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澤榮
意象的前身是意境,兩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意象和意境都要主客觀統(tǒng)一,求物我同一。其思想源頭在先秦的《老》、《莊》、《易傳》。
“意象”概念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自覺時代。“意象”,最早是由劉勰提出。
“意境”,首次出現(xiàn)在唐.王昌齡(698—約757)所作的《詩格》:“詩有三境:一曰物鏡---,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贝恕耙饩场笔侵溉说膬?nèi)心意識的境界,還不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意境”概念。
“意象”與“意境”的運用,首先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唐五代開始應用于書畫藝術。
“意象”與“意境”的不同,關鍵在“象”與“境”的不同?!熬场笔菑摹跋笸狻碑a(chǎn)生的,也就是“象外之象”。
第一個“象”是寫實,是作品是實體形象;第二個是虛象。即寫實的背后的一個可以想象意味卻難實指的虛幻境象。如戴叔倫所形容的“蘭田日暖,良玉盛煙,可以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那個境象。
晚唐詩人司空圖,可以說是唐代詩歌“意境”論的總結(jié)者。他反復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至”、“味外之旨”、“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都是論意境的特征。
詩、書、畫、印本來是很接近的藝術,隨著唐宋時期詩歌美學的形成,書畫美學中也由“象”向“境”的范疇推移。唐虞世南說:“書道玄妙”、“必在澄心遠思,至妙至微之間,神應思徹。”(《唐虞世南筆髓錄》),張懷瓘:“神彩之至,幾于玄微”、“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同自然之功”,“得造化之理?!保ā斗〞洝肪硭摹稄垜循徸h書》)孫過庭把書法藝術的意象比作奔雷、墜石、鴻飛、獸駭、蛇驚、泉注、山安等等,說明書法意象應該表現(xiàn)造化自然的生命。
書法欲求“妙造自然”,就要重視虛實結(jié)合,“取之象外”。唐代諸遂良的書法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其書“疏瘦勁煉”,“一鉤一捺有千鈞之力”,另有一種“如得道之士。世塵不能一毫嬰之的氣度”被唐人評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這樣的書法意象,就趨于意境了。
書法,尤其篆書是篆刻藝術之結(jié)體造型、審美意象、審美精神與思想境界的主要載體,因此,前人所論之詩文、書畫之“意象”與“意境”,也同樣適用于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其象雖別,而其境同也。
意象、意境的概念何時出現(xiàn)在篆刻藝術領域?在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中如何取象、取境?怎樣在篆刻藝術中表現(xiàn)意象與意境?這在古代印論中雖極少涉及,但不等于沒有,只是其側(cè)重點不同而已。
篆刻藝術是運用刀法表現(xiàn)書畫之“象”、之“境”、之美的,因此,刀法是篆刻藝術造型達意的主要手段;故前人在論及篆刻藝術之“象”與“境”時,多從其刀法的表現(xiàn)上面進行論述。
明代篆刻家文彭在其《刀法論》中說:“印刻得深,要像蜻蜓點水那樣輕松自如;刻得淺,要像蝴蝶穿花那樣沉著從容;刻粗壯豪放一路的印,必須你有長鯨飲于大海一般的宏大氣勢,又要挺秀精純而不臃腫,就像綿里藏針一樣柔中有剛;刻細勁秀逸一路的印,則必須象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態(tài)動人,又須俊秀爽利而不支離破碎,以致模糊泯滅,要像初春樹上垂下的柳絲一樣勁健柔美,飄逸多姿;刻筆畫的相承接處,須趨勢迅速,猶如彈丸脫手飛去;刻點綴須輕盈灑脫,猶如落花著于水面;刻轉(zhuǎn)折處須圓轉(zhuǎn)靈活,猶如順風飄蕩之鴻毛;刻斷絕處須似斷還續(xù),猶如貫天長虹,氣勢通達;落手下刀須謹慎小心,猶如美女拈針精細入微-----。”文中所比喻的 “蜻蜓點水”、“ 蝴蝶穿花”、“ 象仕女漫步于春景”、“ 彈丸脫手”、“ 落花著于水面”等等,都是借生動的形象比喻,論述篆刻作品之“意象”、“意境”的巧妙運用與水乳交融所帶給其無窮的藝術魅力。
清代浙派印風的創(chuàng)始人丁敬,曾寫過一首論篆刻的詩。詩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這“舒卷渾同嶺上云”不就是“意象”、“意境”展現(xiàn)嗎?
又如清.陳煉《印說》:“刻朱文須流利,令春花舞風;刻白文須沉凝,令如寒山積雪;落手出要大膽,令如壯士舞劍;收拾處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針?!边@其中之“春花舞風”、“ 寒山積雪”、“ 壯士舞劍”、“ 美女拈針”等,講的也是篆刻的“意象”、“意境”的生動、深邃之妙。
綜上所述,我認為,任何一門藝術形式的作品,都離不開意象與意境的營造。對于篆刻藝術的創(chuàng)作,怎樣根據(jù)作品內(nèi)容、形式,生動有趣,而又意蘊深髓地營造其意象、意境?這是作者的生活閱歷、文學修養(yǎng)、德行操守等內(nèi)涵的積淀與彰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