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為了什么,竟如此悲涼?”
這大概是呼蘭河傳流傳最廣的一句話。
論悲涼心境,大概沒有人能比得過蕭紅。
也許,更是因為有了蕭紅自身多次遭遇愛人拋棄的個人經(jīng)歷,才使得她的筆觸讓人幾乎涼到了骨子里。
這部小說完成于1940年,出版于1941年,那時候的蕭紅剛30歲,也許本該從此以后才華大放異彩,然而,經(jīng)歷了三次無疾而終的愛情,三次被自己所愛的人無情拋棄,病重時候的她,選擇堅持寫完了呼蘭河傳。
我?guī)缀跄芟胂蟮?,躺在病榻上的蕭紅,無所依靠,被愛情傷得遍體鱗傷,在那個亂世之中,一個一直尋找著溫暖依靠的女子,依舊身世飄零得像一葉浮萍。
回望自己的童年,透過那條蜿蜒的河流,看到了曾經(jīng)那里生生不息的人生百態(tài),一幕幕人間的悲劇浮出眼前,那也許就是蕭紅心里的世界,一個充分了封建道德,愚昧思想的世界,人們世世代代認(rèn)命地生活,麻木地生活著。
因性格開朗總被毒打,然后又被各種跳大神、洗熱水澡害死的年僅十四歲的團(tuán)圓媳婦;性格扭曲的有二伯;勇敢追求愛情與幸福而被眾人唾棄,最后慘死的王大姑娘,和那個失去了愛妻,卻堅韌不拔守望著孩子成長的勇敢者馮歪嘴子。
拿起筆的蕭紅,仿佛更多的是用一種事不關(guān)己的冷漠心態(tài)來描述自己成長的那片土地,人們的各種遭遇,一切都是悲慘的,一切都透著悲涼,一切也都是無望的。
“人生為了什么,才有如此凄涼的夜?”
因為她自己的心也是冷的,她看透了那個時代,卻任命了,她終究不是魯迅先生那樣的勇士,在面對封建殘毒的時候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呼聲,讓所有懵懂而又愚昧的靈魂,有蘇醒的時刻。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危險,我卻自以為得意,不得意怎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她也不像張愛玲,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幾乎是有缺陷的,因為張愛玲是帶著一雙批判的雙眼在看他們,她手中的筆是尖刻的,她的語言是刻薄的,她對她周圍的世界沒有太多的喜愛。
然而,不論怎么說,魯迅的愛憎分明,張愛玲的尖酸刻薄,都至少代表著一種激烈的情感,代表著她們看待這個世界依然是情緒激動的,或者說,她們的情感是有溫度的。
而看蕭紅,你也許能體會到哀莫大于心死,無力抗?fàn)帲瑹o力批判,因為她自己也困在那個時代當(dāng)中,困在那個男權(quán)社會里女人不得不面對的各種難以抗拒的遭遇當(dāng)中。
我想,她的氣質(zhì)是陰郁的,絕望的,寂寞的,空虛的,荒涼無邊的。
也許是看了電影蕭紅傳,看呼蘭河傳的時候,腦海中總是出現(xiàn)那個眼神十分落寞的湯唯版的蕭紅。
蕭紅的呼蘭河傳為什么這么有名,我想是因為這部小說深深地打上了屬于蕭紅她個人的烙印。
小說里唯一保存下來的溫情回憶,就是和祖父一起在后花園里種花種菜的情景,祖父對蕭紅包容性的愛,大概是她這一生最完整的溫暖,也是她在病榻之上,回顧自己坎坷顛沛流離的一生,唯一想要回歸的眷念。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
沒有了祖父的院子,就只剩下悲涼了。
那個一生都缺少愛的蕭紅,也終于在1942年病死在醫(yī)院,再也沒有醒來。
作為蕭紅進(jìn)軍文壇引路人的魯迅先生,于1936年逝世了,他只看到了蕭紅的生死場,沒有看到這部更為精彩的呼蘭河傳。
魯迅曾評價蕭紅為“當(dāng)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遺憾的是,她終究沒有走出自己生命的泥潭,獲得新生。
這也許說明:一個作家,倘若沒有生在一個美好的年代,或者,又沒有生在一個有愛的家庭,再或者,沒有收獲到人生中美好的遭遇,再缺乏一點與命運抗?fàn)幍挠職夂蜎Q心,大概,也很難成就斐然。
“你知道嗎?我是個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
我會掉下來?!?/strong>
-蕭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