間離開座位。
首先看到孩子的上述表現(xiàn)時,很容易聯(lián)想到多動癥,但經(jīng)常與同學發(fā)生沖突,大致可以判斷他存在一些社交問題。
比如別的同學看了一眼他的卷尺,他就認為別人想拿走他的卷尺,因此他會立馬拿走對方的筆袋;別人碰他一下,他就認為別人會攻擊他,他就立刻沖上去揍人家;如果在一節(jié)課上生氣,后面幾節(jié)課也完全沒辦法聽,他會鉆到桌子底下,小胸脯一起一伏的生氣,可以生幾個小時。
一頁描紅紙要描5個小時,因為只要寫得不好看就要重新寫。在第一次學???/span>試時,他是沒有層級的,因為第一道題就沒有做完,字寫的不好,他就不愿意往下做。
當我和這個小朋友溝通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說話的語氣相對比較書面,語言很像從書上搬下來的,然后說幾句就不吭聲了。
我想調動和他之間的交流,提到了恐龍,他立馬滔滔不絕地描述恐龍的各種知識,這是他特別喜歡的。
隨后我們對小朋友進行了檢查,發(fā)現(xiàn)他的言語 IQ 值高達 115 分,操作量表 86 分,全量表 102 分,而70分以上的智力基本屬于正常,因此孩子的智商還是可以的。
但他的特點是言語智商明顯高于操作智商,這也是阿斯伯格綜合征孩子的一個特點。
此外,孩子的媽媽還表示一年級小朋友都要學習跳繩,113個過關,但他只能跳一個。肢體不協(xié)調,走路時姿勢會顯得笨手笨腳。
最初我們其實沒有給他診斷為阿斯伯格,還是認為多動沖動傾向更明顯一些,但觀察了幾年后,最終修正了對孩子的診斷,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征,第二個診斷是存在一定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兩個診斷都給他。
這位小朋友的媽媽引導干預的特別好,目前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但情緒和行為問題沒有更明顯和過激,老師在知道了他的情況后,對他的包容度也增加了很多。
北大醫(yī)療腦健康——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時,可能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行為需求,從而不知道怎么去使用正確的干預方法去幫助孩子。
那我們怎么去正視孩子的能力,又如何避免家長在無意間忽視掉孩子的需求,您有什么建議嗎?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yī)師 馬揚——
對于高功能的孩子或者阿斯伯格孩子來說,家長一定要分清楚,在促進孩子認知功能提升方面,是有區(qū)別的。
而且并非孩子的認知水平上去了,功能就一定提高了。這里提到的功能其實更多的是社交或者叫做社會適應能力。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高功能的孩子,智力水平差不多70-80分,如果適應家庭生活,每天的一日三餐,玩一玩他想玩的玩具,有一些家庭自理的能力,或者到小區(qū)里溜達溜達,有父母的看護,我認為他能比較好地適應,不會出現(xiàn)太多的一些異常的一些行為和情緒。
因為家長通常都會包容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得到滿足就不太容易出現(xiàn)問題。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孩子的功能和認知程度都是可以適應的。
但如果把孩子放到更高階的環(huán)境,比如幼兒園小班,一般配置25個小朋友,3-4名老師。當老師說小朋友現(xiàn)在圍成一個小圈,聽老師唱兒歌,每個小朋友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小椅凳搬過去了。
但我們的孩子可能手里正拿著一輛小汽車,想研究一下小汽車的構造,他可能會在聽到老師的指令后仍然在玩小汽車。這時班里一些年齡大一點的或從小就有集體意識的同學,就會覺得老師叫了你很久你都不來,那我一定要過去把你叫過來。
其實也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孩子,但這時孩子就會覺得其他同學在欺負自己,搶奪他的玩具,就有可能出現(xiàn)過激行為。
所以在老師的眼里看到這個小朋友,第一不聽指令,第二有不良的攻擊行為。在這種集體環(huán)境中,孩子目前的功能和表達就是不適合的。
哪怕他擁有把小汽車拆掉又復原的組裝能力,但他行為舉止方面也是不適合常規(guī)意義上的集體生活的,我們就需要一步一步讓他能逐漸適應。
比如讓老師去輔助孩子加入集體,同時我們可以教孩子表達需求,“老師,我想再玩一會小汽車,行嗎?”
這樣的一句話也是能力提升的體現(xiàn),雖然他不想加入兒歌課,但做出了老師和同學相對能夠接受的行為表現(xiàn)。
所以如果想幫助高功能孩子或者阿斯伯格孩子進一步適應集體生活,一定要把他每天可能遇到的事情一點一點梳理出來。
這也是我經(jīng)常在看門診的時候和家長推薦的方法,家長可以在家里玩角色扮演游戲,通過演繹繪本,把想到的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提前演練一下。
當然這是對于小年齡孩子的方法,隨著年齡的增大,比如上小學之后,孩子可能遇到的事情要更為復雜,比如說有些小朋友語文和數(shù)學還可以在課堂上聽一聽,但是其他的課程他覺得沒有興趣,他可能就會跑出去。
這樣的情況,就非常需要家長幫助孩子一步一步慢慢適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