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諸葛亮——毛主席的定論肯定是第一鐵證!
一九五八年,毛主席來河南接見南陽縣委書記魏兆銘時曾說過,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瑯琊,避難于隆中,躬耕于南陽,拜相于與成都,死于五丈原。
當您款款深情走進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時,一千二百多棵千年古樹會現(xiàn)身說法地告訴您一切,這里才是真正的諸葛亮躬耕地!襄陽的隆中建于八十年代能有這么古老的大樹嗎?大地作證,一千二百多棵千年古樹會說話!南陽臥龍崗才是諸葛武侯祠躬耕地、昭烈皇帝劉備三顧地、《草廬對》策源地!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千年古柏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古柏亭的柏樹傳說是諸葛亮當年所載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近千年的古柏樹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遺存證據(jù)輯錄》
丁小琪整理編輯
——建議復(fù)刻與躬耕地相關(guān)的所有證據(jù)碑文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國家正史和地方史所記載的諸葛亮在南陽躬耕證據(jù)從未斷過代,零零碎碎的史料遺存,為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和劉備三顧地廓清了歷史真面目?,F(xiàn)整理如下,供復(fù)崗工程設(shè)計建造師參閱。修復(fù)起來的碑刻,就是最珍貴的文物,多年以后也是珍貴的遺存,留給后世子孫。(不斷添加中......歡迎親們發(fā)給我南北朝時期的相關(guān)證據(jù))
有關(guān)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辯持續(xù)了上千年。這場爭辯本應(yīng)屬于歷史科學(xué)的范疇,爭論的目的是為廓清歷史迷霧,還歷史本來面目,但有些不守規(guī)則的城市卻動用不可告人的手段,改完市名改街名,改完街名改山名,改完山名改鎮(zhèn)名,改完鎮(zhèn)名改教材,一路改下去,終于可以接近南陽了。
國家最原始的正史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5000余字,從頭至尾,根本就沒有“隆中”二字。此二字純屬后世的演義、春秋、野史之說,不足為證。
先秦設(shè)南陽郡,西漢時叫南陽,東漢時叫南陽,三國時叫南陽,諸葛亮躬耕時叫南陽,諸葛亮出山后還叫南陽,今天依然叫南陽。而襄陽東漢時叫襄陽,三國時叫襄陽,今天還叫襄陽。南陽和襄陽相距270華里。既然諸葛亮上奏的官方文書《出師表》中寫的是南陽,那一定就是南陽。所以,無論你改市名改山名改鎮(zhèn)改教材,都更改不了這一事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諸葛亮躬耕地、劉備三顧地、《草廬對》策源地是三國時的南陽,更是今天的南陽,南陽的地名自古至今沒變過。
南陽在漢代的的歷史地位從出土的大量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等文物就足可定位了。南陽是歷史和人文都很完整的城市,諸葛亮當年躬耕的南陽,那是智者的選擇。不是靠誰用手段去爭搶的。
下列六十多條史料,每一條都是鐵證。
一、三國兩晉時期的諸葛亮躬耕地、劉備三顧地證據(jù)遺存
1. 三國正史陳壽《三國志》第548頁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諸葛亮的《出師表》第六自然段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躬耕在南陽鐵證如山,這是諸葛亮出征前上書后主劉禪的奏表,官方文書,這是不爭的史實!陳壽曾在蜀漢政權(quán)中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后在平陽侯相任內(nèi)完成了《諸葛亮集》的編纂工作。他是西晉著名史學(xué)專家。他筆下的諸葛亮才是貨真價實的正史。
2.黃權(quán)為諸葛亮修建的祭祀祠:亮初亡,人們懷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于道陌上“。隨后,步兵校尉習(xí)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后主乃從之。黃權(quán)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
黃權(quán)是曹魏時期的南陽地方官淯陽侯,曾經(jīng)在蜀漢工作過,劉備伐吳失敗,黃權(quán)被迫降曹。在獲悉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 黃權(quán)和南陽的仁人志士們一起在諸葛亮曾經(jīng)躬讀生活的地方——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修建祭祀祠,就是最早的稱謂”諸葛庵“,隆重祭祀這位為匡扶漢室殫精竭慮、擔(dān)當大漢統(tǒng)一大業(yè)、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偉大智圣諸葛亮。
——建議給黃權(quán)留一席之地,紀念他的這一功德。同時修復(fù)獨山南邊的黃權(quán)墓。
據(jù)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一489頁記載:淯水南有獨山,山南有黃權(quán)及其妻子的二冢。冢前有四碑,其中二碑,是魏明帝所立,后二碑是其子和他的故吏所立的。
黃權(quán)在南陽為官是真是不虛的,有墓為證。黃權(quán)去世后就葬在了南陽獨山南邊,魏明帝曹睿還親自為他樹碑立傳。
那么,黃權(quán)在自己的屬地上為自己最崇敬愛戴的舊上司諸葛亮修庵祭祀,也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
據(jù)《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見上圖):“侯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蜀國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蜀國)故將如黃權(quán)等先已在宛,其他族當多相依,故南陽有侯祠所謂諸葛庵者......。”
由此可推知,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黃權(quán)任職南陽的三國曹魏時期。這是諸葛亮走后南陽人民對他最早的追憶,也是諸葛亮留給南陽人民最后的豐碑 。南陽人民世世代代都在祭奠懷念他。
3. 諸葛亮撰寫的《 黃牛廟記》:黃牛祠又稱黃陵廟,黃牛廟,黃牛靈應(yīng)廟。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三斗坪鎮(zhèn),座落于長江西陵峽南岸的黃牛巖山麓,下距長江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35公里,上距世界第一水電高壩——三峽大壩7公里。據(jù)《宜昌府志》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三峽一帶即流傳有黃牛神助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此廟即為那時人們?yōu)榧漓朦S牛神和大禹所建,稱黃牛廟。
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時至此,見廟宇殘破,諸葛亮感其”舊廟廢去,使人太息”,乃出資復(fù)建,遂修復(fù)并撰《黃牛廟記》刻于碑石,至今尚存,手植的鐵樹,近二十年來多次開花。 此碑刻經(jīng)歷1800后至今仍存,是黃陵廟中最珍貴的文物,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諸葛亮撰文的《 黃牛廟記》
“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斂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順遵其道。嗚呼,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縱步環(huán)覽,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鹿峰巒如畫。熟視于大江重復(fù)石壁間,有神像[影]現(xiàn)焉,鬢發(fā)須眉,冠裳宛然,如采畫者,前豎一旗旌,右駐一黃犢,猶有董工開導(dǎo)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仆復(fù)而興之,再建其廟貌,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此碑文原拓如下:
4.方城拐河出土的東晉官宦大儒顧和浴手敬書的《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清代康熙年間在南陽方城拐河出土現(xiàn)世。詳細記述了諸葛亮當年在南陽躬耕的生活細節(jié),勾畫出一個有血有肉、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謀的出山前的貧民時期的諸葛亮形象。
方城拐河出土《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
(文中紀年勘誤:“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癸亥當為丁未——永和三年(347)當為丁未年。)
盡管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大地戰(zhàn)事頻繁,血流漂杵,但對諸葛亮躬耕在南陽的記載信息幾乎沒有斷。
5.晉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李興與陳壽是同學(xué),都是川蜀人,因受父親李密影響,對諸葛亮為人極為崇敬。曾任益州刺史羅尚的別駕。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義陽蠻張昌在安陸一帶聚眾起義,李興受羅尚之遣到宛劉弘處求救,北進南陽盆地。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西晉惠帝時) ,劉弘奉詔從幽州奔方城(今河南方城縣),然后進至宛縣(今南陽市中心城區(qū))、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弘留任李興為參軍,經(jīng)過反復(fù)較量,終于擊敗了張昌。劉弘以鎮(zhèn)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的身份駐節(jié)宛(南陽郡治所在地)。也就在這期間,李興為劉弘撰寫了《祭諸葛丞相文》,《祭文》中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薄般妗敝笣h水,“沔之陽”,即指漢水以北,劉弘在沔北南陽舉行祭祀諸葛亮的活動。這段記載與諸葛亮本人所述的躬耕受三顧地是一致的。
李興《祭諸葛丞相文》又名《諸葛亮故宅銘》原文如下:
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蓋神物應(yīng)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故谷風(fēng)發(fā)而騶虞嘯,云雷升而潛鱗驤;摯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變於受命,貢感激以回莊,異徐生之摘寶,釋臥龍於深藏,偉劉氏之傾蓋,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則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漢鼎,跨帶我邊荒,抗衡我北面,馳騁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異世通夢,恨不同生。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昔在顛、夭,有名無跡,孰若吾儕,良籌妙畫?臧文既沒,以言見稱,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樂毅不終,奚比於爾,明哲守沖。臨終受寄,讓過許由,負扆蒞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鄭,教美於魯,蜀民知恥,河、渭安堵。匪皋則伊,寧彼管、晏,豈徒圣宣,慷慨屢嘆!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guī)廓。日居月諸,時殞其夕,誰能不歿,貴有遺格。惟子之勛,移風(fēng)來世,詠歌馀典,懦夫?qū)?。遐哉邈矣,厥?guī)卓矣,凡若吾子,難可究已。疇昔之乖,萬里殊涂;今我來思,覿爾故墟。漢高歸魂於豐、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兩以仿佛,冀影響之有馀?;甓徐`,豈其識諸!'
6.西晉王隱在《蜀記》里也記述了此事: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這個隆中在漢水北,可不是襄陽現(xiàn)隆中,襄陽隆中在漢水以南。漢水以北隆中的記載只有南陽臥龍崗.'再次印證漢水南陽臥龍崗也叫隆中。
7.”三顧橋“遺跡碑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志》中云:“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里許,離臥龍崗亦三里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jīng)此,因名?!?/strong>
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qū)棉花加工廠院內(nèi)的建筑垃圾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三顧橋”殘碑。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后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跡,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于不窮……。'此碑雖殘,發(fā)現(xiàn)于臥龍路三顧橋之側(cè),已顯露出來的部分碑文足能說明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fā)生在南陽臥龍崗。進而為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提供了實物佐證。
——建議復(fù)刻”三顧橋“遺跡碑
8.《諸葛武侯集》引注《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娶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來自諸葛亮祖籍地的氏譜信息也有力的證明了諸葛亮兄弟躬耕于南陽的事實。
9.《三國志 蜀書》卷39《董劉馬陳董呂傳》云:“九年,都護李平(字方正)坐誣罔啟廢;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xiāng)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fù)有蘇、張之事,出于不意??墒剐⑵鹬??!薄渲械摹班l(xiāng)黨”《辭源》釋曰“猶鄉(xiāng)里?!奔赐l(xiāng)、鄉(xiāng)親之意。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十年,把南陽人氏蔣琬等認其為同鄉(xiāng)、鄉(xiāng)親。
二.隋 唐 宋時期諸葛躬耕于南陽的證據(jù)
9.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xiàn)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裆较律傥饔兄T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span>
據(jù)《葉縣志.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wèi)東區(qū)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nèi),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輩(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遷徙南陽葉縣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輩死后,諸葛亮即移居南陽躬耕。
10.唐代裴度撰寫的成都武侯祠《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
鐫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是由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魯健鐫刻的“三絕碑”矗立于成都武侯祠大門與二門之間東側(cè)的碑亭中。被裴度稱贊為“藏器在身,待時而動”的英才諸葛亮,碑文這樣記述的“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qū)馳”,于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jié)吳抗魏,擁蜀稱漢”?!@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最早的石刻記載之一。
11.諸葛亮之《遠涉帖》輯錄在北宋風(fēng)內(nèi)院奉敕撰著的《宣和書譜》。《宣和書譜》卷十三“草書敘論”中提供了諸葛亮躬耕在南陽的有力證據(jù):“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少孤,依從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陽,高臥不仕。蜀先主三往見然后起。先主喜而謂其臣曰:吾之得亮,猶魚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于胸中,卒如所期。嘗自比管仲樂毅,識者許之。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也得其遺跡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遠涉帖》系王羲之的臨本。
諸葛亮的《遠涉帖》全文只有二十七個字:“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fù)云云。亮頓首?!?/span>
諸葛亮在人生最后一場的戰(zhàn)爭中,帶著侄子諸葛瑾次子諸葛喬上戰(zhàn)場。他也許已經(jīng)預(yù)感到了不久于人世,才寫了這封簡短卻意味深長的家書,安撫哥哥諸葛瑾。這是諸葛亮寫給家人的最后一封家書,也一定是諸葛瑾最后一次收到弟弟的家書了。不久,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
三 .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諸位大詩人所寫的與臥龍崗諸葛亮有關(guān)的詩文,請制作成碑刻,永久留存。碑刻書法要讓當代著名書法家來書寫。岳飛的《出師表》已有了,也不妨再找一位書法大家再寫一副。
12 .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贊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span>
13. 唐詩人胡曾《南陽》云:“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 ,爭得先生出草廬?!?br data-filtered='filtered'>14. 唐詩圣杜甫《武侯廟》云:“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
15.唐詩仙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16. 唐 李白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br data-filtered='filtered'>17. 唐汪遵《詠南陽》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18. 唐 白居易 《詠史》“魚到南陽方得水 龍飛天漢便為霖 ...前后出師遺表在 令人一覽淚沾襟 。”
19. 宋 王安石 《諸 葛 武 侯 》“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br data-filtered='filtered'>20. 宋·汪應(yīng)晦 《次韻武侯廟》—“武侯遺廟自丹青,霸業(yè)銷磨但故城。 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陽三顧夙心明。君臣際會宜興漢,吳蜀相資失借荊。 獨致瓣香思祀典,西山回首暮云生?!?br data-filtered='filtered'>21. 宋 岳少保書武侯出師二表”碑刻草書,風(fēng)骨神秀,洋洋灑灑,峭拔蒼勁,龍飛蛇騰。
22. 元·王冕 —《秋晚即事》—“ 十年湖海挾飛仙,今日憑高思窅然。關(guān)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別是一般天。紫髯老將懸清夢,白面兒郎減少年。 說與南陽諸葛道,草廬雖好莫貪眠?!?br data-filtered='filtered'>23.明·唐寅 —《三顧草廬圖》—“ 草廬三顧屈英雄,慷慨南陽起臥龍。 鼎足未安星又隕,陣圖留與浪濤春。 ”
24. 明于謙 《過南陽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br data-filtered='filtered'>25. 清 彭而述 《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br data-filtered='filtered'>26. 清左宗棠 《題臥龍崗諸葛草廬》“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出處動關(guān)天下計,草廬我也過來人?!?/span>
四、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記載的南陽古稱隆中,要刻碑:
27. 中國辭書之祖《爾雅》的第11篇《爾雅·釋山》中注解道:宛,中隆,山脊,岡。說的是八百里伏牛山到南陽這里戛然而止,在南陽盆地中間隆起,讓南陽的地形中隆起崗,所以南陽古時稱“隆中”,蜿蜒起伏的伏牛山余脈,酷似伏臥的巨龍,因此稱“臥龍崗”。所謂”隆中“南陽臥龍崗也。諸葛亮也因此號稱“臥龍”。
即便是硬將諸葛亮《草廬對》篡改成《隆中對》,劉備三顧茅廬依然是是發(fā)生在南陽的事情!
五、元代正史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記載
28. 據(jù)元代官修歷史地理志書《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跡”記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nèi),諸葛孔明躬耕之地“。
29.元代儒學(xué)教授王謙在《漢丞相諸葛武侯廟碑》稱:”距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崗曰臥龍,俗以武侯隱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區(qū),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焉?!?/span>
30. 元代翰林學(xué)士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淳深,曰諸葛井,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埃ㄗⅲ弘穋hì 囑咐之意)
31. 據(jù)《元音》卷十記載:元朝人吳漳寫《武侯廟》(《題南陽諸葛廟》)有詩云:”臥龍崗上拜荒祠,惆悵當年枉顧時。“
32.元代江西儒學(xué)提舉楊維鎮(zhèn)在《孔明自比管樂論》中稱:“漢之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陽時,常自比管仲樂毅,人固謂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觀之,其才業(yè)則過于管樂。”
33.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程鉅夫?qū)懙摹峨沸弈详栔T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率官員僚屬到臥龍崗拜謁諸葛亮祠,”顧瞻徘徊,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并在祠東建孔子廟,廟后建諸葛書院,此工程于至大二年春動工,皇慶五年秋落成,計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元仁宗于延祐四年(公元1315年)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院集議,給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從此得到朝廷欽定的地位。程鉅夫為翰林院學(xué)士,參與集體研究并撰《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碑文。
六.明代官方正史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地南陽的記載
34.大明官修歷史地理專著《大明一通志》卷三十南陽府《山川》條目記載:“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免耕數(shù)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strong>該書卷三十南陽流寓條:“諸葛亮,本瑯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35.明《敕賜忠武侯廟規(guī)祭文祭品檄文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卓然,綿亙四十余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
36.明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元建祭祀侯,又置書院,設(shè)山長,聚徒講學(xué),給田數(shù)百頃?!?/strong>
37.明末朱瓘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縣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許,有崗曰臥龍,舊有諸葛武侯祠,歲久就圯。(圯,讀音為yí,釋義:橋)。唐王妃蘇氏聞之,啟于王曰,聞諸葛孔明漢季之功臣,南陽之英偉,祠宇弗稱,恐無以妥神靈,無以慰往來瞻拜者仰懷。王曰,吾亦云云,汝有雅致,聽汝成之。乃捐內(nèi) 帑 (tang)貲(zi)財,以庀 ( 音 pǐ治理之意) 材物工傭,命承奉白震總程督事?!庇纱丝芍?,唐代也修葺過諸葛武侯祠。
38.明代葉桂章在《武侯記》中稱:“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侯祠于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strong>
39. 明朝學(xué)者楊慎在《升庵詩話》里說:“正德戊寅,于武侯祠見壁間有詩,始終皆武侯事,雖子美或未過之”,對《武侯廟》一詩作了很高的評價: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
舊業(yè)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guān)山隔暮云。
正統(tǒng)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40. 明代趙均的《金石林時地考》記載:“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41.明代駙馬都尉鄔景和,奉明世宗圣諭到南陽武侯祠祭拜諸葛亮,諭祭南陽武侯祠諸葛亮,開創(chuàng)了南陽武侯祠歷史上由中央高官代表明朝皇帝祭祀忠武侯諸葛亮的孤例。
42.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1539—1541年)南陽知府的孫哲八月二十八日,“以牲醴之典,致告于蜀漢忠武侯諸葛孔明之神。”由此,在南陽進一步明確了每年八月二十八日,由南陽地方高官主持秋季的祭祀諸葛亮盛典。并寫了《祭文》。
43. 明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南陽知府雷鳴春寫《祭文》在臥龍崗上祭祀諸葛亮。
44.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葉秉敬《祭諸葛武侯文》在臥龍崗上祭祀諸葛亮。
45.明代何宇度的《益部談資》中有這樣的記載:“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萬,以為軍需,諸葛孔明擔(dān)保,券至宋猶存。”也就是說,先主劉備從東吳借得荊州時,軍需緊張很困難。因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居住了十年,人際關(guān)系很熟,于是,由諸葛亮做擔(dān)保人,從南陽大姓晁氏那里貸款千萬錢。這張借條,一直留存到宋代。
46.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經(jīng)河南等處布政司奏請,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諸葛亮藏修發(fā)跡之所”,“但襄陽不過亮與隱士龐士元往來游息之地。”《明嘉靖南陽府志》的說法和《大明一統(tǒng)志》大致相同。
47.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fù)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余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改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節(jié)。自唐宋以來,鄉(xiāng)人立祭祀之,血食有年......'
48. 明憲宗皇帝朱見深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于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諸葛孔明真俊杰也?!?/span>
49.明朝大將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中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崗曰臥龍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span>
50.明代張岱的《夜航船 地理部》亦云:“臥龍崗:南陽府城西南。即諸葛亮躬耕處,有三顧橋。”
七.清代官方正史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地南陽的記載
50.清代官修《大清一通志》記載:“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七里臥龍崗。”同書卷一百六十五“南陽府山川”條目記載:“臥龍崗,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shù)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焉?!?/strong>
51.顧炎武《肇域志》記載:“河南南陽府南陽縣條目:臥龍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shù)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諸葛孔明草廬在內(nèi)。今即其為祠。”
52. 清代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所載“南陽府”古跡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祠,春秋祭焉?!?/strong>
53.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陽府條目記載:“臥龍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漢諸葛亮躬耕處?!?/strong>
54.清汪介人的《中州雜俎》卷八《人紀》記載:“諸葛亮本瑯琊人,徙于順陽之石峽口,結(jié)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span>
55.清嘉慶《南陽府志》卷一“輿地志·古跡”記載:“諸葛廬,在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祠,今春秋祀焉?!?/span>
56.清光緒《新修南陽縣志》卷二“疆域志·古跡”記載:“諸葛廬,在縣西南七里臥龍崗,漢諸葛忠武侯故居?!?/strong>
57.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陽知府羅景專門編撰了《臥龍崗志》,記載了臥龍崗武侯祠的興衰、變遷及修葺的歷史。其卷一“勝跡”記載:“臥龍崗,在南陽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shù)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如巢然,草廬在其內(nèi)?!?/strong>
58.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跡,於瑯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yǎng)晦地也,古亙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云……”
59.彭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于南陽。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strong>
60. 閆興邦在《重建南陽臥龍崗諸葛書院碑記》中曰:“去南陽城西七里許,有臥龍崗,公所隱居樂道處。廬井咸在焉,舊有祠祀公,元至正十年,敕改為諸葛書院,聚生徒,拔瞻田,使學(xué)于其中。昔自明季委為灰燼,六十余年,莫有過而問者。......”
61.鄭州一藏友收藏一張和諸葛亮有關(guān)的清代碑拓,原碑也無影蹤,拓片僅此一張,等我弄到清析的圖片,咱再復(fù)刻此碑。該碑拓造像和內(nèi)容都比拐河的更精致:
62.《諸葛氏祖碑文》:“亮生于瑯琊,遷居南陽,官于西蜀?!?/span>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東臨沂訪塢村的《諸葛氏祖碑文》載:“我葛氏家瑯琊,遷于南陽,食祿為諸,以官為姓。”現(xiàn)存《瑯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亦稱:“亮生于瑯琊,遷居南陽,官于西蜀?!弊谧V還記載:'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沖攜眷復(fù)歸故里,又還瑯琊?!?/span>
63.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中“南陽府”古籍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姑處,有祠,春秋祀焉?!?/strong>
64. 康熙乙酉年編印了《龍崗志》《忠武志》二書。清代,諸葛亮躬耕地之爭進一步升溫,但諸葛亮躬耕于南陽的觀點仍占據(jù)主流。康熙乙酉年,由羅星瞻搜集整理編印的《龍崗志》記載了臥龍崗的興衰、變遷及修葺;由張鵬翮 [hé] 撰寫的《忠武志》記述了諸葛亮生平業(yè)績,大事年譜及軼事。收錄了清柯彩的《重修武侯祠院碑記》、彭而述的《重修諸葛丞相武侯祠記》等文章。
其中,有一篇清朝著名的治世能臣鹿祐的《募修南陽臥龍崗諸葛忠武侯祠疏》說:”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實兼?zhèn)涫ベt禮用之學(xué),考其生平行事,無不原本經(jīng)術(shù),與三代英相頡頏( xié háng,原指鳥上下翻飛,引申互相抗衡),方其躬耕隴畝,三顧而始出草廬......?!?/strong>
鹿祐的《募修南陽臥龍崗諸葛忠武侯祠疏》也清楚地說明了諸葛躬耕地、三顧地和草廬對發(fā)生處在南陽臥龍崗。
65.大地作證:當您款款深情走進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時,一千二百多棵千年古老的柏樹楸樹會現(xiàn)身說法地告訴了您一切,哪里才是真正的諸葛亮躬耕地,大地作證,千二百多棵千年古樹會說話!南陽臥龍崗才是諸葛武侯祠躬耕地、昭烈皇帝劉備三顧地、《草廬對》策源地!
66.反正:《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學(xué)?!?/span>——這里清楚說明,諸葛亮在荊州襄陽純屬游學(xué),客居。
八.當代官方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的證據(jù)(不斷添加中......)
67.1957年3 月19日《光明日報》曾發(fā)表了一張新華社記者拍攝的《劉備三顧茅廬處》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說明:“在河南省南陽西郊臥龍崗的諸葛亮古跡,相傳劉備三請諸葛亮就在這個地方?!辈⒁弥T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國志》的記載加以肯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以上是官方正史和地方史志各個時期的幾十條關(guān)于諸葛亮在南陽的記載。歷史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和劉備三顧茅廬事件的記載幾乎沒有斷代,這充分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發(fā)生在南陽臥龍崗,諸葛亮審時度勢的《草廬對》當然也是發(fā)生在南陽臥龍崗的諸葛草廬。
三國后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已經(jīng)聞名天下了。各類演義、春秋和野史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記載更是多不勝數(sh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