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黑地綠彩山水紋瓣口冼
康熙時期的冼,形制較多,有青花、三彩、紅釉、天藍釉、冬青釉等品種。器口內斂,與足徑相似,腹扁圓,底內凹平坦,滾圓窄圈足。器型靈秀典雅,制作規(guī)整,胎釉堅細。
這件 黑地綠彩山水紋瓣口洗,上有六字楷書款,寬14cm。
佳士得1995年秋季香港工藝、古玩拍賣會上推出了這件展品,開價為400,000至450,000元港幣。最終以570,000元港幣成交。
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
豇豆紅,是一種似豇豆顏色的紅釉品種,又有美人醉(霽)、桃花片、娃娃臉等名稱,出現(xiàn)于清康熙晚期,后亦為康熙紅釉中最名貴的品種,而且這一品種通常僅限于太白尊、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鏜鑼洗、蘋果尊等八種造型。在民國出版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所列出的三種“為世所寶”的康熙單彩釉作品中,就有所謂的“美人霽”,當時對它的評論標準是:“美人霽佳處在于淡紅中顯鮮紅色與茶褐色之點背光則顯綠色。”《飲流齋說瓷》中亦將其“可貴”之處定義為:“瑩潤無比居若鮮右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實際上美人霽(或稱豇豆紅)與其他霽紅作品一樣也是以含銅釉料作呈色劑,它的那些“可貴”的效果來源于燒造時對氧氣的控制不力,正如開片瓷器來源于燒造過程的缺陷,由于氧氣的過量造成的綠斑反而成為一種偶然的美麗釉色。
豇豆紅一般施于小型器物之上,以文房用具為主,少有中型盤和碗杯,絕無大件器。由于豇豆戲釉器燒制難度大,又專限于供宮遷御用,所以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而珍貴,且其中大部分早年已流散到國外,收藏在各國著名的博物館中。日常所見到的,多數(shù)為清末光緒及民國時的仿品。
康熙豇豆紅作品因其獨特的地位,在古玩市場上歷來價格不菲。1996年香港CHRISTIE秋拍靜觀堂藏品中有一套有損有修的豇豆紅文房用品共八件,估價為450-550萬港幣,最后以717萬港幣成交。2001年CHRISTIE紐約春拍,有一件豇豆紅蘋果尊的估價高達40萬美金。
2001年6月上海敬華拍賣有限公司在春季拍賣會上也推出: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小口,略侈,短頸溜肩,半圓形腹,淺圈足,腹部暗刻三團螭龍暗紋,器內、器底施白釉,外部器身則于嬌艷的紅色中隱現(xiàn)點點悅目的綠斑。估價在15萬至20萬元人民幣,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清雍正 白地釉里紅三果紋碗一對
釉里紅,雍正時期又叫“寶燒紅”。制作比康熙時期更為精細,色調也不象康熙時期那幺濃艷,采用的是輕描淡寫的手法。而另一種以釉里紅填繪三魚、五蝠的,紅色卻很鮮亮。常見品種還有冬青釉地釉里紅團龍、團鳳盤、碗及天藍釉地釉里紅葡萄十方碗等。
這一對白地釉里紅三果紋碗是雍正時期的作品。圈足圓腹,口微侈。碗體為青白色,釉里紅呈三果紋,發(fā)色純正,稚拙古樸。為雍正官窯典型器物。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雍正本朝。高12。2厘米。清雍正 爐鈞釉直頸瓶
爐鈞釉,為雍正時始燒的新品種之一,系兩次入窯燒制的低溫釉,具有仿鈞窯的釉色。釉中摻有粉劑,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開細小片紋,其結晶體呈深淺不一的紅、藍、紫、綠、月白等色,并熔融與一體,組成各種不同的垂流條紋,有的垂直,有的彎曲,還有的似山巒云氣,與斑點交織在一起,布滿器身。釉中的紅色并不鮮艷,紅中泛紫,常稱之為“高粱紅”.爐鈞釉器底、口里的釉面,都于其外壁釉面相一致。底足涂釉或不施釉;涂釉的圈足內底面陰刻四字篆書款識,并有釉汁垂流。胎體較輕薄,胎際覆黑色,足脊尖窄而整齊,亦為其時代特征。
這件爐鈞釉直頸瓶,上有六字篆書刻款,高17.8cm.
佳士得1995年秋季香港工藝、古玩拍賣會上推出了這件展品,開價為300,000至400,000元港幣。最終以345,0000元港幣成交。
清乾隆 仿哥釉八封方瓶
民窯哥釉器造型渾厚圓潤,釉質肥厚,釉面呈粉青、米黃或灰白色,多為干隆時期所制,但一些口部涂有白釉,或器身有鐵銹花裝飾的器物,其制作年代有的應早于干隆時期。干隆時的哥釉器,有牲耳瓶、冼口瓶、荷葉冼、硯、盤、碗和小文玩等。
這件仿八哥釉八封方瓶是清干隆時期的作品。圈足四方瓶,斂口,器形規(guī)整。四面凸起八卦紋,制作工整。上有“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中國嘉德拍賣會與1995年拍賣會上推出了這件作品,估價為30,000-450,000元人民幣。
清乾隆 青花礬紅彩龍紋盤
乾隆青花的藍色基調,呈色穩(wěn)定、渾厚、沉著。但在半個多世紀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至晚期的色調呈現(xiàn)出一定規(guī)律性的變化。早期青花,仍保留著雍正時期呈色不穩(wěn)而暈散出廓的特征,它是前后兩朝接替過渡中的必然現(xiàn)象。此后逐漸形成正藍明快的色調,呈色穩(wěn)定,紋飾清晰。
這件青花礬紅彩龍紋盤,直徑:47.6㎝ 高:7.5㎝.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