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在中國古代,道路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抒發(fā)離別情懷與征途感慨的象征。同時,道路作為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命脈的重要角色,數(shù)千年來也一直未變。
【古代國道-先秦之道】
¤古道溯源
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有供牛馬通行的馱運道;黃帝時,“命豎亥通道路”;商朝時,中國人已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穩(wěn)定土壤,殷墟中便有礫石與碎陶片鋪筑的路面,且開始出現(xiàn)大型的木橋。
¤繼往開來的“周道”
《詩經•小雅》中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朝時,道路不僅堅實平坦,如箭一般筆直,并且開創(chuàng)了劃分城市道路與郊外公路的先河。郊外道路分“路、道、涂、畛、徑”五個等級,與之對應的則是齊備的服務設施:“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
周武王姬發(fā)在鎬京(今西安附近)與東都洛邑(今洛陽)之間,修筑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名為“周道”,并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北、南、東南又修建了等級不同、呈輻射狀的道路。
周道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在我國經濟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奠基性的作用。此后,秦、漢、唐各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這條軸線上,宋元明清時,這條交通線仍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
¤戰(zhàn)國之道:國家生命線
戰(zhàn)國時車戰(zhàn)頻仍,道路是一國興亡的征兆?!秶Z》中說,東周時,單子(即周定王的臣子單襄公)途經陳國,見道路失修、河川無橋梁、旅舍疏于管理,預言其國必亡,后來果然言中。
各國間大規(guī)模的修路工程,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鋪平了道路,也為將要登場的秦朝“國道”奠定了基礎。
(棧道是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筑路方式:先用“火焚水激”之法開山破石,隨后在崖壁上分上中下三排,鑿出30厘米見方、50厘米深的孔洞,均插入木樁。上排木樁用以搭遮雨棚,中排鋪板成路,下排則支木為架。這些棧道遠望猶如空中閣樓,十分壯觀。)
【古代國道-星光大道】
¤秦馳道:條條大道通咸陽
早在“條條大道通羅馬”之前,秦朝就已實現(xiàn)“條條大道通咸陽”了。
前220年,秦始皇在秦故地與六國境內的舊道基礎上,興修起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網(wǎng)。這些名為“馳道”的路有著統(tǒng)一的質量標準:路面要用鐵錘夯實,盡量保持直線;寬約70米,路基高出兩側地面,以利于排水;路旁每隔三丈植一株青松,路中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兩側有人行旁道;每隔十里建亭,以為區(qū)段的治安管理所、郵傳交接處及行人招呼站。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在11年里,曾東至山東,東北至河北海濱,西至甘肅,北至內蒙古,南至湖南,東南至浙江,足見當時道路網(wǎng)絡之發(fā)達。秦始皇還統(tǒng)一了全國車軌距的寬度(約1.38米),使道路建設有了法度。
¤秦直道:古道中的高速路
秦直道堪稱世界上第一條高速路,是前212年為防御匈奴而建的專用軍事交通線。著名史學家史念海曾這樣描述秦直道:一半修筑在山頭嶺上,一半修筑在沙漠草原,兩千多年前就能興建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工程,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秦直道全長700公里左右,南北走向,為求其“直”,修筑過程中遇山開山、遇溝填溝,并且越過了黃河。這條大道途經陜甘等省,穿過14個縣,直抵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其平、寬、直,都符合現(xiàn)代高速路的特征,主干道寬60米左右,可并行12輛大卡車,最寬處可用作中型飛機的跑道。秦朝騎兵沿著直道,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腳下,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雖歷經兩千年風雨,秦直道的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甘泉縣境內的秦直道遺跡,跨河引橋橋墩依然存在。秦直道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是中原漢王朝控制北方的重要通道,西漢時,幾次對匈奴的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都是通過秦直道完成的。
(經過多方努力,秦直道遺跡附近終于建起了一座秦直道博物館。建館后不久,隨著“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的成功召開,秦直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大型電視劇《秦直道》的播映,以及“秦直道文化產業(yè)基地”的建成,也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此觀光或探尋歷史遺跡。)
【古代國道-漢唐通途】
¤“漢”出于“秦”而勝于“秦”
漢朝在秦朝道路上擴建延伸,構建了以京城為中心,向四面輻射的交通網(wǎng)。在郵驛與管理制度上,漢朝也繼承并改善了秦朝制度。
漢代驛站分“郵、亭、驛、傳”四類,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或傳。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時全國共有亭29635個,以此推算,當時已有干道近15萬公里。
¤唐代里程碑
唐朝時,我國古代道路發(fā)展臻于極盛。唐太宗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要保持道路暢通無阻,不準任意破壞道路,不準侵占道路用地,不準砍伐路旁樹木,要定期維護道路設施。
唐代重視驛站管理,傳遞信息十分迅速,并開始在沿路設置土堆,名為“堠”,以記里程,實為現(xiàn)代里程碑之鼻祖。
盛唐時,京城長安成為全國陸路交通樞紐,并且對外交通頻繁。洛陽、揚州、泉州、廣州等城市,也隨著道路建設的發(fā)展,逐漸成為國內外交通的重要中轉站。
【古代國道-國際通道】
¤元代開啟歐亞通道
元、明時期,中國開始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稠密的驛路交通網(wǎng)。元代拓展了漢唐以來的陸路交通網(wǎng),并進一步向亞洲大陸,包括阿拉伯半島延伸。
蒙古軍事極盛時期,道路直通東歐多瑙河畔。統(tǒng)一穩(wěn)定的政治社會局面,使得連接歐亞的通道大為暢通,沿途多設驛站,令商旅行人安全系數(shù)大增。同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相比,元明道路規(guī)模更大、效率更高。
¤清代“茶葉之路”達到鼎盛
清朝驛路分為三等:一是“官馬大路”,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連接省城與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為大路或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zhèn)的支線。
清朝的“國際路線”,向東北一直延伸到雅克薩、廟屯(在黑龍江入???和朝鮮半島,北路則分別連接呼倫、恰克圖干線及塞上的橫向大通道,向西可通往中亞、西亞諸國,向西南可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島。
“茶葉之路”始于漢唐,在清道光時達到鼎盛,這條路以河北、山西為樞紐,越過長城,貫穿蒙古,經西伯利亞抵達歐洲腹地,是絲綢之路后中國又一條繁榮的陸上國際商路。不過,清朝末年,中國驛道時代已接近尾聲。隨著汽車公路的興起,近代道路的發(fā)展中心,也開始由東方轉移到西方。
(從18世紀初到1858年,中俄邊境重鎮(zhèn)恰克圖一直是中俄貿易的主要口岸。道路的暢通是這里得以繁榮的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商幫晉商,就曾到此與俄國人交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