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詩品》百年研究述評
張國慶
內(nèi)容提要
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二十四詩品》研究始于上世紀20至30年代,至今70余年,約稱“百年”。這一研究自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發(fā)展緩慢,在60年代前期形成一個短暫的小高潮,在60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嚴重挫折,自80年代以后發(fā)展迅猛。時至今日,在中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史、美學史的研究領(lǐng)域中,《二十四詩品》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門顯學。本文對這一發(fā)展歷程及其中的種種具體狀況進行述評,并對21世紀《二十四詩品》研究應予關(guān)注的問題提出看法。
《二十四詩品》(下稱《詩品》)是中國古代詩學名著,美學瑰寶,其署名作者是晚唐人司空圖。《詩品》研究在清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最初成果,出現(xiàn)了一批對《詩品》進行注釋、解說的著作,如《詩品臆說》(孫聯(lián)奎)、《詩品淺解》(楊廷芝)、《詩品解》(楊振綱)、《皋蘭課業(yè)本原解》(楊振綱《詩品解》引)、《詩品注釋》(無名氏)等。這些著作,解釋辭句,剖析義理,間有理論闡發(fā),對《詩品》多所發(fā)明,對讀者閱讀《詩品》很有幫助。這為后來的《詩品》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詩品》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研究,始于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至今僅70余年,故本文所謂“百年研究”,只是一個近似的說法。70余年來,這一研究的發(fā)展始而極緩,繼而稍快,中途突遇曲折,至近20余年來則堪稱迅猛。對這70余年的《詩品》研究,本文擬將之分作20世紀80年代前、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80年代后三個階段來進行述評。
這里有必要談一下“《詩品》研究”的義界問題?!对娖贰费芯慨斎灰詫Α对娖贰繁旧淼难芯繛橹?,但又絕非僅限于此。對于研究《詩品》這樣一部重要著作來說,深入了解其作者乃屬題中之義。所以,對其署名作者司空圖的生平、思想,他的其它詩學論著乃至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等等的研究,一般也應屬于“《詩品》研究”的范疇,至少應屬于“《詩品》相關(guān)研究”的范疇。本文所謂“《詩品》研究”,指的就是以《詩品》為核心的這樣一種綜合性研究。
一 20世紀80年代前的《詩品》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詩品》研究,處于一個初創(chuàng)和漸次發(fā)展的時期。以下分三個階段簡要述評之。
1、1959年以前的《詩品》研究
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前期,一批中國文學批評史方面的著作陸續(xù)出版,大致有陳鐘凡 ① 《中國文學批評史》(1927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1934年)、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1934年)、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1934年,1943年)、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1944年)。這批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建立。由于這批著作大都論及了《詩品》,因此也標志著現(xiàn)代《詩品》研究的正式開始。由于尚處草創(chuàng)時期,也由于《詩品》本身的簡奧難解,還由于文學批評史體例的限制,現(xiàn)在看來,這批著作對《詩品》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還是明顯不夠的。然開創(chuàng)之功,終不可沒。其間有的著作,還是揭示了《詩品》的一些重要特點,并顯示了作者的見地的。比如郭紹虞指出,中晚唐人善用形象化的語言品詩論文,而成為象征的批評;又常用此種象征的批評來刻劃形容抽象的風格。《詩品》就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而又成為此類批評的集大成者。又如羅根澤認為,《詩品》是以比喻的品題方法,對二十四種獨立的詩境,提示其意趣,形容其風格;這種以比喻提示風格的方法,魏晉六朝已啟端緒,至唐而盛行。應該說,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一定的見地和深度,大體是得當?shù)摹?/p>
1959年以前發(fā)表的相關(guān)論文很少,已知的有如下幾種 ② :朱東潤《司空圖詩論綜述》 ③ ,李戲魚《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 ④ ,杜呈祥《司空圖》 ⑤ 。從理論水平和影響來看,朱氏論文較為突出。朱東潤認為,作為詩的哲學論,《詩品》主要討論了五個方面的問題,即:論詩人之生活,論詩人的思想,論詩人與自然方面之關(guān)系,論作品(陰柔之美,陽剛之美),論作法。又認為,司空圖身處亂世,故其詩論不得不抹殺現(xiàn)實而另造一詩人之幻境以自遣;“思與境偕”是司空圖論詩真諦,以“味在酸咸之外”論詩自司空圖始。這些見解,都有合理性或啟發(fā)性。此文在之后幾十年間曾被多次收入不同論文集,發(fā)生了較大的影響。
《詩品》研究的專門性著作,這一期間尚未出現(xiàn)。
總的看,1959年以前的《詩品》研究,成果不算多,成就不算高。然而這第一波次的開拓,為后來者奠下了現(xiàn)代研究的最初的基礎,在《詩品》研究的發(fā)展中有著不容低估的重要意義。其間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一提,即相關(guān)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出現(xiàn)于20世紀30和40年代,而50年代幾乎呈現(xiàn)空白狀態(tài)。大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思想等等方面的巨大變動,是造成這一空白的主要原因吧。
2、60年代的《詩品》研究
1961年,祖保泉《讀司空圖〈詩品〉札記》 ⑥ 和雷履平《詩的含蓄美——讀司空圖〈詩品〉札記》 ⑦ 相繼發(fā)表,拉開了20世紀60年代《詩品》研究的序幕。1962年,有吳調(diào)公、雷履平、孫昌熙和劉淦的六篇論文發(fā)表,《詩品》研究明顯升溫。整個60年代,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共有相關(guān)著作四種(其中古籍整理著作一種),文章17篇,《詩品》研究呈現(xiàn)一個明顯的小高潮。
1962年,孫昌熙、劉淦將清人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和清人楊廷芝《詩品淺解》合并整理出版,名之曰《司空圖〈詩品〉解說二種》(山東人民出版社)。此二種著作皆是理解《詩品》的重要津梁,將之校點出版,為《詩品》研究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性工作。整理者分別在兩書后寫有詳細評說其優(yōu)長與缺失的“校點后記”,后又發(fā)表《讀(司空圖)詩品臆說》一文,(《文史哲》1962年3期)它們是迄今僅見的對注釋、說解《詩品》的專書進行專門性研究的文章。
郭紹虞《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于1963年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此書有幾大優(yōu)點。其一、詮釋《詩品》字辭句義,發(fā)明其理論意蘊,所釋所論,每每精審明晰,廣博暢達。其二、匯集、征引五種前人重要相關(guān)著作之精華以說解《詩品》,這五種著作中有三種為至今所未曾整理出版者 ⑧ ,這為現(xiàn)當代《詩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參考資料。其三、書后除附有司空圖的多篇論詩、賦的文字外,并附有作者廣搜博輯而得的前人與《詩品》有關(guān)的序跋題記、題詠、演補類文字數(shù)十種,頗有利于研究者參觀。此書于詮釋說解中雖亦難免有疏誤,但總體上有著很高的學術(shù)質(zhì)量與價值,是當代人在《詩品》研究領(lǐng)域所撰的名著,也是《詩品》研究者們必讀的重要基礎性著作。
祖保泉于1964年出版了《司空圖詩品解說》(安徽人民出版社),為《詩品》第一次提供了現(xiàn)代漢語的翻譯文本。此書于1965年更名為《司空圖〈詩品〉注釋及譯文》在香港出版后,在臺、港隨后一段時間的《詩品》研究中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就本期發(fā)表的論文看,無論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當首推吳調(diào)公之作。吳調(diào)公共發(fā)表論文四篇 ⑨ ,對《詩品》的美學觀、風格論,司空圖的其它詩論,司空圖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實踐都作了較深入的考察,精到之論,不時可見。特別要指出的是,在那樣一個一切為政治所籠蓋所浸透的年代,吳調(diào)公堅持對《詩品》作純學術(shù)純美學的研究并取得顯著成績,這是非常難能可貴而值得格外稱道的。
此期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詩品》作者的文學觀點是否屬于“現(xiàn)實主義的”等問題的爭論。本來,學術(shù)發(fā)展是非常需要正常的爭論和批評的,但惜乎討論中一方的觀點 ⑩ ,受當時思想文化大背景的影響比較明顯,學術(shù)意味有所不足。
20世紀60年代的《詩品》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在中國大陸,1965年以前短短五年間形成一個小高潮,而1966年以后卻嘎然而止,歸于死寂。個中原委,人人盡知。學術(shù)研究與社會政治、思想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于此可見一斑。
3、70年代的《詩品》研究
20世紀70年代,同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大陸的《詩品》研究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仍是萬馬齊喑。到了政治氣候轉(zhuǎn)暖的1978年和1979年,才有少數(shù)幾種論著發(fā)表或出版 11 。而這十年間,臺灣地區(qū)的《詩品》研究卻繼60年代后期的最初發(fā)展而進一步活躍起來。從一定意義上說,20世紀70年代的《詩品》研究是屬于臺灣地區(qū)的。此期臺灣的研究成果,有江國貞的專著1種,蕭水順、王潤華、李豐、杜松柏、菊韻、彭錦堂、任日鎬的文章共14種。如果說,臺灣60年代《詩品》研究的“最有表現(xiàn)者”(王潤華語)是陳曉薔 12 的話,那么70年代的最有表現(xiàn)者當推江國貞、蕭水順和王潤華。
江國貞《司空表圣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考察了司空圖的生平、思想和《詩品》的文學理論。此書是迄今對司空圖、《詩品》的多個方面情況都進行過較為專門考察的不多的幾部專著之一。1973年,蕭水順在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發(fā)表了《司空圖〈詩品〉體系探討》等四篇相關(guān)論文,對《詩品》的淵源、體系、特質(zhì),《詩品》與司空圖論詩雜文,《詩品》之影響與評價都作了比較具體細致的考察。王潤華此期發(fā)表相關(guān)論文三篇。其中《“觀花匪禁”之文字及其意象之根源》 13 ,據(jù)唐代劉禹錫玄都觀看花之典故與詩作而對《詩品·豪放》之“觀花匪禁”一語作出新的解說;另外兩篇論文 14 則參考西方文學理論觀點以評析《詩品》,亦有其所見。
臺灣70年代的《詩品》研究,卓越的見解并不很多,但研究面日廣,在不少方面的研究都較前具體深入了一步,明顯表現(xiàn)出一種將《詩品》研究進一步拓寬和加深的努力和趨勢。
二 20世紀80年代的《詩品》研究
從1980年起,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和學術(shù)繁榮的進程,《詩品》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呈現(xiàn)出嶄新的面貌。1980年,即出版(修訂、再版)相關(guān)著作二種,發(fā)表論文17篇。之后,發(fā)展勢頭持續(xù)不衰。據(jù)大致的統(tǒng)計,自1980年至2003年,相關(guān)著作出版18種(修訂版、再版著作除外),相關(guān)文章已發(fā)表至少260篇以上 15 ,年均近一部著作,11篇多論文。此時期出版的多種文學批評史、文學思想史和美學史類著作,也基本都設專章或?qū)9?jié)對司空圖、《詩品》加以評介?!对娖贰费芯康男職庀螅粌H表現(xiàn)在研究成果的劇增,也表現(xiàn)在研究領(lǐng)域的拓展,研究視角的增多,研究程度的加深和整體研究質(zhì)量的提高。在此期蓬勃興盛的研究中,中國大陸學者是主力軍,臺、港學者亦時有成果問世。
這二十余年的研究,總體上是連續(xù)發(fā)展的,可視為一個整體。但本文仍擬將之分為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兩個階段加以述評,這是因為:第一,成果太多,若一并描敘,易導致頭緒紛雜。有一個相對的時段感,利于作者述評和讀者把握。第二,有的問題,兩階段的研究雖然連續(xù),但分量輕重或關(guān)注重點有所不同。有少數(shù)問題,前階段較多涉及而后階段很少涉及,或前階段并未涉及而后階段方始提出。也就是說,分兩階段敘述,既有一個相對的時段感,又稍易描敘清楚,同時也有《詩品》研究實踐方面的一定支持。對于二十余年間關(guān)于某些問題的連續(xù)性研究,本文或于前后兩階段均予以相應介紹,或前詳后略,或前略后詳,甚或統(tǒng)論于前又或統(tǒng)論于后,各視具體情況而作具體的處理。下面,就來看80年代《詩品》研究的大致情況。
1、相關(guān)著作
80年代出版相關(guān)著作的作者是:喬力、羅仲鼎(及吳宗海、蔡乃中)、詹幼馨、祖保泉、弘征、趙福壇(及黃能升)、杜黎均、暢廣元、曹冷泉、陸元熾、王潤華,共出版著作11種。這些著作,對《詩品》或作注釋講解,或作今譯,或作理論探討,或兼而有之,大多結(jié)合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力圖站在當今的理論高度去認識和闡發(fā)《詩品》。其中有的著作,更有其特點或分量。如喬力《二十四詩品探微》(齊魯書社,1983年)對《詩品》的注釋、說解和理論探討,用力運思均較深;趙福壇、黃能升《詩品新釋》(花城出版社,1986年)努力搜羅古人與《詩品》概念、詩句、詩意有關(guān)聯(lián)的文字,以為理解《詩品》的“參證”;曹冷泉《詩品通釋》(三秦出版社,1989年)在對《詩品》的注釋和理論探討中常有很好的見解 16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以十二篇論文分別考察有關(guān)司空圖、《詩品》的十二個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傊?,11種著作雖各有其不足,但也各有其特點和貢獻,總體而言具有相當?shù)膶W術(shù)分量。
2、分品研究
對《詩品》各品及其相應的風格、意境、審美范疇進行各別的研究,是80年代《詩品》研究中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1980年以來,這樣的分品研究論文多達40余篇,其中大部分集中發(fā)表于80年代。研究的品目及相應的風格、意境、審美范疇,主要涉及雄渾、沖淡、含蓄、豪放、沉著、綺麗、纖、超詣、悲慨、流動等,其中又以對前三者尤其是雄渾的研究最為集中突出。研究者中用力最勤的是劉淦,分別以八篇文章討論了雄渾等八品。單品(及相應風格、美學范疇)研究最有成績的學者,應推曹順慶。
1985年至1990年,曹順慶發(fā)表了六篇文章,從對司空圖和康德的比較開始,主要在中西美學、文化領(lǐng)域展開對“雄渾”與“崇高”的比較研究?!端究請D與康德美學思想比較》 17 認為,司空圖、中國和康德、西方都講優(yōu)美與壯美(崇高),但前者偏重優(yōu)美,后者偏重壯美。《“雄渾”與“崇高”——中西美學的比較和辨析》 18 考察了英文sub-lime與中文“崇高”、“雄偉”、“雄渾”的對應關(guān)系,認為sublime譯為“雄渾”最恰當,但這兩個中西概念間仍存在某些重大差別。《大美無言——老莊的雄渾觀》 19 指出儒家和道家都推崇雄渾境界,又細致辨析了兩家雄渾的異同?!稛釔弁纯嗯c逃避悲劇——對中國雄渾與西方崇高根源的思考》 20 和《痛感與美感——西方崇高范疇與中國雄渾范疇的
比較》 21 認為,在西方,痛苦是崇高范疇的真正來源,而在中國,雄渾觀念則主要來自仁義道德的充實和與大自然化為一體的至高境界:“崇高是由痛感而產(chǎn)生的美感”,而“雄渾是一種豪邁與浩然正氣的美感”。《西方崇高與中國雄渾范疇比較》 22 首先指出,雄渾具有一種和諧之美,因為它強調(diào)天人合一,崇高則具有一種反抗之美,因為它強調(diào)人對自然的反抗,這也正是中西方文藝鮮明的民族特色;繼而進一步從社會經(jīng)濟的層面探討了這一差異、特色的形成原因。顯然,曹順慶的此一研究視野開闊,探討也比較深入,通過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系列考察比較追根探源,確乎在一定程度上對“雄渾”的意蘊和特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扣緊“雄渾”品作較深入探討的,是張國慶《司空圖〈詩品·雄渾〉新探》 23 。此文認為,“雄渾”品之“雄渾”融空間的無限大(康德所謂“數(shù)學的崇高”)、力量的絕對大(康德所謂“力學的崇高”)和視覺上的 模糊于一體,與西方之“崇高”頗為相似。
此外,張海明對“沖淡”的研究 24 和其他一些論者的分品研究,也有著較高的學術(shù)質(zhì)量。
分品研究取得了明顯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表論文較多,對有的品目(及相應風格、美學范疇)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同樣存在明顯的不足:《二十四詩品》中有一半左右的品目尚未有專文加以研究,不少重要的品目尚未得到較深入的研究,一句話,很多品目的美學義涵尚未得到很好的認識和發(fā)掘。
3、“三外”說研究
司空圖論詩,講求“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學術(shù)界習稱之為“三外”說。以“味”、“韻”、“象”論藝術(shù)論詩文,前代已有之,而司空圖于此確有新發(fā)展。學術(shù)界對之高度關(guān)注,1980年至今的相關(guān)研究文章亦在40種以—上。由于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見解已多見于80年代,故雖90年代以后仍不斷有這方面的文章發(fā)表,本文仍將其統(tǒng)置于80年代予以述評。
關(guān)于“味”、“味外之旨”和“韻外之致”,大體有這樣一些看法:“味”是詩歌包涵的能給人以美感的內(nèi)在美(情趣韻味);“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大體上也就是“味外之味”,其特點大致是“情在言外,故遠,遠則有味;而于遠之外,尚有遠而又遠者在,故不盡,不盡,方有味外之味” 25 。具體看法雖時有出入,也偶有小的爭論,但一般看法大致如此。
有學者將司空圖的“味”與鐘嶸《詩品》的“滋味”進行比較。王之望認為,“鐘嶸主要是從‘實’處談‘味’,是指藝術(shù)形象本身給人以味感。司空圖……立足于‘實’卻著眼于‘虛’,從境界美和風格美的高度談美”,“司空圖所謂的味主要指‘味外之味、醇美之味’” 26 。肖馳認為,“鐘嶸《詩品》……的‘滋味說’……是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中建立詩歌審美理論的奠基之作”,而晚唐以后新的詩味說于詩歌中追求一種類似音樂的審美感受,可稱為“樂意”,“此所謂樂意,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它不執(zhí)著于感性,而深遠地向心靈拓展”,而“這種新的詩味說的首倡者是司空圖” 27 。
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又有“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的提法,學術(shù)界習稱“辨味”說。歐陽松認為,此說“一是辨味之有無,劃清詩與非詩的界線;二是辨味之深淺,……把好詩與一般的詩區(qū)別開來;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達了好詩‘不拘一概’的思想” 28 。
關(guān)于“象外之象”,大致有三種理解。胡明在對“象”、“象外”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的發(fā)展演變作了較詳細的考察之后認為,“司空圖的詩論受到皎然的直接啟迪,他的‘象外之象’正是取象和取象下之意的高度統(tǒng)一,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統(tǒng)一” 29 。黃保真認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個‘象’、前一個‘景’是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后一個‘象’、后一個‘景’,則說的是詩中的‘意象’,即主客觀統(tǒng)一成的‘藝術(shù)形象’” 30 。張少康認為:“前一個象和景,指的是詩歌藝術(shù)形象中的具體的有形的描寫;后一個象和景,指的是由前一個象和景所暗示和象征出來的一個無形的、虛幻的景象。也就是說,詩歌在描繪具體的情景之外,還要構(gòu)成一個令人馳騁遐想、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意境” 31 。整個看來,持類似第三種看法的論者居多。
此外,“韻外之致”和“象外之象”的關(guān)系,“三外”說與佛禪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淵源關(guān)系等等問題,也得到了學者們的關(guān)注和考察。
要特別提及羅宗強《從思維形式看中國古代詩論的一個特點——對“象外之象”的一種考察》(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6年1期),此文從思維形式的角度對“象外之象”作了獨到而深入的考察。作為對照,文章首先考察指出:周秦、兩漢賦詩、解詩中呈現(xiàn)的共同思維形式,是物象→義理抽繹→類比,它是由形象開始,進入概念和義理推導,是形象和邏輯的交錯,就其思維的全過程說,主要是邏輯思維。對照來看,“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韻外之致’說的思維形式,是一種借助于情感和圖象的思維。它的整個過程,是情緒記憶和圖象記憶的喚起、選擇、填充和類比聯(lián)想,是情思和圖象的連續(xù)呈現(xiàn)。無論是情緒還是圖象,它們都是疑似的、具有模糊的性質(zhì),是對詩的一種整體的彈性把握”。這兩種思維形式并存而又時相交錯滲透,形成中國古代詩論思維形式的特點。文章還對“象外之象”思維形式在中國古代詩歌、書法、繪畫理論中的廣泛運用,以及此一思維形式的形成原因等問題作了討論。此文角度新穎,見解獨到,析理深入,堪稱“三外”說研究中的佼佼者。
4、一般詩學理論、美學思想研究
除“分品”研究和“三外”說研究外,80年代還有一些文章對司空圖、《詩品》的詩學理論、美學理論作了綜合性的概論,也還有不少文章分散地、專門地討論了有關(guān)的各種問題。這類研究,少數(shù)放到90年代去討論,其余放到本節(jié)來擇要介紹。
羅宗強認為《詩品》用一個個意境來描述各種風格的主要特點,輔以理性說明,使向來難以言傳的用以評論風格的形象性概念,變得可以言傳。這在風格理論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進步和貢獻,在詩歌風格理論研究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32 。李清認為,司空圖詩論歸納了意境的全盤內(nèi)容,又精分了意境的種種因素,基本上建立了一個關(guān)于意境的全面、明晰、確切的概念,超越了前人在意境理論方面的論說 33 。吳彩娥集中討論《詩品》所運用的象征批評方法,對《詩品》的“象征素材”、“象征素材給予批評方法之影響”、“意象運用在結(jié)構(gòu)上所發(fā)揮的作用”、“象征批評手法所關(guān)涉的文學理論”等問題均作了較為仔細的考察分析 34 。陳國球借用“后設小說”(metafiction)之說而認為《詩品》可說是后設詩歌(metapoem/metapoetry),“因為它既是文學作品,也是關(guān)于文學作品的理論,二者的界限已經(jīng)泯滅無存”。借助西方文學概念而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詩品》,這對于進一步認識《詩品》是有所啟示的 35 。鐘子翱對《詩品》在中國美學史上的意義給予了充分的估價,“《詩品》是我國美學史上第一部詩的美學鑒賞論專著”;“《詩品》的出現(xiàn),標志著唐代后期藝術(shù)思潮與審美意趣的轉(zhuǎn)變,并對后世藝術(shù)思潮與美學理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36 。黃保真《論司空圖的詩歌哲學》認為司空圖“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jié)了詩歌的藝術(shù)規(guī)律,建立了系統(tǒng)的詩的哲學”;“《詩品》二十四則中,幾乎每一則都涉及詩美的本質(zhì)、本原問題”,“司空圖的詩歌哲學,以‘道’為中心,講了美的客觀精神性;以‘素’為中心,講了審美的主觀能動性,最后,他把詩歌創(chuàng)作歸結(jié)為主客觀的天然契合”。此文第一次提出司空圖建立了“系統(tǒng)的詩的哲學”,并力圖對這“系統(tǒng)的詩的哲學”作宏觀的把握,雖然一些論點也曾引致爭議,但其學術(shù)見解、質(zhì)量和努力都有值得肯定者。
肖馳《司空圖的詩歌宇宙》 37 認為,《詩品》“是一部體大慮周的藝術(shù)哲學著作”,“司空氏將詩人對于詩美的了悟等同于道家哲人對于宇宙本體的體知,這就把他的詩學放進了一個宏偉的宇宙觀的框架中”?!啊蹨啞磉_本體外延的空間復蓋的無限性:而《流動》則……表達本體外延的時間貫通的無限性。……這種從宇到宙的論述方法,恰與先秦以來重要哲學家宇宙論的論述一致?!凑兆诎兹A先生的意見,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本身的時空觀”。此文思考空間廣闊,思考角度獨特,有哲學深度,有新的見解,但也不乏可商榷之處。
5、對國外相關(guān)介紹、研究的簡介
王麗娜《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在國外》 38 和王潤華《司空圖新論》(1989年)第十二章第六節(jié)“世界各國對司空圖的研究”都對國外相關(guān)研究作了介紹。據(jù)王麗娜文所列之《國外學者有關(guān)〈二十四詩品〉的翻譯研究選目》,20世紀西文、俄文、日文、朝文對《詩品》的介紹或研究,約有30項以上。國外研究的總體學術(shù)水平似乎不夠高,王潤華說:“在其他國家,司空圖很早就受到注意”,但“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xiàn)過有 39 重大影響力的
學者或著作”。雖然國外相關(guān)介紹和研究的總體學術(shù)水平不高,但相信對于增進世界各國對《詩品》乃至于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兩位學者的介紹,使我們對截止那時的國外相關(guān)研究情況有所了解。
三 20世紀80年代后的《詩品》研究
1990年以后的《詩品》研究,依舊熱度不減,有許多研究和以往的研究一脈相承,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趨向和研究熱點出現(xiàn)。下面分別作簡要的述評。
1、相關(guān)著作
1990年以后出版相關(guān)著作的學者有:許自強、蕭水順、劉禹昌、祖保泉、王宏印、陶禮天,共出版著作7種。其中祖保泉和陶禮天各著1種,又合著1種。劉禹昌《司空圖〈詩品〉義證及其它》(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對《詩品》的注與釋,旁征博引,時有新穎、深刻之見。王宏印《〈詩品〉注譯與司空圖詩學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專設“為《詩品》的傳播而翻譯”一章,探討《詩品》今譯和英譯方面的諸多問題。這樣的專門討論,似為迄今僅見。祖保泉和陶禮天的3種著作對于深入了解司空圖其人及其詩文,進而了解司空圖及其詩文與《詩品》的關(guān)系,都極有幫助(詳后文)。
2、關(guān)于《詩品》體系構(gòu)架的討論
《詩品》有無體系?自清代以來,一直為研究者關(guān)注和討論。有認為有的,如楊廷芝、楊振綱等;有認為無但又認為其各品之間仍有不同的聯(lián)系或某種貫穿之精神的,如吳調(diào)公、蕭水順等。80年代以還,討論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趙盛德認為,“《詩品》的理論系統(tǒng)是一種客觀存在”,“在母系統(tǒng)‘沖淡之美’的統(tǒng)率下,派生出來三個子系統(tǒng)——自然之美、典雅之美、雄渾之美。所以……它是一個多層次的有機整體” 40 。黃保真認為《詩品》建立了“系統(tǒng)的詩的哲學” 41 。肖馳認為“《詩品》品目之間并非不相連屬,而系以象征道家天道觀念的二十四氣為線索,將一系列現(xiàn)象學審美范疇貫穿起來” 42 。杜黎均認為,《詩品》并無有形的布局和固定的次序,但卻“有幾條無形的理論的線”貫穿全書,可稱作“潛在的理論體系”。此體系“頂少有四個理論支柱”,即:真切論,自然論,余味論,神態(tài)論 43 。余福智認為,“《周易》建立‘乾’、‘坤’——‘既濟’、‘未濟’的構(gòu)架,表示一切自然運化都不過是陰陽兩極間的多種形式的運動?!抖脑娖贰方ⅰ蹨啞?、‘沖淡’——‘曠達’、‘流動’的構(gòu)架,也即表示各品詩作都不過是生命意興在陽剛之極與陰柔之極中間展現(xiàn)的多種形態(tài)” 44 。趙福壇認為,“《二十四詩品》整體結(jié)構(gòu),即以‘雄渾’起,以‘流動’結(jié),是以天地為綱的;以首品‘雄渾’、次品‘沖淡’的排列是以乾坤即陰陽為開端的;而二十四品則象征天地之四時,四時運轉(zhuǎn),生生不息?!究請D《二十四詩品》的體系就是天、地、人、文。這種文學觀念來自《易經(jīng)》” 45 。陳良運依據(jù)楊廷芝的某些論述,自行設計出二十四詩品的美學構(gòu)架關(guān)系 46 。張法認為,“《詩品》是……中國美學體系性著作的最光輝的代表” 47 。
祖保泉在1961發(fā)表的《讀司空圖〈詩品〉札記》中就認為《詩品》不是一部有系統(tǒng)的風格論,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司空圖詩文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分析了古今有關(guān)《詩品》體系的一些看法之后進一步認為,《詩品》“沒有它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是二十四首詩的集合體”。
《詩品》究竟有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如果有,其具體構(gòu)架如何?它究竟是“中國美學體系性著作的光輝代表”還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宏觀把握到具體分析,學者們都歧見紛出,各有其理其據(jù),探索的熱情持久不減。這既表明了問題的復雜性也表明了問題的重要性。雖然沒有形成大體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但討論顯然是越來越深入了。
3、一般文學理論、美學思想研究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理論史的范圍內(nèi)對司空圖、《詩品》的思想進行追源溯流前后比較,這在較早的《詩品》研究中已有清楚表現(xiàn)。1980年以后,又有敏澤《皎然的〈詩式〉和司空圖的〈詩品〉》 48 、范海波《司空圖、嚴羽美學思想比較》 49 等十余篇論文發(fā)表。比較的對象,主要有鐘嶸、皎然、張彥遠、嚴羽、王士等。這深化了對《詩品》及其在中國文論史、美學史上的地位、意義的認識?!对娖贰放c儒、道、釋三家的關(guān)系,向為學者們所關(guān)注。1990年以來,又有韓經(jīng)太《司空圖〈詩品〉辨說:多種文化因子的內(nèi)凝》 50 、張松輝《道家道教與司空圖》 51 等多種論著發(fā)表。相關(guān)認識得到一定深化。
《詩品》所主要討論者為何?換言之,《詩品》的理論主旨或理論性質(zhì)是什么?歷來眾說紛紜,或說《詩品》討論的是風格問題,或稱《詩品》討論的是意境問題,有的強調(diào)《詩品》是詩歌鑒賞論,也有的視之為詩歌創(chuàng)作論,還有的認為《詩品》是詩歌哲學或詩歌美學,等等不一。孫漢生借助接受美學理論而提出新說,認為《詩品》是一種“審美圖式論” 52 。周甲辰則認為,“《二十四詩品》……是用形象化的方式所表述的藝術(shù)審美經(jīng)驗的24種基本類型” 53 。
蒲震元《析品》 54 對“品”這一“中國古典美學范疇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審美概念”、“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鑒賞理論中的核心范疇”作了較前人更為深入的專門考察,這對更好地認識《詩品》是很有助益的。
在中西比較詩學的視野中來研究和把握《詩品》,雖前已有之,但在90年代漸漸成為一種趨勢。發(fā)表了林繼中《“象外之象”的現(xiàn)代闡釋》 55 、陳登《休姆與司空圖的詩歌理論比較》 56 、童慶炳《司空圖“韻外之致”說新解》 57 等多篇論文。諸文所論雖未必盡皆得當,但顯然都有新意,拓展了《詩品》研究的視野和領(lǐng)域,有利于加深對《詩品》的認識。
要再次提到肖馳的《詩品》研究。90年代以來,有幾篇論文從“超越”美學或詩學的角度對《詩品》進行探討,其中以肖馳《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超越與本在:〈二十四詩品〉中一個重要意涵的探討》 58 最為突出。此文以西方浪漫詩歌研究中直接關(guān)連抒情詩文類品質(zhì)的概念——“瞬刻超越體驗”為基點來探討《詩品》,提出:《詩品》的后設反省方式集中沿承了魏、晉以來中國詩歌所形成的獨特超越精神;《詩品》中的超越境界可因其宗教和哲學意味之不同而分為凌虛遨游和靜觀玄默兩類;在此兩類境界之中,“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當下本在式超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典抒情詩獨特之美學傳統(tǒng)。這是一篇參照、運用西方詩學理論來研究《詩品》的有見地有新意有理論深度和學術(shù)質(zhì)量的論文。此文與前曾提到的肖馳的另外兩篇文章《司空圖的詩歌宇宙》和《滋味·韻味·神韻——詩歌藝術(shù)趣尚的歷史沿革》之中,不少觀點提法(如關(guān)于“詩道沿時:《二十四詩品》的歷史哲學”的一些具體討論、關(guān)于《詩品·超詣》與仙道的關(guān)系的具體討論等等)都還有進一步斟酌、商榷的必要,某些論證似乎也不算很周密,但總體上看,此三文皆體現(xiàn)了力求創(chuàng)新、見解獨到、視野開闊、氣魄宏大、思考深入、理論性強等共同特點,是一組很有啟發(fā)性也很有學術(shù)質(zhì)量的文章。
4、關(guān)于《詩品》作者的討論
90年代《詩品》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關(guān)于《詩品》作者問題的討論。1994年11月和1995年9月,陳尚君、汪涌豪攜他們合作的《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zhèn)巍穮⒓犹拼膶W國際討論會和中國古代文論國際討論會,該文后又公開發(fā)表。其主要辯說者有:《二十四詩品》與司空圖詩論異趣;從司空圖去世到明萬歷時期的七百年間,從未有人看到或引錄過此書;按唐宋人習稱近體詩一聯(lián)為一韻,蘇軾所說司空圖“自列其詩之有得于文學之表者二十四韻”,當指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列舉的自家詩作二十四聯(lián),而非通常所認為的是指《二十四詩品》;《詩品》為明末人從《詩家一指》中析出后偽署司空圖以行世,《一指》的作者是明代景泰間在世的嘉興人懷悅。汪涌豪稍后又發(fā)表文章進一步申論《詩品》“與司空圖詩論異趣” 59 。陳、汪“辨?zhèn)巍敝f是基于作者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頗有分量,從一個重要方面對習以為常的《詩品》研究提出了尖銳挑戰(zhàn),造成了嚴重沖擊。從那時起,支持者和反對者都不乏其人,反響熱烈,爭論激烈,歷10年而不絕。已發(fā)表專門的討論文章20余篇,對討論進行綜述的文章也有七、八篇之多。討論中,又介紹進來美國哈佛大學方志彤和斯蒂芬·歐文早先即提出的關(guān)于《詩品》可能是偽作的看法和議論 60 。有學者還提出了支持“辨?zhèn)巍闭f的新證據(jù),如周裕鍇指出,“令人懷疑的是,司空圖在其他文章中論述詩人風格時,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詩品》中的任何一品” 61 。不過,與“辨?zhèn)巍闭f商榷的論者似乎更多一些。張健考證懷悅不可能作《詩家一指》,《詩家一指》更近于原貌的本子是《虞侍書詩法》,并認為《詩家一指》包括《詩品》的作者很可能是元代的虞集 62 。祖保泉 63 、李祚唐 64 、王步高 65 、張少康均 66 對陳、汪關(guān)于蘇軾所說“二十四韻”指司空圖自列之二十四聯(lián)詩而非指《二十四詩品》的看法提出質(zhì)疑。劉倩 67 、江照斌 68 認為司空圖詩論與《二十四詩品》間有重要的相同相通之處。趙福壇認為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說司空圖“詩格尤非晚唐諸子所可望也”,其中“詩格”即指司空圖之《詩品》,可證宋人曾見《詩品》者“不止蘇軾”,亦可證《詩品》“出自司空圖之手” 69 。此外,有的學者從另外的角度介入了討論。張柏青通檢司空圖詩文之用韻,認為其“與《詩品》完全一致:一、用韻較寬;二、韻腳分布廣;三、韻例相同;四、體例相似;五、韻字較多。凡此證實《二十四詩品》確系晚唐詩人司空圖所作” 70 。張國慶考察《司空表圣詩集》與《詩品》的關(guān)聯(lián),具體考察了兩書在意象、境象營構(gòu)方面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12項例證;列示了兩書共同使用的40個左右雙音節(jié)詞語;指出了《詩品》中出現(xiàn)的真實地名皆在中國西部,更集中于晉陜一帶,與司空圖長期生活之地域高度契合。結(jié)論是:“兩書間種種的扣合關(guān)聯(lián),出自兩位作者偶然詩緣巧合的可能性很小,而出自同一位詩人手筆的可能性則要大得多”,目前看來,司空圖“仍是《詩品》作者的第一可能人選” 71 。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首先,宋代以前之人見過《詩品》(亦即《詩品》在宋代以前出現(xiàn)過)的確鑿的直接證據(jù),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因此對《詩品》作者抱質(zhì)疑態(tài)度是有其理由的。至于司空圖詩論與《詩品》是否“異趣”,蘇軾所說“二十四韻”確指為何,則都尚難論定。其次,已證實懷悅不可能作《詩品》,元代虞集作《詩品》的可能性缺乏進一步的論證,司空圖作《詩品》的可能性遠大于虞集,比較來看,司空圖確乎仍是最可能作《詩品》的人。再次,雖然最終的結(jié)論尚未得出,但現(xiàn)在就可以肯定的是,“辨?zhèn)巍钡奶岢鍪怯兄匾饬x的,這不僅因為弄清《詩品》作者本就是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因為“辨?zhèn)巍敝e已明顯地促使學術(shù)界共同地將對司空圖、《詩品》的研究工作推進了一步,也許,其潛在的促進作用還將在今后的相關(guān)研究中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
5、對司空圖生平、思想、詩作等的研究司空圖的生平、思想、詩作等,從一開始就已納入《詩品》研究者的視野。至70年代,專門的研究論著不斷涌現(xiàn)。臺灣羅聯(lián)添、大陸王濟亨、高仲章等許多學者都做了這方面的工作 72 。進入90年代,相關(guān)論著更日見其多。僅1995年以后就有王定璋、李菁、張少康 73 等人的相關(guān)論著10余種。其中祖保泉、陶禮天的三部著作更有其分量和價值。陶禮天《司空圖年譜匯考》 74 是一部年譜而兼有學術(shù)評傳性質(zhì)的著作,此書是迄今司空圖年譜類著作中最翔實可參的一種。祖保泉《司空圖詩文研究》 75 探討了司空圖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詩歌理論等方面的十個問題,是較為全面地研究司空圖的一部著作。祖保泉、陶禮天合著《司空表圣詩文集箋?!?76 對司空圖的詩集和文集作了迄今第一次整體的整理箋校工作。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司空圖生平、思想、詩文的論著明顯增多,這一方面是歷來《詩品》研究的延伸與發(fā)展,同時也與《詩品》作者“辨?zhèn)巍币l(fā)的論爭不無關(guān)系。如祖保泉《司空圖詩文研究》就專設“關(guān)于《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的討論”一章,陶禮天《司空圖年譜匯考》也有意地多次論及《詩品》的作者問題。而祖、陶合著《司空表圣詩文集箋校》之“前言”更明確說:“我們因近年參與討論《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而勤于閱讀《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詩集》,于是為司空圖的文集、詩集作‘箋’”。這類研究的增多與深入,為司空圖、《詩品》研究提供了更為厚實可靠的基礎。
應特別指出的是,祖保泉在1961年以來的四十余年間出版相關(guān)著作4種,發(fā)表論文多篇,至耄耋之年仍撰述不止,成果彌多,為《詩品》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在《詩品》研究界恐屬僅見,理應獲得同仁的敬意。
《詩品》研究在現(xiàn)代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而富于戲劇性的發(fā)展歷程,它于上世紀20至30年代艱難草創(chuàng),隨后進展緩慢,至60年代初期形成一個短暫的小高潮,而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嚴重挫折,又在80年代后迅速發(fā)展,臻于盛境,直至今日。自60年代以后,其幾次重大的發(fā)展變化皆表現(xiàn)為突然而來的大起大落。顯然,《詩品》研究的現(xiàn)代發(fā)展,除了有其內(nèi)在發(fā)展節(jié)律外,還與中國社會、政治等方面的情勢變化密切相關(guān)。時至今日,在中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史、美學史的研究領(lǐng)域內(nèi),可以說《詩品》研究已成為一門專學,其影響及于世界。發(fā)展態(tài)勢,令人可喜。
回顧既往,展望將來,竊以為21世紀的《詩品》研究至少應注意以下十個方面的問題:
1、出版高質(zhì)量的《詩品》注釋、說解文本。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出版了一大批偏重于注釋和解說《詩品》的著作,成績卓著,但《詩品》言極簡而義極深,至今仍然有不少字、詞、句、品之含義未能闡發(fā)清楚,錯解誤會者并不很少見。在名著《詩品集解》問世數(shù)十年之后,應當有另外的綜采當代研究成果的佳作出現(xiàn),以推動《詩品》研究更好發(fā)展。
2、加強分品研究?!对娖贰范膭t均應分別予以專門的研究,其中理論涵義豐富、深刻的那些重要品目更應予以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全面、準確、可靠地對《詩品》作出整體把握。3、探明《詩品》與古代詩人詩風的具體關(guān)系。一般認為,《詩品》以古代豐富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為基礎并從中總結(jié)概括出種種詩歌風格理論和概念,《詩品》中不少品目隱括著古代特定的詩人詩風,如“沖淡”之與陶潛陶詩、“豪放”之與李白李詩之間,就明顯存在這樣一層關(guān)系。整部《詩品》與古代詩人詩風的種種關(guān)系,目前了解得還遠非深透,深入了解此一關(guān)系,應是《詩品》研究中的重要一環(huán)。
4、厘清《詩品》與儒、道、佛三家思想的關(guān)系?!对娖贰肥艿兰宜枷胗绊懮跎?,學界對此早有共識,也有一定研究。對于其與儒家尤其是與佛家的關(guān)系,則多有異辭,如有認為其深受佛家思想影響的,有認為其與佛家思想甚少關(guān)聯(lián)的,但所論或囿于細部,或不夠翔實、透徹??偟目?,此項研究還比較薄弱。切實地分析、厘清《詩品》與三家思想的淵源關(guān)系,對于深入把握其內(nèi)在思想脈絡和理論實質(zhì),有著重要的意義。
5、繼續(xù)深化對《詩品》中諸多具體理論問題的研究。如:《詩品》中的風格問題、意境問題、藝術(shù)辯證法問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藝術(shù)鑒賞問題、審美主體問題……,以及《詩品》的理論體系問題等等,都應該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
6、繼續(xù)開展關(guān)于《詩品》作者的討論。這一討論意義重大,當然會繼續(xù)進行下去。在找到可靠的“外證”以獲得直接的證明以前,應繼續(xù)在“內(nèi)證”的搜尋比對方面下功夫。這方面的工作雖已有一些較重要的成果,但仍有不小的探究空間。相信這方面成果的不斷積累,將有助于問題的最后解決。
7、繼續(xù)深化對司空圖的全面研究。撇開《詩品》不論,司空圖也算得上一位優(yōu)秀的詩論家,他同時也是唐代一位有一定造詣的詩人,深入研究他本也理所當然。何況他早已和《詩品》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對他的全面研究亦是《詩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這方面的工作已經(jīng)鋪開,尚有待繼續(xù)深化。
8、進一步加強中西比較研究和中西學術(shù)交流。這方面的工作已有良好的開端和基礎,但還遠遠不夠。在《詩品》的具體研究中進行中西理論的比較對照,借用西方新的理論、方法來看待、分析《詩品》,在中西方美學、哲學、文化大視野中來審視和評價《詩品》,都應得到更加的重視。還應加強中外相關(guān)學者間的交流,加強中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和信息的相互譯介,使中外研究融為一體形成合力,以推進《詩品》研究。
9、出版對《詩品》詩學、美學理論作整體把握的高質(zhì)量的學術(shù)專著。在已出版的20多部相關(guān)書籍中,大約還沒有這樣的著作?!对娖贰纷鳛橹袊膶W理論史、美學史上的一部名著,在歷經(jīng)近百年的研究之后仍然沒有對其理論作整體把握的高質(zhì)量的學術(shù)專著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明顯的缺漏,一個不小的遺憾。此類著作的有無多寡,可視作《詩品》研究的發(fā)展高度在一個特定方面的標尺和明證。在《詩品》研究取得長足發(fā)展的現(xiàn)在特別是將來,產(chǎn)生此類著作的基礎早已具備,筆者借此機會呼喚它或者它們盡快產(chǎn)生,也相信其問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是一部,而是多部。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反映和適應《詩品》研究的實際發(fā)展狀況。
10、保持優(yōu)良學風,避免資源浪費。縱觀整個《詩品》現(xiàn)代研究,學者們雖然識見有高低之別,著論有淺深之分,然其學風在整體上是相當嚴謹踏實的,這既讓人印象深刻,也令人心懷敬意。正是這種群體性的優(yōu)良學風,保證了《詩品》研究的健康發(fā)展。保持這一優(yōu)良學風,也必將保證《詩品》研究繼續(xù)健康發(fā)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在以往的《詩品》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低水平的(無新意、無創(chuàng)見、無深度、敷衍成說、率爾成篇的)“成果”重復生產(chǎn)的現(xiàn)象,這在“三外”說研究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一些。這類浪費作者精力、報刊版面、讀者時間的“成果”,應盡可能避免。
注釋
①限于篇幅,本文于所提及的一切作者論者,皆省去尊稱,一律直呼其名,敬請原諒。
②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所附“司空圖研究論著目錄”列有刊于1931年5、6月間北平晨報《藝圃》上的石遺所撰題為《〈詩品〉評議》的一組文章,經(jīng)查那是陳衍(石遺)所撰關(guān)于鐘嶸《詩品》的一組文章,已收入《陳衍詩論合集》(錢仲聯(lián)編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又,程國賦《世紀回眸:司空圖及〈二十四詩品〉研究》(《學術(shù)研究》1999年6期)稱1949年《長歌》1卷5期有魏良淦《說〈詩品〉》一文,因終未得見此文,而陳國球“目錄”亦未收此文,又因僅以“詩品”為題者常常更多指的鐘嶸《詩品》,故未敢遽從程說,姑出其說于此,待查證。
③《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5月。
④文學集刊第一期,1944年4月。
⑤收入張其昀編《中國文學史論集》第二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社,1959年。
⑥載《合肥師范學院學報》1961年2期。⑦載《四川文學》1961年8期。
⑧這三種著作是:楊振綱《詩品解》,無名氏《皋蘭課業(yè)本原解》,無名氏《詩品注釋》。
⑨《詩品·構(gòu)思·風格——司空圖〈詩品〉的風格論》,《南京師院學報》1962年1期;《詩品·詩境·詩美——司空圖〈詩品〉的美學觀》,《江海學刊》1962年3期;《略論司空圖及其〈詩品〉》,《文匯報》1962年8月29日;《司空圖的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新建設》第9期,1962年9月。
⑩黃廣華《〈詩品臆說〉是現(xiàn)實主義著作嗎?》,《文史哲》1964年6期。孫昌武《司空圖〈詩品〉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65年4期。
11如劉偉林《評司空圖的詩歌理論》,《華南師院學報》1978年4期;蔡其矯《司空圖〈詩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60年代,陳曉薔有論著三種:《司空圖與詩品》,《現(xiàn)代學苑》第一卷第四期,1964年7月;《談司空圖的詩論:韻外致與味外旨》,《現(xiàn)代學苑》第一卷第十二期,1965年3月;《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校注》,東海大學(作者自?。?965年。
13載《大陸雜志》第四十六卷第三期,1973年3月。
14《〈詩品〉風格說之理論基礎》,《大陸雜志》第五十三卷第一期,1976年7月;《從司空圖論詩的基點看他的詩論》,《大陸雜志》第五十六卷第五期,1978年5月。
15本文在資料方面,除參考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后所附“司空圖研究論著目錄”外,主要依靠研究生劉煒、蘇薈敏、謝雪梅的全力查尋、搜羅、復印,此外研究生鄭宇、劉蕓、盧曉燕也做了輔助性工作。因此本文所提及之論著,大多得以經(jīng)眼。特向諸君致謝。又,筆者擬將匯聚到的相關(guān)論著目錄,統(tǒng)附于將于2005年初完稿的《〈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一書之后,供學界參考。
16如其指出清人注解《詩品》常發(fā)生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枝枝節(jié)節(jié)地從字句上求解釋,而不從整體上把握《詩品》各品之完整詩篇、意境。應該說,這是抓住了古今《詩品》說解中常可見到的一種病癥及其病根的。
17《江漢論壇》1985年3期。18《山花》1988年7期。
19《文藝研究》1989年3期。
20《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年1期。21《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3期。22《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4期。
23《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1期。 24《論沖淡美》,《文學遺產(chǎn)》1988年2期;《淡者屢深——沖淡美格高難及的原因初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2期。
2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6《鐘嶸與司空圖詩“味”說辨》,《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5期。
27《滋味·韻味·神韻——詩歌藝術(shù)趣尚的歷史沿革》,《江漢論壇》1986年8期。
28《司字圖“辨味”說述評》,《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期。
29《司空圖詩品是如何品詩的——兼論“象”與“象外之象”》,《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五輯,1981年10月。
30《論司空圖的詩歌哲學》,《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七輯,1982年11月。
3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論司空圖的〈詩品〉》,收入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32《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33《司空圖的意境性質(zhì)論新探》,《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5期。
34《論象征批評與司空圖〈詩品〉的批評方法》,臺灣,《幼獅學志》第十七卷第二期,1982年10月。
35《司空圖〈詩品〉——一種后設詩歌》,收入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文集》。
36《論司空圖〈詩品〉的審美特性和歷史意義》,收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編《美學文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37《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6期。38《文學遺產(chǎn)》1986年2期。
39原文漏一“有”字,據(jù)文意補。
40《司空圖〈詩品〉的理論系統(tǒng)及其民族特色》,《學術(shù)論壇》1986年3期。41《論司空圖的詩歌哲學》。42《司空圖的詩歌宇宙》。
43《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44《〈二十四詩品〉所重的是生命意興、精神風貌》,《暨南學報(哲社版)》1992年3期。
45《我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及其體系之點見》,《廣州師院學報(社科版)》1998年12期。46司空圖〈詩品〉之美學架構(gòu)》,《文藝研究》1996年1期。
47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8《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1期。
49《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1期。
50收入韓經(jīng)太《中國詩學與傳統(tǒng)文化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51《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3期。
52《司空圖的審美圖式論》,《學術(shù)研究》1993年2期。
53《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主旨辨析》,《忻州師范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54《文藝研究》1990年5期。
55《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3期。56《求索》1996年4期。
57《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6期。
58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3月。
59《論〈二十四詩品〉與司空圖詩論異趣》,《復旦學報(社科版)》1996年2期。
60參見陳尚君《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zhèn)巍返摹霸俑接洝保婈愔短拼膶W從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61《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真?zhèn)纹c議》,《人民政協(xié)報》1998年9月28日。
62《〈詩家一指〉的產(chǎn)生時代與作者——兼論〈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5期。
63《再論〈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江淮論壇》1997年1期。
64《〈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zhèn)巍但I疑》,《學術(shù)月刊》
1997年10期。
65《二十四詩品非司空圖作質(zhì)疑》,《中國詩學》第五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66《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真?zhèn)螁栴}之我見》,同上書。
67《〈二十四詩品〉“非司空圖作”駁議》,《天津師大學報》1997年6期。
68《〈詩品〉為司空圖所作的可能性之一種探討》,《中國詩學》第六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69《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研究及其作者辨?zhèn)尉C析》,《廣州師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12期。
70《從〈二十四詩品〉用韻看它的產(chǎn)生時代與作者》,《文學遺產(chǎn)》2001年1期。
71《〈司空表圣詩集〉與〈二十四詩品〉的關(guān)聯(lián)——兼論〈二十四詩品〉的作者問題》,《文化中國》(加拿大)2002年1期。
72羅聯(lián)添《司空圖年譜》,收入羅聯(lián)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王濟亨《司空圖的生平和思想》,《晉陽學刊》1983年6期。高仲章《唐司空圖年譜》,《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2期。
73王定璋《“撐霆裂月”說是非:論司空圖的為人及詩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2期。李菁《論司空圖晚年心態(tài)的內(nèi)在沖突》,《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4期。張少康《清人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5期。
74華文出版社,2002年。
7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76安徽教育出版杜,2002年。
原載:《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