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鐵環(huán)2001-02-20習俗
滾鐵環(huán)是成都市80年代以前,男孩個個都會玩的游戲,它是對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驗。手握一只鐵鉤鉤住鐵環(huán),推動鐵環(huán)向前滾動,技藝高超的男孩可以讓這只“車輪”滾一段長路而不倒下,其間要經過無數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簡單的滾鐵環(huán)其實也是一種運動,記得小時候,站長和張三娃、馬小弟、小胖子等毛根兒朋友,常常滾著鐵環(huán)在主樓周圍的路上賽跑。
對于男孩子們來說,類似的帶土味的運動還有很多。有一種滑車如同今天時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裝四個小輪子,考究些的前面有個把握方向的舵,簡單的一根繩子就可拉起來飛跑。擁有滑車的小男子漢是頗為驕傲的。至于跳拱、打彈繃子、掰手勁、玩沙包、爬樹上房掏鳥窩之類的運動更是尋常小事。相對于今天的孩子,老成都人小時候的戶外運動量大得多,這樣的童年帶給人的是健康自然的性格力量。(左邊小圖為:滾鐵環(huán)老成都民俗公園,點擊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圖片上按右鍵設置為墻紙;照片原尺寸:2048x15361.4MBjpg,更多墻紙Morewallpaper)
巴郎鼓2000-09-10習俗
巴郎鼓是一種古老的兒童玩具,一張響紙繃的鼓面,兩顆滾圓的小珠,隨著鼓柄轉動,那小珠便搖頭晃腦地擊打鼓面,發(fā)出清脆的“咚咚”之聲,由此引來陣陣的歡笑。盡管當今高科技玩具花樣翻新,琳瑯滿目,但仍然無法取代巴郎鼓在兒童中的傳統(tǒng)地位。正如時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流行歌曲《巴郎鼓》所唱:“巴郎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臉兒紅”。
武侯祠關于三國文化系列巴郎鼓的開發(fā)思路,無疑是值得提倡的。細品這里的巴郎鼓,不僅物有所值,而且不乏創(chuàng)新思維,頗具啟迪意義:其一是,以巴郎鼓為載體,賦予獨特的三國文化個性,只見鼓的一面是某一三國人物畫像,另一面則是該人物生平事跡簡介,若干人物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三國文化的巴郎鼓系列,極具收藏價值。其二是,采用現代工藝生產制作,使巴郎鼓的外形更接近生活中的大鼓,加之塑封外套將其包裝為一個禮品,便于攜帶和饋贈。由此看來,誰如果想要在旅游市場上分一塊蛋糕,就應在文化個性和民俗傳統(tǒng)中去挖掘。
跳拱(背)2000-07-10習俗
一種兒時的男孩游戲,與跳木馬相似,但以人──“馬兒”彎腰拱背作馬,眾人助跑后以雙手撐其背跨越而過。分幾級:一拱,“馬兒”雙手觸腳;二拱,雙手觸膝下;三拱,雙手觸膝上……總有一拱有人跳不過,輸者于是作“馬兒”。有一句順口溜:“腦殼當球踢,當鼓打。”道出了其規(guī)則:“馬兒”應盡量低頭、縮股。
打“官司”2000-07-07習俗
這里說的是一種夏季兒童游戲──“斗草”。兩兒童欲斗草,先尋找天府遍地都有的“官司草”。之后,先在莖端各自拴個結,再以此莖穿入彼結,拉緊,然后相對而斗。斗,即用力一扯,草莖斷者為輸。也可多人同時來打“官司”。
取乳名1999-09-16習俗
乳名要叫著親切,聽著順耳,多以動植物命名,且喜疊音。如龍龍、然然等。也常將名字中最后一字相疊而成。如李文瑞稱瑞瑞。也有以排行為乳名的,即按出生的先后順序排列。家中人稱老大、老二等,外人則加姓呼張老大、周老四等。還有把男孩叫娃,加排行即稱三娃、二娃等。最小的孩子稱老幺。(右邊小圖為:茶園百花潭公園,背景是鐘樓。點擊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圖片上按右鍵設置為墻紙;照片原尺寸:2048x15361.4MBjpg,更多墻紙Morewallpaper)
忌夸嬰兒1999-09-15習俗
老四川人至今殘留的語言禁忌。對別人嬰兒忌說“乘”、“胖”、“長得好”一類的話,只能言“丑”、“瘦”、“橫”。否則,會被視為對嬰兒健康成長不利。
木頭人1999-09-12習俗
兒時游戲,童年的場景和小伙伴總難忘記。眾小孩相對而座,或站在一起,一人領唱,眾人動作。念道:“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能說話不能笑,不能張嘴不能動,不能稀牙鉆狗洞?!?。念完后,大家必須呆住不動,裝作木頭人。誰動了或出聲了就要受罰。
取賤名1999-09-03習俗
迷信習俗。給小孩∽,認為取一個難聽、不雅之名就能消災免禍,如狗兒、笨牛、兔娃兒之類。俗諺云:
叫得開,免了災。
倒糖人兒1999-11-07編習俗
更多內容Moreinfo
老人
白纏頭1999-09-11習俗
二十年前成都近郊都能常見,不論男女,尤其是農人都喜用白帕纏頭。相傳[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后,四川人感其功德,為之服孝,遂傳至今。白帕纏頭可分為纏三轉、卷盤盤、頂羊角三種,既能防風御寒,也另有用處。抽煙人常將煙竿插入帕內丟不了,婦女將針頭棉線卷于帕內,以備隨時取用,買東西時,還可用頭帕包裹東西,干力氣活時,又可解下作護腰。這使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黃炎培作詩道:
川西男女白纏頭,此俗相傳念武侯。
文野在心非在貌,東邦木屐亦風流。
一古婚禮拾遺
《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边@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分述如下: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征順乎陰陽之意,后來又發(fā)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求婚后,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發(fā)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征:是訂盟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還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后,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后,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關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系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jié),一般選在春天,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禮”過后,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
二婚嫁形式
象所有漢民族所經歷過的那樣,巴蜀婚嫁演變,也經歷了血緣婚(含群團雜婚到同輩份之間的集體群婚),亞血緣婚,對偶婚制(含主夫、夫妻的對偶到獨占性的對偶)三個主要階段,概言之,即經歷了一個由兄妹婚到一夫一妻的漫長歷史過程。從構成婚姻的手段、方式和性質來看,巴蜀出現過的婚嫁形式有:
一、搶奪婚:這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所造成的用戰(zhàn)爭掠奪婦女的遺風。
二、指腹婚:這種類型的婚姻,系兩家主婦同孕,指腹相約,產后如是一男一女,就結為夫婦,是家長制為子女包辦預訂婚約的變態(tài)形式。
三、童養(yǎng)婚:又叫童養(yǎng)媳。多是有子嗣后,抱養(yǎng)別家女兒作養(yǎng)女(小者七、八歲,大者十二、三歲),適齡期再與本家子成婚,這種婚姻形式有極大的剝削性和強制性。
四、轉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姐妹”共夫共妻的殘余形式。這是一種兄亡嫂轉嫁給弟,弟亡弟媳轉嫁給兄,姐亡妹續(xù)嫁姐丈的婚姻形式,古時還有嫡子繼承父妾、侄繼承伯叔母等婚例,后來多為同輩份之間的轉房。
五、招養(yǎng)婚:近年流行的“男到女家”,已成為公認的婚配形式之一。
六、表親婚:通常稱姑表婚與舅表婚,是古老的亞血緣婚之遺風,是指兄弟的子女與姐妹的子女之間的婚姻關系而言的。
七、買賣婚:它是以男方用相當數量財物為代價換取女方為婦的惡俗陋習。
八、調換婚:學名交換婚,是古代族外婚的一種流殤,始于兩個氏族的男方互換其姐妹為妻,或互換其女為媳的一種對等交換的議婚形式。后在貧寒邊遠地域流行,不用財禮,以人換人。
九、包辦婚:多系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卜筮拍板的婚配形式。解放前的婚聚多屬此類,解放后也不乏此類婚例,此種婚配形式,由于婚前男女雙方均未見過面,婚后往往不和,釀成諸多悲劇。
十、自愿婚:這是一種以男女雙方**為基礎的正?;樗祝p方在經濟、感情、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與均衡,在一夫一妻制的發(fā)展過程中,自愿婚遭到家族制度的極大阻力。當今男女絕大多數為自愿婚者,農村雖多經人介紹,但都得男女雙方點首,這種婚姻方能成立。
三婚配與婚俗“編外”
此外,還出現過諸般畸形婚態(tài),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社會流弊。
一、納妾與養(yǎng)漢
男方婚后,或嫌妻子不好,或借口陪奩少,或借口無生育,公開娶小老婆,謂之“納妾”。以“有志男兒娶九妻”為榮耀,“金屋藏嬌”有之,三妻四妾有之,不受任何制約,但女的則不允,即使對婚姻不悅,也只能忍氣吞聲混時光,根本不敢公開反抗,極少數斗膽的女人便秋波暗遞,春風暗渡,給丈夫戴綠帽子,養(yǎng)子俗稱“私娃子”。
二、填房與續(xù)弦
男人死了妻子再娶謂續(xù)弦,青頭姑娘嫁給死了妻子的男人者,叫做“填房”,所行婚禮,與童子結發(fā)婚過程大體相同,稍有差異的是:從訂婚到結婚間隔時間較短;新娘接到男家大門前,下轎進夫家時,是背向堂屋退進去,取留得住,不會被夫“克死”。
三、寡婦改嫁
舊社會視寡婦再嫁為不貞,鄙稱“后婚嫂”,其婚禮與童子結發(fā)婚迥異:①姑娘出嫁在白天,一般在午時以前拜堂成親;寡婦再嫁,任隨家里多富裕,拜堂再嫁也只能在晚上;②姑娘出嫁,鼓樂喧天坐大花轎,寡婦再嫁只能坐小轎,更沒資格啟用樂隊;③姑娘出嫁,到男方門前,有回車馬、牽新娘等儀式,寡婦再嫁,要過“火焰山”,有錢的抬過去、無錢的跨過去,只允背向進夫家;④姑娘出嫁,可有禮生呼唱,享新娘三跪九叩禮;寡婦再嫁,丈夫只下二禮,且無禮生司儀。⑤姑娘出嫁,要回門耍十,寡婦再嫁,無此禮遇;⑥姑娘出嫁從媒妁至親迎,時間往往逾年,寡婦再嫁,間隔時間甚短,不當回事兒,故流行“后婚嫂,后婚嫂,連夜說起連夜討”的諺語。
四、望郎媳
男家無兒子,先將女家姑娘娶進門,以意早生貴子繼香火。
五、一子挑二房
一個兒子為兩房兄弟所有,兩房都想后繼有嗣,便都在各自的家里,為其娶妻生子,叫“一子挑二房”,這兩個媳婦都叫挑房媳。
六、冥婚
這是一種典型的封建迷信婚俗。內含有三:一為男女均亡,舉行冥婚禮后合葬;二為男亡女存;三為女亡男存。
吃講茶1999-09-22習俗
為解決糾紛、評理、判定是非而到茶館里去喝茶。發(fā)生糾紛的雙方請有面子或有實力的人在茶館里為雙方調解或評理,被評為輸理的一方付全部茶錢。
吆師(堂倌)1999-09-10習俗
天府的茶館里專司泡茶和摻水之人,其它地方稱為茶博士。天府的堂倌技藝高超,茶客坐定喊聲“泡茶”,堂倌即會應聲而至,一手提茶壺,一手夾一摞茶具。來到桌前一揮手,茶船子滿桌開花,恰到好處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個,繼而將裝有茶葉的茶碗置茶船上,左手扣住茶蓋,緊貼茶碗,右手將壺中開水沖出,待水將滿,忽地收住,桌上滴水不灑,接著茶蓋翻過將碗蓋住,全部動作干凈利落,令人叫絕。不過,技藝高超的堂倌已不多見了,經常在成都青石橋的手工銅壺銷售點,能發(fā)現他們在此成批地購買銅制茶壺,然后到外省去當茶博士。
巴蜀網”的茶具為三件頭:茶蓋、茶碗、茶船。茶蓋、茶碗為瓷器,茶船用金屬制成。茶碗上大下小,體積適中,摻水時,茶葉能充分翻卷,攪勻;蓋而不嚴的茶蓋即可保溫,又能透氣,且可用以攪動碗內茶水,調勻茶味,隔著茶蓋飲水,可免茶葉入口;茶船穩(wěn)托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燙。以此種茶具盛茶俗稱蓋碗茶。
茶館習俗1999-09-04習俗
“天府”茶館習俗甚多,常去茶館,就會有眾多的體驗:
1.茶葉叫做“葉子”。茶碗中茶葉多稱作“飽”,反之則為“嗇”。飲茶叫作“吃茶”。把開水第一次沖進茶碗叫“發(fā)葉子”,再向茶碗內沖水則叫“摻茶”?!耙坏馈保ā耙婚_”)、“二道”(“二開”)是吃茶之常用語,“開”即指摻水時揭開茶蓋?!安藕纫坏溃ㄒ婚_)”是指時間較短,才摻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別人來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頭道水,二道茶”之說。
2.如是討茶喝,因是別人喝過的茶,故稱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飲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稱為“茶母子”。
3.茶館中常有人“喊茶錢”,即某人走進茶館時,熟人便喊“茶錢我這里會了”。喊茶錢的人越多,來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稱“挨過,挨過”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