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傳染病,現(xiàn)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類型。甲型與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過消化道傳染而致??;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傳播,或接觸傳播和母嬰傳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經(jīng)血傳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況下才造成感染。臨床表現(xiàn)有黃疸型與非黃疸型兩種類型,分別屬于中醫(yī)學的“黃疸”和“脅痛”范疇。多因素體脾胃虛弱,外感受時邪濕熱,加之飲食不慎或嗜好飲酒,多食油膩,以致濕熱郁蒸,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而發(fā)病。如遷延不愈,濕熱逗留,肝脾兩傷,氣滯血淤,則可釀成慢性肝炎。
少數(shù)重癥肝炎(暴發(fā)型肝炎)符合中醫(yī)學“急黃”范圍,其病勢急驟,熱毒熾盛,預后多差,需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及時搶救。
中醫(yī)辨證分型
常見的辨證分型為:濕熱交阻證、熱毒內(nèi)陷證、濕邪困脾證、肝氣郁滯證和肝脾不和證五種證型。
辨證論治
! 濕熱交阻證
常見癥狀 肌膚發(fā)黃,黃色鮮明,目黃,胸脅痞悶,腹脹,右脅可有脹痛,惡心甚至嘔吐,不思飲食,乏力,小便深黃,或伴有惡寒,發(fā)熱,口苦。多見于急性黃疸性肝炎。
致病原因 濕熱熏蒸,困阻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
常用藥物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之要藥;梔子、大黃、黃柏、連翹、垂盆草、蒲公英——清熱瀉下;茯苓、滑石、車前草——利濕清熱。如脅痛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氣止痛;如惡心嘔吐,可加陳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嘔。
現(xiàn)代藥理 茵陳蒿有顯著的利膽作用,在增加膽汁分泌同時,也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泄量;與梔子合用對膽汁分泌有協(xié)同作用;還有利尿、抗感染、抗炎、解熱、驅(qū)殺蛔蟲等作用。梔子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而利膽,降低血中膽紅素,從而可退黃疸。大黃可抗感染,促進排便,能健胃、利膽、保肝。黃柏可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利膽、利尿、解毒、解熱。連翹可抗菌、抗病毒、抗炎及抗肝損傷。蒲公英除抗菌、抗炎外,可保肝、利膽、健胃,還可激發(fā)肌體免疫功能。茯苓有效增強免疫作用,還有抗感染、保肝作用。柴胡有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損傷、利膽、降轉(zhuǎn)氨酶作用。
食療方法 將茵陳30~60克、梔子3~5克、香附6克、鮮車前草50~100克水煎,與50~100克大米煮粥,加適量糖,每日2~3次適量服用,連用2~3周;或鮮蘆根30克(干品減半)、鮮藿香30克水煎,日2~3次適量服用,連用7~10天;或梨100克、荸薺100克、藕100克、麥冬50克,共同擠汁,適量隨飲,連用5~7天。
! 熱毒內(nèi)陷證
常見癥狀 病勢迅猛,黃疸進行性加深,高熱,煩躁,神志不清,言語錯亂,或有抽搐,容易出血,或肌膚淤斑,腹脹滿或有腹水。多屬于暴發(fā)性肝炎。
致病原因 濕熱疫毒熾盛,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
常用藥物 水牛角、黃連、梔子、大黃、板藍根、生地、玄參、丹皮——清熱涼血解毒;茵陳、土茯苓——清利濕熱,退黃。如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涼開透竅;如動風抽搐者,加鉤藤、石決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熄風止痙;如衄血、便血、肌膚淤斑重者,可加地榆炭、側(cè)柏葉、紫草、茜根炭等涼血止血;如有腹水,小便短少,可加馬鞭草、木通、白茅根、車前草以通利小便。
現(xiàn)代藥理 生地、玄參可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而消除炎癥。牡丹皮有鎮(zhèn)靜、降溫、解熱、鎮(zhèn)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水牛角有鎮(zhèn)驚、抗炎、抗感染、縮短出血、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羚羊角及鉤藤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能抗驚厥、解痙。
食療方法 蒲公英50克、茵陳100克用水500毫升,煎到300~400毫升,加白糖適量,為一日用量,分2次服,連用7~10天。
! 濕邪困脾證
常見癥狀 脘腹脹滿,厭食及油膩,頭身困重,口黏膩不渴,小便黃少,大便或溏。多見于無黃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中陽不振,寒濕滯留,肝膽失于疏泄,膽汁外溢肌膚。
常用藥物 附子、干姜——溫中陽,運脾胃;白術(shù)、茯苓、陳皮——健脾滲濕;豬苓、桂枝、澤瀉、厚樸——除濕利尿。胸悶伴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蘇梗、生姜;寒濕盛而面色晦暗,腹脹便溏者加茵陳、附子。
現(xiàn)代藥理 附子能擴張血管、抗休克、健胃、興奮交感神經(jīng),增強免疫、抗寒冷。白術(shù)有強壯、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并能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減少的作用。豬苓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作用,也有抗感染、保肝作用。澤瀉能改善肝臟的脂肪代謝而有抗脂肪肝作用。
食療方法 將荸薺500克洗凈,削皮,水煮,吃荸薺,喝湯;或?qū)⑥裁?0克、大米100克煮熟,將洗凈黃瓜1條加入鍋內(nèi)煮2~3分鐘即可食用;或茯苓粉30克、大米30克、紅棗20個同煮粥食。
! 肝氣郁滯證
常見癥狀 脅肋脹痛,胸悶,噯氣,腹脹,或有低熱,口苦。多見于無黃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肝氣郁滯,郁而化熱。
常用藥物 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白芍——疏肝泄熱,柔肝止痛;枳殼、陳皮、麥芽、甘草——行氣健脾;郁金——活血行氣,解郁止痛。氣滯血淤,肝區(qū)刺痛者,去麥芽、青皮、陳皮,加桃仁、紅花、延胡索、姜黃;火郁傷陰而舌紅,口干者,加當歸、沙參、麥冬、枸杞子、生地;伴有虛熱者,加青蒿、鱉甲。
現(xiàn)代藥理 郁金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排泄,減少尿內(nèi)的尿膽元,抑制存在于膽囊中的微生物,有利膽作用,還有鎮(zhèn)痛作用,對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姜黃有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的生成和分泌,并增加膽囊的收縮。當歸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并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恢復肝臟某些功能。鱉甲能抑制肝、脾之結(jié)締組織增生,提高血漿蛋白水平,有抗腫瘤等作用。
食療方法 粳米煮粥,離火前,加紅梅花5~10克同煮片刻即可,日服1~2次,連用7~10天;或?qū)⒇i肝250克、白蘿卜250克分別炒至八成熟,再同炒,加入大蔥、味精、淀粉芡,淋香油即可,可分4頓佐餐用。
! 肝脾不和證
常見癥狀 食少,腹脹,倦怠乏力,大便稀溏。多見于急性肝炎恢復期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肝郁日久,脾失健運,氣血不足。
常用藥物 當歸、白芍、柴胡、香附——養(yǎng)血疏肝;白術(shù)、枳殼、陳皮、砂仁——行氣健脾;薏苡仁、神曲——健脾消食。氣虛,疲勞乏力加黨參、灸甘草;脾陽虛便溏,怕冷加干姜。
現(xiàn)代藥理 神曲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
食療方法 茵陳15克、干姜6克水煎,加紅糖后服用;或桂心3克、茯苓30克水煎取汁,用汁煮大米50克做粥,晨起做早餐用。
預防調(diào)護
1.注意個人衛(wèi)生,加強飲食衛(wèi)生和飲水消毒。
2.對有傳染性的病人,從發(fā)病之日起至少隔離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大小便及排泄物可用石灰消毒后加蓋密閉。
3.注射用具及手術(shù)器械宜嚴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徑傳染。
4.在發(fā)病初期,急黃患者須絕對臥床,恢復期和轉(zhuǎn)為慢性久病患者,可適當參加體育活動。保持心情愉快舒暢,有助于病情康復。進食富于營養(yǎng)而易消化的飲食。
5.藥物預防可用析藍根沖劑,每次1~2包,每日2~3次;或茵陳30克、生梔子15克、紅棗5個,或用馬齒莧60克,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對體質(zhì)差、兒童、孕婦,可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
【文源】《圖解中草藥家庭療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