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英國頒發(fā)了第一批關于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這種新型書寫工具正式誕生了。但鋼筆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卻是20世紀中期以后的事。
20世紀60、70年代,鋼筆普及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正是鋼筆的普及,造就了鋼筆修理行業(yè)的鼎盛。鋼筆是學生和公職人員的日常用品。那時的鋼筆高檔次的有派克、丁喜路、都澎,而國產(chǎn)的英雄、永生等品牌的鋼筆則是普通人群和一般學生寫作業(yè)使用。那時候上衣口袋插一兩支鋼筆,那是多么體面,多么有內涵的事情。筆掛在衣兜外面,陽光那么和煦地一照,閃閃發(fā)亮。身上衣兜里有沒有鋼筆,說明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甚至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標志。當時有相聲表演說:插一支鋼筆的是中學生,插兩支的是大學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鋼筆的。
鋼筆的廣泛使用帶動了修筆業(yè)的興盛,只要在百貨商場文具柜臺旁邊,或是有學校、有學生的地方,就會有修鋼筆的攤子。修鋼筆的師傅手上和身上似乎總帶著永遠洗不掉的墨漬,他們的職業(yè)特點也清清楚楚地印在臉上。
記得在漢口工藝大樓斜對面,有一家大公鋼筆廠代銷店,我那時讀初中上學時,都要經(jīng)過那個店。門邊有一位滿頭白發(fā)的修筆老師傅,他的鼻梁上架著一只怪怪的黑框眼鏡,像雕塑一樣枯坐在小凳子上,眼光直直地盯著手心里那小小的筆尖。他的身邊是一個打開的箱子,透過玻璃可以看到被分成了一格一格,里面整整齊齊擺放著筆尖、筆桿、掛鉤等零部件;看到的修筆的工具有小鉗子、小榔頭和油石等。
師傅修筆,第一件事就是詢問、檢查、清理。劃紙的筆,主要是打磨筆尖。師傅坐在工作臺邊,借著燈光,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再用刀片慢慢清理淤積的墨水,然后嫻熟地在機器上打磨。打磨完畢,師傅用水把筆膽洗凈,然后蘸了墨水,在紙上畫畫、寫寫。感覺不滿意,又重新拆下筆尖琢磨,又打磨,直到滿意為止。一個技術高超,又信譽高著的師傅收拾、打理出來的鋼筆,那筆尖落在紙張上,潤滑得就像手觸摸了嬰兒的肌膚,讓你愜意自如,行云流水,辭藻飛揚,心花怒放。
筆帽壞了換筆帽,皮囊漏了換皮囊,若是筆身劈了,就用細細的鐵絲打箍。用鋼筆主要是用筆尖,修筆師傅的水平,也就體現(xiàn)在修筆尖上。新買的鋼筆弄不好筆尖會分叉,下水不暢且易劃爛紙,修筆師傅只是用手捏捏、用小錘子敲敲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經(jīng)驗豐富的師傅修筆尖靠的是手感,指頭稍一用勁兒就能準確判斷出筆尖有什么毛病,在用小錘敲或小鉗夾的時候也必須恰到好處,用力大一點點就有可能把筆尖給毀了。
鋼筆曾經(jīng)是何等的榮耀。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它曾排在百姓“幸福生活四大件”之首,“四大件”指鋼筆、皮鞋、暖水瓶和痰盂。這些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文明和富足。到現(xiàn)在,鋼筆的歷史才僅僅200年,但修鋼筆這種職業(yè)卻如曇花一現(xiàn)般在歷史長河中就要走向消失了,使人真真切切地萌生出滄海桑田之感。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1876年的武漢
編輯:田聯(lián)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