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黃帝,最使人割舍不開的一定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赤子情結(jié)。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地方,凡來陜西旅游的人無不到黃帝陵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生活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他率領(lǐng)部落在黃土高原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文字,制造舟車,培育蠶桑,艱苦拓殖,以“惠及萬世之功績、澤披廣大之區(qū)域”而彪炳千秋,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沮河在橋山下緩慢流淌,形成清澈無波的印池,古樸渾厚的軒轅橋倒映在水中,與白云藍(lán)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而印池四周,碎石鋪路,柳樹成蔭,更是一幽美去處。據(jù)說,沮河在古時稱為“姬水”,黃帝也因生長在姬水邊而改姓為“姬”。
跨過軒轅橋,拾階而上就是莊嚴(yán)古樸的軒轅廟,古時歷代帝王都將這里列入國家祀禮。據(jù)說,軒轅廟最早建于漢代,其舊址在橋山西麓。唐代宗大歷五年,重修軒轅廟于原址。宋太祖開寶二年,為避沮河水侵襲,并圖祭祀便利,在橋山東麓重建軒轅廟。
跨入廟門,一棵碩大無比的古柏吸引了我的視線。據(jù)說,這棵古柏是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被稱為“黃帝手植柏”。仔細(xì)察看,古柏主干略向南傾,枝葉青翠亭亭如蓋,枝干虬曲蒼勁,它雖然經(jīng)歷了五千多年的滄桑,卻仍然以無限的堅毅和氣魄直指蒼穹。
據(jù)《圖書集成》記載:“中部縣有軒轅柏,在軒轅廟??贾s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民間有諺語云:“七摟八乍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敝傅氖沁@棵黃帝手植柏就是七個成年人手接著手,合圍起來也抱不了這棵樹,還要用手指量八匝半。
據(jù)說,黃帝手植柏是全國最大的一株古柏,被稱為“柏樹之王”。仰望古柏在蒼穹中盡情揮灑的那一片蒼翠,恍然間我突然想到,這棵飽經(jīng)風(fēng)霜雨雪的古柏,以其五千多年的年輪雕刻出的不正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嗎?這棵古柏不正是代表著日益強盛的中華民族嗎?
在黃帝手植柏的左后側(cè)有一塊巨石,因石上的紋理酷似一人在追趕太陽,這塊石頭也被稱為“夸父追日”石。相傳,在黃帝時代,夸父想把太陽摘下來,就追著太陽跑。奔跑中,他口渴喝干了黃河和渭水,最后渴死在路途上,其手杖化作了桃林,身軀化為夸父山。
沿中軸線北行即到了誠心亭,誠心亭是通往“人文初祖”大殿的過廳。凡來祭祀謁拜黃帝的人來到此亭時,都要在此稍歇,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置備祭祀的禮品。然后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緩步前行,以一顆洗滌過的虔誠的心準(zhǔn)備拜謁偉大的始祖。
誠心亭之后是碑亭,碑亭也是一個過廳,亭內(nèi)立有四塊石碑。西側(cè)兩塊,前一塊是1937年國共兩黨共祭黃陵時,毛澤東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字體汪洋姿肆,飄灑俊逸,雄健有力。后一塊是題字碑,碑上刻著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字。
東側(cè)的兩塊石碑,前一塊是孫中山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寫的“黃帝贊”詞,其碑上的書法虬勁飄逸,傳達(dá)出謁祖的真誠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后一塊是蔣介石1942年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
碑亭的東側(cè)有兩個連著的拱形頂石碑,這是民國時期中部縣知事程壽筠題寫的 “軒轅廟”與“文明之祖”石碑。在軒轅廟內(nèi),除了碑亭里的珍貴祭文碑外,在廟的兩側(cè)還有碑廊。碑廊內(nèi)珍藏著歷代帝王的御制祭文碑,還有近現(xiàn)代領(lǐng)袖名人的書法瑰寶。
從這些珍藏的碑文中可以看到,書寫者雖然政治立場各異,書法藝術(shù)有別,卻表達(dá)了同一個思想,那就是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輝煌。歷史縱橫五千年,軒轅黃帝傳給我們的不僅是血緣和膚色,還有社會的良知和道德。
碑亭西邊立有香港特首董建華和澳門特首何厚鏵手書的“香港回歸紀(jì)念碑”和“澳門回歸紀(jì)念碑”,碑石背面的碑銘,記述了香港、澳門被英國、葡萄牙占領(lǐng)的歷史,也記載了中國恢復(fù)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quán)的事實。
“黃帝腳印”石,它出土于黃陵縣東南周家洼村的“黃帝黃城巽宮”,約一平米的青石上鐫刻有一雙大腳印,這個腳印非常大,長0.62米,深約2厘米。相傳,這個腳印是黃帝的第四位妃子嫫母發(fā)明鞋子時所依據(jù)的黃帝的腳印。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大殿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屋檐下均有斗拱。前檐當(dāng)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建筑構(gòu)件繪有和璽彩繪、斗拱彩繪,彩繪精致華麗,絢爛無比。
殿前臺階上有雕工精細(xì)的“二龍戲珠”浮雕,浮雕中的二龍在祥云中環(huán)繞寶珠飛舞,神龍懸目奮爪,搖頭擺尾如騰似飛,在柔美飄逸的祥云間卷舒出沒、團抱成圓。整個浮雕洋溢著合歡、吉祥、喜慶、團結(jié)的氣氛。
人文初祖大殿的西南側(cè)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被稱為“漢武掛甲柏”,也稱為“將軍柏”。相傳,漢武帝劉徹征伐朔方,回師長安途中特意來到軒轅廟祭拜黃帝,他在進入大殿時順手將身上的戰(zhàn)甲掛在這棵古柏樹上。
仔細(xì)觀察,“漢武掛甲柏”的樹干上斑痕密布,縱橫成行,似有斷釘鑲嵌其中。據(jù)說,每到清明多雨時節(jié),樹干上的小孔中會有柏液滲出,凝結(jié)成球狀,在陽光的照耀下,如粒粒珍珠晶瑩透亮。
繞過殿前香火旺盛、香煙繚繞的銅香爐,我懷著一棵虔誠的心,走進了人文初祖大殿。大殿正中神龕內(nèi)供奉著一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拓片為藍(lán)本放大刻制而成。
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浮雕的軒轅黃帝沉穩(wěn)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服飾古樸,冠帶簡潔。神龕兩邊垂著金黃的綢緞,在黃緞子的掩映下,黃帝的浮雕顯得那樣的莊嚴(yán)神圣。
人文初祖大殿后面的軒轅殿,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仿漢代建筑群,它是舉行國家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殿前巨大的廣場能容納萬人,廣場入口兩側(cè)各矗立著8尊青銅簋,廣場兩側(cè)各鑄有9尊青銅鼎,象征著中華56個民族的金黃龍旗在陽光下迎風(fēng)招展。
軒轅殿東側(cè)懸掛著公祭軒轅黃帝時的禮器“龍魂”大鐘。據(jù)說,鐘上的圖案是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云紋為底飾,鐘鈕為雙鳳聳立,兩側(cè)以雙龍為扉棱,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下部為漢代宮廷生活的娛樂圖、狩獵圖、夜宴圖。
軒轅殿坐落在3層石臺之上,整個殿堂全是用石材建成,是國內(nèi)罕見的典型的石壘殿堂建筑。軒轅殿呈正方形,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十根巨大的漢白玉石柱支撐起的軒轅殿,顯得規(guī)模宏偉、莊嚴(yán)圣潔,這是國家祭祀軒轅黃帝的正式場所。
軒轅殿中聳立著軒轅黃帝巨型浮雕,浮雕與人文初祖大殿內(nèi)的軒轅黃帝像一樣。據(jù)說這座浮雕從不同角度看,其喻意皆有不同。浮雕背后雕刻著《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著漢代史學(xué)家司馬遷對軒轅黃帝偉大功德的贊頌。
軒轅殿四面沒有墻壁,大殿頂部中央有一圓形的空洞,從那圓形的空洞處可以看見湛藍(lán)的天空,這是根據(jù)中國古老的哲學(xué)“天圓地方”原理設(shè)計的。在這天圓地方、圣潔肅穆的大殿中,我似乎感覺到有一種神圣的歸依感,那是一種回歸桑梓地的親切和樸實。
當(dāng)陽光從大殿的空洞處射下來時,迎著陽光向大殿上方那一方圓圓的藍(lán)天望去,那藍(lán)藍(lán)的天空昭示著無限的神秘、無限的渺遠(yuǎn)、無限的深邃。此時,我能感悟到源遠(yuǎn)流長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非常強烈的自豪感。
立身在軒轅殿前,天風(fēng)浩浩蕩蕩而來,吹動了我的衣襟、吹亂了我的頭發(fā),也吹動著殿前廣場兩旁成排的金黃龍旗獵獵作響。陽光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似乎從中讀出了先祖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激勵著無數(shù)華夏兒女奮勇前行。
離開軒轅廟,我向橋山之巔的黃帝陵走去。橋山上漫山遍野到處是郁郁蔥蔥的古柏,蒼勁古樸,儀態(tài)萬千,給人以莊嚴(yán)肅穆之感。據(jù)說,橋山共有柏樹8.2萬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數(shù)萬棵,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古柏林。
沿著古道拾階而上,兩側(cè)古柏形態(tài)各異翠色長駐,將清寂的登陵古道掩映于翠柏造就的綠色之中。這里的每一棵古樹都高聳入云,每一棵古樹都筆直向上,既體現(xiàn)了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而且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勇敢、正直。
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的下馬石悄然靜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時的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以示對軒轅黃帝的敬意。
“漢武仙臺”是距陵墓約50米處有一高約20多米的夯筑高臺。據(jù)傳,漢武帝北征朔方,回師祭祀軒轅黃帝時,令甲士修筑祈仙臺,出征的十萬將士每人用戰(zhàn)袍掬一袍土堆成了祈仙臺。此后,凡謁陵祭祖的人們皆攀登仙臺,嘆橋山之壯觀,發(fā)思古之幽情。
在漢武仙臺旁的中軸線上,是一座漢代風(fēng)格的欞星門?!逗鬂h書》記載,漢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龍宿”的左角,因為角是天門,門形為窗欞,故稱為欞星門。在古代,一般宮室祭祀建筑陵寢建筑都設(shè)有欞星門,皇帝祭祀時要先祭欞星,象征祭祀黃帝如同尊天。
穿過欞星門,便是香火繚繞的祭亭。祭亭建筑形式為歇山頂,飛檐翹角,氣宇軒昂。在亭前置有香爐、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祭亭的中央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郭沫若手書的“黃帝陵”。
亭柱上有兩幅楹聯(lián):“奠華夏宏大業(yè)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由八根立柱支撐起的祭亭四角上系有風(fēng)鈴,微風(fēng)起時風(fēng)鈴齊鳴,悅耳動聽。
繚繞的香煙從祭亭前擺放的香爐中飄出,渺渺不絕,令人不覺肅穆。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普天下炎黃子孫的根,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和重陽這里都要舉行祭祀軒轅黃帝的大典,這里已成為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fā)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祭亭后就是黃帝陵墓。據(jù)《竹書紀(jì)年》中記載: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歷代君王均對黃帝陵墓加以保護,其基本面貌一直維持至今。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
傳說軒轅黃帝110歲時,玉皇大帝派一條巨龍來這里接他上天,就在他乘上巨龍準(zhǔn)備升天時,他的子民怕黃帝離他們而去,在慌亂中扯下了黃帝的一塊衣襟、一只靴子、一把佩劍。黃帝走后,人們將這些遺物葬在了冢內(nèi)。
坐北面南的黃帝陵冢為扁球狀的封土冢,外圍砌有八角形青磚花墻,象征八卦與黃帝統(tǒng)馭八方之意。黃帝陵因陵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1961年,國家確定黃帝陵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并列為古墓葬第一號,從此黃帝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掩藏在千年古柏密林中的黃帝陵前香煙繚繞、仙樂飄飄,和周邊的古柏一起彌漫出古樸、肅穆、凝重的氣氛。凡來此的游人都心靜如洗,忘卻所有的雜念,懷著敬畏的心情,放緩腳步虔誠地繞陵冢一周,用心祭的方式寄托對這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感恩。
一心尋根的我,此時仿佛進入了中華文明的殿堂,心中竟升起一種莊嚴(yán)肅穆的感情,充滿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
小貼士:客運出行:在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cè)的汽車站有車直達(dá)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也可直接在西安的城東客運站坐去黃陵的班車,每天10:30~16:30,每30分鐘一班。自駕出行:沿銅黃高速公路、延黃高速公路可以到達(d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