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到處都能看到關于三胎的號召。
很多老一輩們像拿到了尚方寶劍,對子女祭出了“響應國家號召”的大旗,開始“奉旨催生”。
但對于年輕人來說,這事兒還是要想好。生之前,它似乎是你們和你們父母共同的事,想到這,似乎責任分散了;但生之后,它基本上就是你們自己的事,父母就算能幫忙,其實也幫不了太多,因為孩子在絕大多數時候還是需要你們自己來打理和教育的。
一件事如果真的那么顯而易見的好,它需要號召嗎?不,就算不讓做,也有一堆人偷偷想方設法地做,所以先別急著“響應”,這里面肯定是有坑的。
我先說結論,只有最有錢的群體和最窮困的群體適合生多胎,其余大多數普通人基本是自討苦吃。
首先在陪伴、注意力和資源交付上,普通人不可能做到分配給多孩中的每個,還能跟一孩時候一樣多。
最有錢的群體就算把資源分給10個20個孩子,也能做到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最頂級,因為對他們而言,“孩子上的投入”這項成本是有天花板的,而這個天花板跟他們的資產相比太過于微小。
最窮困的群體就算只養(yǎng)一個孩子,也沒什么質量可言,對他們而言,多一些只不過是多添幾雙筷子的事情。
而普通人是這樣,有一定的資源給到孩子,希望孩子盡可能成才,但若是將這份資源分去好幾份,又無法讓每份資源的質量不下降,這就是普通人身上的多孩陷阱。
最有錢和最貧困的群體,他們在生很多的情況下,根本不會講究陪伴、注意力這些事情,有錢人有太多孩子的,基本一路是金錢開道,每個孩子都享受頂級的精英教育,想要親子陪伴是奢求,因為沒這么閑;而最貧困群體忙不迭地為生計奔波,留守兒童大把,也別提親子陪伴了,有這功夫,為什么不多掙幾個錢給家里改善生活條件?
只有普通人最閑,他們又要講究親子陪伴,天天聽各種育兒心理課程,生怕孩子心理不健康,又要挖空自己的家財給每個孩子最好的,還在糾結是不是要響應國家號召多生。
他們的生活壓力已然不小,卻又不算太困難,七七八八的想法很多,是最擰巴的。
其次,普通人多生孩子,階層跌落是必然。
20多年前,有個親戚為了把自己的2個孩子都送去國外念書,賣掉了2套自己在市中心的全款房子,除去念書的錢,剩余的給自己在郊區(qū)按揭了一套小戶型。如今2個孩子的工作情況都還可以,小資水平綽綽有余,但沒一個能把當年的那2套掙回來。
生孩子是消費,生孩子是消費,生孩子是消費。
這句話請自己在腦子里過3遍。
只有最富裕和最窮困的群體,生孩子才是投資。前者有皇位要繼承,必然要從概率上選拔一個最優(yōu)秀的,后者投入相差不大,但人多了產出人才的概率大增。而對于普通人而言,生孩子就是把本可以用于投資、增值的錢源源不斷地失血到一個未來基本看不到什么回報的地方。
普通人有退休金,幾十年后又大概率有完善的商業(yè)養(yǎng)老體系,對于孩子的需求本就沒有最富裕和最窮困群體來的大,而他們拼盡全力要讓孩子成才的這種投入,本該是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的,為了孩子,這些窗全關上了。
而且多生孩子占用到的普通人的絕不僅僅是財力,還有無窮無盡的精力,這些精力原本可以用于在事業(yè)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從事業(yè)的角度看,那些最終取得大成就的,要么在取得大成就之前沒孩子,要么必然是喪偶式育兒,不管他們在書里、媒體上如何表現,那都是把偶爾高光都展示出來了,絕大部分時間一定是喪偶式甚至是雙方一起缺席的。
道理很簡單,一個想在事業(yè)上取得超越其他人成就的,不管他是不是天才,比別人花費更多時間是必需,沒有人可以通過朝九晚五取得超越其他人的成就。如果每個雙休,每個下班時間都得被親子時間占據,這個人一定一事無成,我敢100%打包票——不是說這樣不好,就是100%不可能取得什么大的事業(yè)成就。
所以不管是偉大的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藝術家還是偉人們,要么在他們取得大成就前沒孩子,要么就沒有一個是在意親子陪伴的。如果你十分在意,那就一定與大成就無緣。
普通人想在多陪伴孩子的基礎上進階自己的事業(yè),一個已經是累贅,多孩就基本在事業(yè)上判了死刑了。
而如果你不進,別人在進,那么長時間后,你保不住當前的階層是一種必然,就算堪堪保住,你的多重角色的時間占用,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極累。
所以要不要響應國家號召,先看看你自己屬于哪種。如果說選錯了事業(yè)還有機會掰回來的話,生孩子可能是世上最沒有后悔藥的決定,生完就定了你未來20幾年的大局,想想20幾年后你幾歲再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