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有感
《莊子》是一部闌述道家思想的哲學著作,是莊子思想哲學的精髓,其哲理宏博,思想豐富,對當時乃至千年后的今天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最敬佩的是莊子的淡泊和自然的思想,對于大學生的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以前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也不要考慮太多的利益問題,現在我們快要脫離父母的港灣,獨自去創(chuàng)造生活,接踵而來的是功名利祿,奮斗追求,仿佛是永無止境的,挑戰(zhàn)性的生活在這個時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心靈的棲息地變得越來越狹窄,我們在悄無聲息的變化,這種變化讓我們恐懼,但恐懼之后,別無去路,只有硬著頭皮繼續(xù)往前,我們需要一種精神的解脫,而《莊子》中所推崇的淡泊自然的思想對我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首先,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是以淡泊為大,他告訴人們超越功名利祿,遠離塵世浮華,從某個方面講,是有一點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但其中的淡泊名利卻是人性光輝的閃耀,莊子主張“不為物役”,告訴人們在紛繁喧鬧的世間認清自己的心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都會追求名利,在追而不得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各種社會悲劇,人性的物化,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因為需要考慮的太多,沒辦法做到逍遙,莊子鄙視社會名利,不屑與社會同流合污,就像《逍遙游》中所講的“至人”、“神人”、“圣人”,他們超越世俗的羈絆,超脫于俗事的牽累,他們是逍遙的,因為他們淡泊名利,不為物役,其實我覺得他們不僅淡泊名利,他們是淡泊人世間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生與死是人最為嚴肅的一個話題,“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惑邪?”生者不知道死者的世界,怎么就能肯定死者一定不如生者呢?雖然這有點詭辯的嫌疑,但至少莊子肯定了生死的統(tǒng)一,不應該厚此非彼,人類也應該正確的對待生與死,生的偶然,死的必然,淡泊生與死,才能活的快樂,才不會活著的時候憂患著死。
其實我覺得真正的淡泊很難做到,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追求物質的過程和付出過追求的代價,他是很難做到對功名利祿的不屑一顧的,就像莊子,他也是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后,才悟出人生要淡泊,所以我們一開始所說的淡泊,不是說要放棄追求,做一個不聞世事的隱士,而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人生的所得所失,就像《齊物論》中所說的平常心是道:“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者也,用也;用者也,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只有了道通道的人在道體上是沒有成敗是否與善惡的,而這個道就是平常心。用的時候很平凡,大智若愚,而在一定的階段,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認定,要知道在做什么,要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卻是很難的,做人要有底線,而這個底線又是自己去劃定的,這又有點回到原點的感覺。
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馬上就要去追逐自己的功名了,事業(yè)上,生活上,誘惑太多,機會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掉入誘惑的陷阱,功利心太重不是什么好事,夢想是應該去追逐,但首先就要確定一個并不一定偉大但對自己一定要崇高的理想,這里所謂的崇高,是指“不為物役”的思想,這就要淡泊物質,這也不是說只要涉及金錢就遠而避之,而是要不那么看重它。
其次,莊子崇向自然美,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主張?zhí)烊撕弦?,《齊物論》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強調的是個人與無限的宇宙相融合,“道法自然”是其美學的一個基本思想,莊子的這種自然美有其局限性,就是他反對物質文明,把智慧和文明看作是自然的對立面,把自然認為是“愚而樸”的原始社會,反對人類對社會的改造。局限性是次要的,積極性才是主要的,莊子的自然主張,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完美結合,這不僅是說人類要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且要求人類要在精神上崇向自然,萬事不可強求,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莊子強調自然,人要順應自然,因為自然是平衡的,所謂的的得失在“自然”的領域里都是不存在的,總體是相等的,就像《齊物論》中:“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和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都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就是以為不一樣,莊子想說的是人也像猴子,自然的路不走,便要鉆牛角尖。
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受到所謂的良好的教育,在科學發(fā)展觀的熏陶下成長,貌似對自然有很深的領悟,可是我們還是不懂自然,甚至不懂身為自然一部分的自己,我們是熱情且冷漠的一代,對精神文明的學兒不懂,對物質文明的耳濡目染,追求、奮斗成為我們的日常語,我們總是缺少時間來反思自我,對于我們,自然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碰到了就覺得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沒碰到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自然與我們是形影不離的,我們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我們的視野太狹窄。
說到自然,說到大學生,就一定要說自然美。外貌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一個明顯的個人資本了,大家都說: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中國人的化妝技術好在全世界都是公認的,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外貌的保養(yǎng),很多人也都去做了美容手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審美情感是一致的,但審美的標準應該是不一致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審美標準在趨同,因為,隨波逐流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點,大家說好看,自己也要覺得好看。莊子談到過這個問題,《齊物論》中:猿編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也。猿猴把編狙當作配偶,麋喜歡和鹿交配,泥鰍則與魚交尾。毛墻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女,可是魚兒見了她們深潛,鳥兒見了她們高飛,麋鹿見了她們快跑。都不把她們當美女欣賞。人、魚、鳥、麋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所以說,自然就是美的,因為美本來就沒有規(guī)定的標準,只要是不違反自然,萬物都是平衡的。所以,對于那些還在糾結于自己的外貌的大學生,莊子可以給你一個好的答復:也許你這里是所謂的不美,但你那里一定是美的。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成長與成才的關鍵時刻,走出象牙塔,走進大染缸,人生馬上要面臨各種選擇,而這些選擇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是自然的選擇,當代大學生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然的方向。我們要自然美,不僅是山川秀麗的自然風光美,更要順從自然的人性美。
最后,淡泊和自然,莊子思想的一個閃耀點,對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有著意義重大的指導作用,我們要學會淡泊和自然,以其指引人生道路。
有人說,莊子是孤獨的,也是無奈的,我認同前句,不認同后句,莊子的孤獨是因為舉世皆醉而他獨清,他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又不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沒人理解他的高度和深度,但他并不無奈,他知道他的孤獨是必然的,因為孤獨是人類自省的需要,是人來對未知世界的迷茫,是對身外人事的擯棄和心中美好的靜守,他的孤獨是他自愿的,他不無奈,因為他看透了這個時間和空間,他沒有什么遺憾的,一個無奈的人是做不到淡泊的,因為無奈是放不下的表現,莊子其實是放下了,盡管他還對那個社會抱有失望,但最后他絕望了,絕望之后的超脫,所以,他淡泊了,也自然了。當然,不是說我們要對這個社會失望,然后絕望,再然后超脫,我們不需要達到莊子的那種境界,我們也達不到他的那種境界,我們走不到目的地,我們只需要在過程中多學習學習莊子。
現代生活的我們,多一點淡然和自然,生活會變得很美好。
淡泊
在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里,欲望是咖啡、是美酒、是可卡因,淡泊是茶。
非分的欲望鼓舞人,也戕害人。淡泊,不是沒有欲望。屬于我的當仁不讓;不屬于我的,千金難動其心,這就是一種淡泊。
不憂淡泊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繁華和誘惑,讓自己的靈魂安然入夢,這樣的人,予自己是云朵一樣的輕松,予別人是湖泊一樣的寧靜。
破壞安謐的生活,總是先從破壞淡泊的心境開始的;修補受了損傷的靈魂,總是先從學會淡泊的生活開始的。
誘惑猶如萊茵河上的洛雷萊,欲望好比受不住誘惑撞碎在洛雷萊下的舟子,淡泊能使你的心常如明鏡,免受災難。
淡泊給予你的或許不多,但是你所必須的東西都給予你了;奢華給予你的可能很多,但是人所必須的一些東西卻可能丟掉了。
一個為淡泊的生活感到痛苦難熬的人,他往往會以更大的痛苦為代價重新認識淡泊。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而因此又有太多欲望滿足不了的痛苦。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則,他不是活得太憂郁,就是活得太無聊。
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與人生。淡泊明智,古人早已對淡泊有過精辟的見解。的確,淡泊猶如美好的天籟。
春天在我們眼里,沙灘在我們腳下,藍天在我們頭上,森林在我們手中,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