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是758年二月初五,天氣格外晴朗。時當(dāng)早春,弱柳依依,春草泛綠,曉風(fēng)已無寒意。
這日清晨,文武百官來到大明宮外,銀燭成行,儀衛(wèi)儼然。各國使臣也都肅然列隊(duì),等候朝拜大唐天子,再睹大唐國威。
卯初二刻(早晨五點(diǎn)半),大明宮的丹鳳門緩緩開啟,內(nèi)侍提著燈籠,引導(dǎo)文武百官進(jìn)入含元殿,依班站立,恭候圣駕。
卯正時分(六點(diǎn)),李亨在儀衛(wèi)簇?fù)硐碌巧虾?。群臣情緒激動,山呼萬歲。然后,內(nèi)侍宣召各國使臣覲見。不同服飾、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各國使臣魚貫而入,按大唐禮儀拜見大唐天子,禮數(shù)甚恭。
這無疑是一個聲勢浩大的早朝盛典,在場眾人無不看到了大唐中興的希望。
此情此景,讓李亨心頭振奮,宣布大赦天下,并頒布了一系列德政,群臣一片歡呼。
此時,旭日東升,陽光普照,含元殿內(nèi)檀香裊裊,大明宮中百鳥齊鳴。
或許是被安史之亂壓抑得太久了,朝廷上下很久沒有像今日這般振奮人心、揚(yáng)眉吐氣了!早朝結(jié)束后,中書舍人賈至詩興大發(fā),將早朝盛況寫成了一首七律,題目是《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全詩如下: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風(fēng)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唐朝實(shí)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工、兵、刑、禮、戶、吏部。賈至說的“兩省僚友”,指的是門下省、中書省的同僚。
此時,王維已從太子中允改任中書舍人,在中書省任職。杜甫、岑參分別在門下省、中書省擔(dān)任左拾遺、右補(bǔ)闕,都屬于賈至口中的兩省僚友。
杜甫最是擅長七律,看了賈至的詩后,頓時文思洶涌,一揮而就,寫了《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全詩如下: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fēng)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看了杜甫的和詩,一旁的岑參也興致勃勃道:“我也試上一試?!?/span>
岑參出生于718年,和賈至同齡,曾兩次從軍邊塞,先后擔(dān)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多年邊塞生涯,讓他對邊塞詩情有獨(dú)鐘,憑“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佳句聞名詩壇。
片刻工夫后,只見他也提筆寫了一首《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全詩如下: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閼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dú)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和岑參同在中書省任職的王維,此前雖未見過岑參,但曾聽高仙芝提起岑參的邊塞詩很是了得。今日看了他的詩,果然有些氣勢。
人逢喜事精神爽,看了賈至、杜甫、岑參的詩,崔圓連連點(diǎn)頭。從他們的詩作中,都可以看出他們對皇上充滿了期待,對大唐中興充滿了希望!
想到王維為韋斌寫的那篇字字珠璣的碑文,崔圓不由轉(zhuǎn)身看著王維笑道:“王大人寫的一手好詩,何不也來一首?”
“崔大人謬贊了,王某平素以五言為多,于七律上卻是平平。賈大人、杜大人、岑大人都是后生可畏,王某就不獻(xiàn)丑了。”
“王大人過謙了,崔某雖然不才,卻也聽說過王大人寫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一句,當(dāng)真精妙絕倫,實(shí)屬七律中的上品!”
見崔圓如此盛贊,王維反而不好再推脫了,便笑著抱拳道:“恭敬不如從命,王某也試上一試。”
只見王維從岑參手中接過毛筆,略一思索,便在宣紙上寫了下去: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jìn)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好一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讀來便覺大氣磅礴、氣象萬千!今日早朝之盛況,已然盡在其中!”崔圓擊節(jié)贊嘆了一番,賈至、岑參、杜甫等人也不由交相稱贊。
王維寫罷擱筆,其實(shí),當(dāng)他寫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不僅是今日早朝之盛況,更是他和張九齡、裴耀卿同朝為官的那個時代。
那是735年春天至736年秋天,張九齡、裴耀卿分別擔(dān)任中書省、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在他倆的聯(lián)袂推薦下,王維入朝擔(dān)任右拾遺。那真是一個政治清明、政通人和的好時代!
他記得,在張九齡被李隆基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晉封始興縣伯時,他曾寫了一首詩《獻(xiàn)始興公》,向張九齡道賀,張九齡邀請他和裴耀卿到他家中用膳。
在那個風(fēng)清月明的晚上,他們?nèi)伺e杯共飲,促膝長談。裴耀卿夸《獻(xiàn)始興公》中的“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兩句寫得好,寥寥數(shù)字,便寫出了張九齡的風(fēng)骨。
張九齡并不以此自傲,而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為人臣子者,須知臣子手中的權(quán)柄,絕非一己之私器,而是天下之公器。臣子決不能公器私用,更不能為了一己之私欲而壞了天下之公器,須知“欲壑難填,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
那樣風(fēng)清月明的夜晚,一生之中,能有幾回?740年,張九齡去世了;743年,裴耀卿去世了。他們生前都對他有殷殷期望和諄諄教誨。而他呢?他對得起他們的期望和教誨么?
剎那間,崔圓等人的贊美聲似乎都消失不見了,耳畔只剩下張九齡那句君子坦蕩蕩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啊,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未完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