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為感受外邪、邪正交爭所致,以寒戰(zhàn)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特征的傳染性疾病。本病以夏秋季節(jié)多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流行,以海南省、云南省、廣東省、廣西省等南方地區(qū)多見。
公元前1200年,殷虛甲骨文即有“瘧”字記載。《素問》中有“瘧論”、“刺瘧論”等專篇。《本草綱目》提出“青蒿治瘧寒熱?!?/p>
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瘧疾,但其他感染疾病具有本證表現(xiàn)時,均可參照本節(jié)進行論治。
【病因病機】
外感瘧邪之后,瘧邪侵入人體,伏于半表半里,與衛(wèi)氣相集,邪正相爭,陰陽相移而發(fā)生瘧疾。
瘧邪與營衛(wèi)相搏,入于陰爭,陰盛陽虛,以致惡寒戰(zhàn)栗;出于陽爭,陽盛陰虛,則壯熱汗出;瘧邪與營衛(wèi)相離,則發(fā)作停止;當瘧邪再次與營衛(wèi)相搏時,又引起下一次發(fā)作。
瘧疾的病因主要是瘧邪和瘴毒。瘴毒又稱為瘴氣,是引起瘴瘧的病因。
瘧邪具有以下特點:①舍于營氣,伏藏于半表半里;②隨經絡而內搏五臟,橫連募原;③盛虛更替;④與衛(wèi)氣相集則引起發(fā)病,與衛(wèi)氣相離則病休。
根據瘧疾的陰陽偏盛、寒熱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況下所發(fā)生的瘧疾稱為正瘧;素體陽盛及瘧邪引起的病理變化以陽熱偏盛,臨床上表現(xiàn)為寒少熱多者,稱為溫瘧;反之則為寒瘧;以瘴毒引起的陰陽極度偏盛,寒熱偏頗,常有神志變化者為瘴瘧;瘧疾日久,使人體氣血耗傷,遇勞即發(fā)者為勞瘧;瘧病日久,氣血痰結于脅下而積塊者,為瘧母。
【診治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寒戰(zhàn)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主癥。
(2)有瘧邪流行地區(qū)接觸史,夏秋多發(fā)。
(3)血中找到瘧原蟲為確診條件。
2.鑒別診斷 須與其他寒熱往來的疾病相鑒別。
(1)感冒,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咽痛,鼻塞流涕,舌紅、脈浮,無間歇期,血查瘧原蟲陰性。
(2)傷寒病,癥見發(fā)熱,頭痛,腹痛腹瀉,皮疹,實驗室肥達反應陽性,血查瘧原蟲陰性。
(3)肝膽濕熱,癥見寒戰(zhàn)高熱,反復發(fā)作,有肝膽系統(tǒng)表現(xiàn),無間歇期,血查瘧原蟲陰性。
(4)虛勞中的陰虛內熱,上午發(fā)熱不明顯,以午后或夜間潮熱為特點。發(fā)熱雖然早輕暮重,但與瘧疾寒熱往來、休作有時不同,且常伴有五心煩熱、盜汗、失眠等陰虛癥狀。
以上各證多無明顯地區(qū)性、季節(jié)性特點。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瘴瘧與一般瘧疾的不同:瘴瘧南方地區(qū)多見,癥狀多樣,病情嚴重,周期性不典型,多有神昏譫語;一般瘧疾全國各地都有,癥狀典型,休作有時,周期性明顯,多有神昏譫語。
(2)辨寒熱之偏盛:正瘧表現(xiàn)為典型發(fā)作,休作有時;與之相比,溫瘧表現(xiàn)為陽熱偏盛,寒少熱多;寒瘧表現(xiàn)為陽虛寒盛,寒多熱少者;瘴瘧分熱瘴與冷瘴,熱瘴表現(xiàn)為熱盛寒微,甚則壯熱不寒,冷瘴表現(xiàn)為寒盛熱微,甚則但寒不熱。
(3)辨正氣之盛衰:勞瘧多為瘧疾日久,氣血兩虛,正氣不足而成。瘧母多為瘧疾日久伴氣滯血瘀至脅下結塊,為正虛邪實。
治療要點 祛邪截瘧,隨癥異治。
(一)正瘧
1.臨床表現(xiàn) 寒戰(zhàn)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先有哈欠乏力,繼則寒栗鼓頷,寒罷則內外皆熱,口渴引飲,終則遍身汗出,熱退身涼;舌紅、苔薄白或黃膩,脈弦。
2.治療原則 祛邪截瘧,和里解表。
3.代表處方 柴胡截瘧飲:柴胡、常山、檳榔、烏梅、黃芩、人參、生甘草、法半夏、桃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
4.加減應用
(1)口渴甚者加蘆根30克,葛根、花粉、石斛各20克。
(2)熱盛見煩渴,苔黃、脈弦數(shù)者,去參、姜、棗,加石膏30克(先煎),花粉、馬鞭草、青蒿各10克。
(二)溫瘧
1.臨床表現(xiàn) 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頭痛;骨節(jié)酸痛,口渴引飲,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2.治療原則 清熱解表,和解祛邪。
3.代表處方 白虎加桂枝湯加青蒿、柴胡。白虎湯:石膏30克(先煎),粳米20克,知母、生甘草各10克。
4.加減應用
(1)熱盛而津氣兩傷者,癥見但熱不寒,胸悶、汗多,白虎加人參湯加生地、麥冬、石斛、玉竹各20克等,以清熱益氣,養(yǎng)陰生津。
(2)痰多者加全瓜蔞20克,竹茹、陳皮各10克,以化痰理氣。
(3)濕熱偏重,癥見胸悶泛吐者,加云苓20克,滑石、黃柏各10克,以清熱化濕。
(三)寒瘧
1.臨床表現(xiàn)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口不渴;胸脘痞悶,神疲乏力;舌苔白膩,脈弦。
2.治療原則 溫陽達邪,和解表里。
3.代表處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截瘧七寶飲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瓜蔞根、牡蠣各20克,柴胡、黃芩、桂枝、干姜、炙甘草各10克;截瘧七寶飲;常山、厚樸、檳榔、陳皮、青皮、炙甘草各10克,白果10枚。
4.加減應用
(1)寒痰內盛,嘔吐痰涎者宜改用蜀漆散加干姜、制附子(先煎)、陳皮各10克,溫散寒邪。
(2)若汗出不暢者,去牡蠣20克;但熱不寒者,去黃芩。
(3)若脘腹痞悶、舌苔白膩者,加草果8克,陳皮、枳殼各10克,以理氣化濕。
(四)熱瘴
1.臨床表現(xiàn) 寒微熱甚或壯寒不熱,頭痛、肢體酸痛;面紅目赤,胸悶嘔吐,便秘尿赤甚則可見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黃膩或后黑,脈洪數(shù)或弦數(shù)。
2.治療原則 解表除瘴,清熱保津。
3.代表處方 青蒿素合清瘴湯。清瘴湯:茯苓、滑石各20克,青蒿、常山、黃連、黃芩、知母、柴胡、法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生甘草各10克。
4.加減應用
(1)青蒿素0.2克,2/d,口服,共4天;或0.2克,2/d,肌內注射,共2天。
(2)若神昏譫語者宜清心開竅,加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3)壯熱不寒加石膏30克(先煎),以清熱瀉火。
(4)熱甚津傷加麥冬、石斛、玉竹各20克,生地10克,以養(yǎng)陰生津。
(5)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后下)、玄明粉(沖服)各10克,以瀉熱通便。
(五)冷瘴
1.臨床表現(xiàn) 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嘔吐腹瀉,甚則神昏譫語;苔白厚膩,脈弦。
2.治療原則 解毒除瘴,芳化濕濁。
3.代表處方 青蒿素合不換金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蒼術、厚樸、陳皮、生甘草、藿香、法半夏各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
4.加減應用
(1)神昏譫語治宜芳香開竅,方選蘇合香丸。
(2)但寒不熱,四肢厥冷,脈弱無力,屬陽虛氣脫者,宜溫陽固脫,加人參、制附子(先煎)、干姜各10克。
(3)若嘔吐劇烈者,用玉樞丹,以辟穢降濁開竅。
(六)勞瘧
1.臨床表現(xiàn) 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遇勞則發(fā),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
2.治療原則 益氣養(yǎng)血,扶正祛邪。
3.代表處方 何人飲:人參、當歸、陳皮各10克,制首烏20克,生姜3片。
4.加減應用
(1)在瘧疾發(fā)作時,加青蒿、常山各10克,祛邪截瘧。
(2)氣血虧虛者可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
(3)若納差消瘦、神疲乏力者,加黃芪、炒白術、懷山藥以健脾運。
(七)瘧母
1.臨床表現(xiàn) 久病瘧疾不愈,脅下結塊;觸之有形,按之壓痛或脅肋脹痛;舌有瘀斑,脈細澀。
2.治療原則 軟堅散結,祛瘀化痰。
3.代表處方 鱉甲煎丸:鱉甲(先煎)、牡丹皮各20克,烏扇、黃芩、鼠婦、干姜、生大黃、桂枝、石韋、厚樸、瞿麥、紫葳、阿膠、柴胡、蜣螂、芍藥、土鱉蟲、赤硝、桃仁、人參、半法夏、葶藶子各10克,蜂窠6克。
4.加減應用
(1)氣血虧虛者配合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服用。
(2)平素可用四君子合劑口服,間調脾胃。
【其他治法】
1.單方驗方
(1)常山10克、馬鞭草50克,煎水;或鮮青蒿500克,搗爛榨汁,在發(fā)作前4、3、1小時各溫服1次。
(2)常山、草果、知母、浙貝母各10克,水煎,在發(fā)作前1小時煎服。愈后再服1劑。治間日瘧。
2.針灸 選大椎、陶道、合谷、后溪等穴,在發(fā)作前2、3小時進行針刺。
3.外治法
(1)山大蒜與番薯葉適量,共搗爛,敷橈動脈外側,治間日瘧。
(2)桃葉10克,于瘧疾未發(fā)作前搗爛,敷肘口,約1炷香之時,治惡性瘧。
【預防調攝】
1.防止感受瘧邪,殺滅蚊子,避免叮咬,采取預防性用藥。
2.瘧疾發(fā)作之后,遍身汗出,應及時更換衣服,以充分休息。
3.未發(fā)作之時,可在戶外活動,但應避免過勞。
4.飲食應清淡可口,富有營養(yǎng),以增強患者抗病能力。
5.發(fā)現(xiàn)瘧疾患者應及早進行徹底治療;抗復發(fā)治療,可防止瘧疾的傳播。(鐘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