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14 期
作者 / 張覺予 李敏 冼建春 王明華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張芊芊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guī)醫(y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xiàn),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jù)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一代嶺南名醫(yī)巨擘,十分重視對嶺南草藥的研究,并且對其臨床運用頗具心得?!按ㄝ伤Z”便是鄧老治療肝病時常用南藥之一,主產于兩廣、四川等地,雖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但在歷史上卻一直作為“萆薢”藥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茲淺析鄧老對川萆薢的用法,以供大家學習。目前認為川萆薢屬利尿通淋藥,味苦,性平,歸腎、胃經。功可利濕泄?jié)幔铒L除痹。鄧老認為,川萆薢以入胃經、肝經為主。膏淋、白濁、帶下過多等疾病,多因脾胃受濕所困,清濁不分,糜濁下注所致,由于川萆薢可入胃祛濕,恢復脾胃運化,故而能去濁分清。又因肝主筋屬風,川萆薢入肝經以祛濕理風,故能治療因風濕所致的腰腿疼痛。鄧老在臨床十分喜用川萆薢,除了用來治療泌尿系統(tǒng)疾病與風濕痹痛外,還常用來治療肝病,尤其是在治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時,更是將川萆薢作為一味主藥運用。鄧老在“五臟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肝脾相關理論,認為西醫(yī)學的肝病,其實病位多在脾肝兩臟,而且應以脾臟為主。因為中醫(yī)學認為,不論是食欲減退、腹脹等胃腸功能紊亂,或者齒齦出血、鼻衄等出血傾向,還是乏力、消瘦、腹水等全身癥狀,都與脾密不可分。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調節(jié)水液輸布,統(tǒng)攝血液循脈道運行。若脾受外邪所困或脾虛不運,則會出現(xiàn)上述癥狀。鄧老在臨床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慢性肝炎患者,臨床辨證都存在脾虛不運這一證候。鄧老認為在臨床上治療慢性肝炎時,不應僅從預防傳變的角度去健脾,更要從脾虛不運的病因著手,所以提出治療慢性肝炎的總原則為“健脾補氣、扶土抑木”,并自擬基礎方“慢肝六味飲”(黨參、茯苓、白術、黃皮樹葉各15g,川萆薢10g,甘草5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