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有兩大高峰:一是李白,一是杜甫。
李白是眾所周知的"詩仙",仿佛天上的日月星辰、白云飛鳥,飄逸浪漫;
杜甫是膾炙人口的"詩圣",好像地上的山川溝壑、江海湖泊,沉郁頓挫。
兩個人各有特色,各有詩作風格。但今天,我們只聊聊詩圣杜甫坎坷不平的生平。
其實,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他家世顯赫,京兆杜氏,那可是北方有名的大士族。
遠祖是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祖父杜審言為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
當時的少年杜甫是幸運的,他出身好,起點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賦。
他自小好學,七歲就能寫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在那些懵懂稚子還在撒尿和泥玩兒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在建設的自己的三觀了。
杜甫七歲就自比鳳凰,似乎比李白還狂。不過他的驕傲是隱藏起來的,后來變成了傲意,再最后,變成了傲骨。
這一階段,他和李白非常相似,一樣的瀟灑,一樣的豪放。
但他和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崇尚道家學說,杜甫則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儒家主義者。
儒生們信仰什么呢——除非碰到暴虐的君主,一定要積極入仕,輔佐明君,服務百姓。
杜甫跟其他讀書人一樣,將做官當成了人生唯一追求,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那是一條坎坷路,不歸路。這也為他晚年郁郁而終而埋下了伏筆。
開元二十四年(735年),23歲的杜甫參加全國統(tǒng)一科舉考試,那是他的第一次,結果很殘酷:落榜!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天下人才入京赴試,35歲的杜甫找來歷年考題,好好做了一番準備,結果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只是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要營造一種"明君治下,野無遺賢"的假象。
杜甫氣的路都走不穩(wěn),他受不了,要離開長安。
轉眼到了40歲,杜甫仍然一事無成。
直至晚年,杜甫還輾轉流離,居無定所,甚是悲慘,變成少陵野老。
就他個人來說,這樣的經(jīng)歷是痛苦的;但是對后人來說,他的經(jīng)歷卻是偉大的。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沒有在命運的苛難下迷茫。
鑄造他的,既有大時代的悲涼,又何嘗不是他悲天憫人的情懷。當他在苦難中一點一點的為百姓代言時,他的精神已然萬古長存。
我們敬佩杜老這種在苦難中不放棄的人,依舊心懷天下與百姓,杜甫不愧是"詩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