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18:28:13| 分類: 史海鉤沉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①,分守若魚麗②。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③。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④。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守睢陽作》
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苦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概所折服。然而,此為小說家言。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英雄,以殘兵病卒,獨抗數(shù)十倍于已的悍敵,直至幾乎全部戰(zhàn)死。他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張巡盡忠報國、義薄云天,堪稱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氣歌里曾寫道:“為張睢陽齒”,指的正是張巡咬碎牙齒,力拒叛賊的烈烈英風。
最令人震驚的鐵血之戰(zhàn):張巡以數(shù)千唐軍在這里阻擋安祿山大軍圍攻。在持續(xù)十個月的圍城戰(zhàn)中,城內(nèi)首先發(fā)生糧荒。在糧食吃完后,士兵開始吃馬匹,馬匹吃完后,開始食用3萬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驚奇的是唐軍雖然知道外無援軍,內(nèi)無糧草,自己必死在此,卻沒有叛變者。最后城破,城內(nèi)6萬軍民,只存活400余人。
睢陽:位于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是江淮流域的重鎮(zhèn),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后果不堪設(shè)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后400余戰(zhàn),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后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睢陽之戰(zhàn),張巡在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面臨強敵,臨敵應(yīng)變,屢屢制勝。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zhàn)、寧陵之戰(zhàn),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史書載,共經(jīng)歷大小四百多戰(zhàn),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人十餘萬。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qū)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zhèn);此外牽制了大量叛軍,又為唐軍組織戰(zhàn)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張巡死后,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于凌煙閣上。此后,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提起張巡,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名武將,其實他是進士出身。他是開元末年中的進士,當時是第三名。天寶年間,張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因不肯阿附楊國忠等權(quán)貴,雖然他政績卓著,卻并未升遷,在清河任職期滿后,被調(diào)到真源(今河南鹿邑),還是當一個小縣令。張巡為官清正,雖為小小縣令,也盡自己所能,秉公執(zhí)法,除暴安良。當時有個叫華南金的土豪,魚肉鄉(xiāng)里,無惡不作。張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殺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因賊勢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紛紛降賊。而張巡卻在形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以數(shù)千兵卒力敵叛賊令狐潮的數(shù)萬大軍。張巡晝夜苦戰(zhàn),大小戰(zhàn)斗共四百多次,殺敵上萬人,給令狐潮的賊軍以沉重打擊。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為了奪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賊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蠻族精銳之兵,共十幾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來。張巡迫于形勢,只好退至睢陽,與那里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守睢陽這個軍事要地。
唐朝時的睢陽城,即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蘇交界處的中原地區(qū),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熬爬锷角肮艖?zhàn)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楚漢鏖兵,就是在這一帶決勝負。直到現(xiàn)代,我軍與老蔣的淮海大戰(zhàn),也是發(fā)生在此處附近。淮海大戰(zhàn),蔣軍一敗,南京總統(tǒng)府很快就插上了紅旗。說來此處正是江南門戶,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終究難保。張巡和尹子奇當然都知道此地的戰(zhàn)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幾萬猛悍賊兵拼命攻打睢陽城,太守許遠雖是奸臣許敬宗的曾孫,然而他卻不同于乃祖,十分忠義。他自認為軍事能力不如張巡,毅然將兵權(quán)讓給了張巡。張巡之為人,高風亮節(jié),赤誠待人,故而很多人對他都心服口服。從后面的事情來看,如果不是張巡有極高的威信,睢陽城中絕不會有那么強的凝聚力。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放在別的城中,早有人開城投降了。張巡不同意?也會有叛兵捆了他去獻功。正是因為張巡的個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邊。像大將南霽云,本來是尚衡手下部將,但他見了張巡后,說什么也要投靠在張巡手下。他原來的“老板”用金銀財寶厚祿挽留,南霽云堅決謝絕。南霽云神勇善射,賊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內(nèi),無不應(yīng)弦而倒。
賊軍頭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眾多賊兵中間。神箭手南霽云想一箭結(jié)果這個賊頭,但卻不知道誰是這廝。于是,張巡想出一個計策,這次賊兵又來攻城時,他讓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賊兵中“箭”后,以為城內(nèi)箭已經(jīng)射完了,就樂呵呵地拿了這支“箭”向賊頭尹子奇匯報,大將南霽云早已看見,弓開如滿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賊左眼,賊兵因此暫時退去。
可惜此賊并未被射死,只是變成了獨眼龍而已。賊兵弄來了新式武器--鉤車、木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卻被張巡用火攻法將敵人的攻城車統(tǒng)統(tǒng)燒毀。張巡巧計百出,賊軍損兵折將,氣為之沮。最后,賊人無奈,仗著人多,層層圍困,意圖困死睢陽城中的將士。張巡正是在這種非常危急的情況中寫下這首詩的。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眼看著將士們一個個倒下,城中的糧草已絕,士卒們一天只能吃一勺米,摻著紙張、樹皮,壓一壓那難忍的饑餓。這城還能守多久?張巡怎么能不愁上心頭?而在敵軍重重圍城的時候,張巡和眾將士“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浴血奮戰(zhàn),殊死抗敵。他們堅信忠信之師是不可戰(zhàn)勝的,報國的堅貞之情也是不可改變的。從“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這句,我們仿佛能看見張巡將軍振臂大呼,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情形。然而詩的最后,張巡也發(fā)出一聲嘆息:“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當時,張巡周圍有不少的朝廷兵馬,但這些家伙們各自心懷鬼胎,想保存實力,或畏敵不前。大將南霽云曾殺出城去,向賀蘭進明等人求救,但這些人都不發(fā)兵。
張巡城內(nèi)糧絕,不但馬匹被殺掉,連弓弩鎧甲的皮子也被煮來吃了,又掘鼠窩捉老鼠吃,羅麻雀來吃。但這終究也無法改變城中越來越多的士卒餓死的景況。這時候,張巡殺掉自己的愛妾、許遠殺掉自己的僮仆給士卒們吃。這樣又堅守了三個月,士卒們終于再也沒有力氣做戰(zhàn)了。張巡見這城即將失守,于是向西邊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說:“臣不能再生報陛下,死后也當為厲鬼殺賊!”張巡寫下一篇《謝金吾表》,其中說:“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戰(zhàn)。當臣效命之時,是敵滅亡之日……”千載之下,讀之仍令人熱血如沸。
睢陽城陷落后,張巡和許遠及眾將士都被縛。被縛的眾將士見到張巡,都掙扎著站起身來,向張巡痛哭流涕。張巡卻一付坦然自若的樣子,他緩緩地從這一個個將士的臉上看過去,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奮戰(zhàn)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張巡要再看他們一眼。張巡平靜地對他們說:“不要怕,死乃命也!”張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樣平靜。因為張巡盡到了最后一份力氣,將士們也拼到了最后一滴熱血來報效國家。五百年后的文天祥,臨刑前也是從容地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賊頭獨眼龍尹子奇獰笑著對張巡說:“聽說你督戰(zhàn)時,大聲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這樣?”張巡怒叱此賊道:“我欲氣吞逆賊,只可惜沒有力氣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開張巡的嘴,果然見口中只剩了三四顆牙。尹子奇以下賊將也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張巡是個好漢。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張巡。張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賊將又招降南霽云,這時南霽云躊躇不語。張巡呼道:“南八(唐人習慣稱人排行以示親熱),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云笑著說:“我是想留下這條命再干點大事--“欲將有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后,再找機會誅殺叛賊),既然您如此說,我哪里敢不慷慨就死!”于是張巡、南霽云等人同時遇害。張巡年僅四十九歲。
當時朝廷也知道睢陽一帶軍情緊急,江湖夜雨的老鄉(xiāng)宰相張鎬(他是山東聊城人)當時兼河南節(jié)度使,下令浙東、浙西、淮南、北海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及譙郡太守閭丘曉火速發(fā)兵救援。閭丘曉這廝,一向自高自大。他不聽命令,拒不發(fā)兵。說來就他離張巡所守的睢陽最近,若是他早出兵救援,可能睢陽城不至陷落。當張鎬親自率大軍來到睢陽時,睢陽才剛剛陷落三日。張鎬打跑了賊軍后,看到睢陽城內(nèi)的慘狀,聽到張巡和眾將士可歌可泣的事跡,感動之余,不禁對拒不發(fā)兵的閭丘曉怒火萬丈。他下令將這廝亂杖打死,這廝全沒有了以前的驕橫氣焰,趴在地上求饒,說什么家中有老母在堂之類的話,和假李逵一樣的腔調(diào)。張鎬冷笑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張鎬傳》)張鎬說,你當時殺害詩人王昌齡時,怎么沒想到王昌齡家中還有親人呢?閭丘曉這廝無話可說,只好乖乖地受死。詩人王昌齡回鄉(xiāng)時,被閭丘曉害死。張鎬也算替王昌齡報了仇啦。
張巡苦守睢陽,雖最終城破身死,但他卻死死扼住了叛軍的喉嚨,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為郭子儀等人的大軍收復兩京、最終擊敗叛軍立下了卓越功勛。當然,也有人對張巡當時殺人而食的做法頗有非議,唐代當時就有,現(xiàn)在還有。然而,張巡等眾將表現(xiàn)出來的凜然大義,誓死不屈的氣節(jié)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的。日軍攻打南京時,唐生智信誓旦旦:“本人奉命保衛(wèi)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苯Y(jié)果事到臨頭,二十多萬軍隊面對日軍五萬多人的進攻,先行奪路奔逃,將南京父老姐妹送于敵寇之手蹂躪。如果國人大多數(shù)都喜歡看張巡臉上被抹黑,都學得像唐生智之流一樣“聰明”,敵人來強奸,我先遞上套。那國家危矣,民族危矣。
①侔:如同。此句說敵軍圍城,像月暈圍著月亮一樣。
②魚麗:是春秋時鄭莊公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型陣法。所謂“魚麗”就是像網(wǎng)捕魚似的捕捉對方。
③黃塵:指兵馬蕩起的塵土。白羽:白羽扇,表明張巡的儒將風范。
④陴:指城上的女墻。
附:此文中見死不救的兩個家伙--賀蘭進明和閭丘曉也會寫詩。茲錄二首如下:
君不見巖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見山上苗,數(shù)寸凌云煙。
人生賦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憂煎。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
寒夜邀歡須秉燭,豈得常思花柳年。
《行路難五首(其一)》賀蘭進明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且喜鄉(xiāng)園近,言榮意未甘。
《夜渡江》閭丘曉
憑心而論,這兩人的詩寫得還不算太差,但人品卻是非常卑下,為世唾罵。
張巡就義后,其殉國事跡很快沿大運河、長江、淮河一帶傳開,豫蘇皖浙各地紛紛為之建廟立祠。其后,道教又尊張巡為“保儀大夫”(或保儀尊王),張巡成為收災降福,懲惡揚善,統(tǒng)領(lǐng)神兵的大神。 臺北市文山區(qū),「集應(yīng)廟」奉祠「保儀尊王」「張巡」,「忠順廟」奉祠「保儀大夫」亦為「張巡」,當?shù)乩弦惠吶苑Q自己為河洛人,使用河洛話,稱「集應(yīng)廟」為「尪公廟」。(河洛指的是河南洛陽),「張巡」實為臺北市及北臺灣之正神。
河南商丘睢陽區(qū)建有張巡祠。安史之亂平定后,唐朝為紀念張巡、許遠建的“雙廟”。后又改建為“五王廟”,加了南霽云、雷萬春、賈賁三人。北宋時,添加了姚訚,改稱“協(xié)忠祠”。后黃河缺堤,祠堂被大水沖毀。明朝正德年間重建,稱為“六忠祠”。1991年,又遷往商丘城南門外改稱“張巡祠”。
蘇浙、閩粵、港澳與臺灣、新加坡等地,相當尊崇張巡,單是浙江桐廬就有張巡廟九座,福建省泉州安溪縣人,則視之為茶葉保護神,稱之尪公。相傳農(nóng)歷五月廿五日為“尪公誕”,一些地方的廟宇會在這天會祭祀張巡,舉行“迎尪公”儀式。
明、清時期,福建安溪縣張巡信仰,隨著移民傳入臺灣,在臺各地奉祀。臺灣民間稱之為“張王爺”、“張千歲”、“尪公”,在臺灣則一般與許遠共祀,稱為雙忠,共有一千多座張巡廟,張巡也有保儀尊王(少數(shù)廟宇與清水祖師同稱為護國尊王)等尊稱。
宋代岳飛。韓愈、陸游、王安石、文天祥等人對張巡的忠君愛國的精神均有詩文贊頌。
據(jù)史書記載,張巡防守睢陽,城被圍日久,守軍無糧,曾被迫吃人充饑:
“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后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保ǔ鲎浴顿Y治通鑒第二百二十卷唐紀三十六》)
“巡出愛妾曰:‘諸君經(jīng)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饑?’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書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jīng)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保ǔ鲎浴杜f唐書卷一百九十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