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hide]
【來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黃連Coptis teeta Wall.的根莖。以上三種習稱“味連”、“雅連”、“云連”。前兩種主產(chǎn)于四川,后一種主產(chǎn)于云南。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土,干燥,撞去殘留須根。切片生用或清炒、姜汁炒、酒炒、吳萸水炒用。
【處方用名】黃連 川連 雅連
【性能概要】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本品大苦大寒,燥濕清熱,為治濕火郁結(jié)之主藥。適用于心火亢盛,煩熱神昏或心煩不眠;肝膽火升,目赤腫痛;以及濕熱蘊結(jié)腸胃,痞滿嘔吐、腹痛瀉痢等癥。本品又清火解毒,故又治癰腫疔瘡、口舌生瘡、濕瘡瘙癢及胃熱消渴、血分有熱的吐衄下血等癥。
1,本品清熱燥濕作用強于黃芩,凡濕火郁結(jié)之證均宜應用,其中用于濕熱蘊結(jié)大腸的泄瀉、痢疾療效最佳。如《千金方》、《肘后方》治泄痢,均單用之;若病情較重,宜與他藥配合使用,如泄痢而發(fā)熱甚者,配伍黃芩、葛根以增強其解毒退熱功效,即《傷寒論》葛根芩連湯;若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者,可配伍木香以調(diào)氣行滯,后重自除,如《和劑局方》香連丸。
2,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常配伍黃芩、山梔、犀角等藥,以清瀉心經(jīng)實火。用于陰血不足,水枯火炎,心煩不眠者,多與白芍、阿膠、雞子黃配伍,以滋養(yǎng)陰血、清心安神,如《傷寒論》黃連阿膠湯。用于心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衄血、吐血者,可配合大黃、黃芩瀉心火以涼血止血,如《金匱要略》瀉心湯。用于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者,常與知母、天花粉同用,如《圣惠方》黃連丸;若肝火犯胃,嘔吐吞酸者,宜與吳萸配伍,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3,用于火毒瘡癰、目赤腫痛等癥,內(nèi)服、外用均有良效。如與黃芩、黃柏、梔子等同用,治療火毒瘡癰療效更著,如《外臺秘要》引用方黃連解毒湯;用黃連煎汁點眼,可治目赤腫痛;配枯礬外用,治耳內(nèi)癤腫等。
內(nèi)服:2-9克;研末吞服1-1.5克,一日3次。炒用減低寒性,姜汁炒用于止嘔,酒炒治上焦火,豬膽汁炒清肝膽火。
非實火濕熱不宜服。應用過量或服用較久,易致“敗胃”,使食欲減退,甚至惡心嘔吐,故用當注意。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fā),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
《本草綱目》:“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毒。
成分:含小檗堿(又稱黃連素)以及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棕櫚堿等多種生物堿。
藥理: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鉤端螺旋體、阿米巴原蟲、流感病毒,以及多種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小檗堿在體內(nèi)、外均可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有良好的利膽、擴張末梢血管、降壓、解熱、抗利尿、局部麻醉、鎮(zhèn)靜、鎮(zhèn)痛以及抗腫瘤作用。
臨床報道:1、治療菌痢及腸炎,用濃縮香連片,每次5片,日3次,7日為1個療程。結(jié)果菌痢顯效95.59%,腸炎有效96.67%。2、用于化膿性中耳炎,將10%黃連加入3%硼酸水中,浸泡后煮沸過濾兩次,每日滴耳3-4次,治愈率為50.8%。3、用于婦科疾患,用20%黃連浸漬的陰道用棉拴。治療49例滴蟲性陰道炎,治愈率達95%以上;對子宮頸糜爛及婦科其他炎癥亦有效。另對用治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慢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小兒腹瀉、腸易激綜合征等也有效。
相關(guān)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