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總結(jié)說,儒家是進取文化,道家是規(guī)律文化,佛家是奉獻文化。
感謝中國有《論語》。盡管諸多方家對于《論語》的解讀仁山智水,總而言之,儒家強調(diào)的是通過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進而達到“修齊治平”之人生目標。
江湖總是多是非,修身從來無捷徑;欲求人生通與達,此生當縈君子心。
修身之第一步,洞察人性之復雜。人類社會幾千年的進化,人性的進化或許是最慢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套路。洞察人性,其實就是覺察人性之本能,順應生命之規(guī)律。
修身之第二步,自我修養(yǎng)是關(guān)鍵。自我修養(yǎng)往往又分為三步:
其一,修自己的語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利是人情之所欲,是小我。學者謀利,則廉恥之道喪,治國者謀利,則爭奪之禍起,故夫子不跟人言利;命是氣運之流行,生死禍福之類,“悠遠難必”,無法說出誰的命會如何,故夫子不跟人算命;仁是心之德,是世間萬善的總體,道理太大,一言難盡,難以道清。
其二,修自己的行為。夫子一生以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jù),規(guī)避沒有事實依據(jù)的主觀臆斷、憑空猜測;“勿必”是指對事情不作絕對判斷,夫子此絕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了辨證思維思想,事無對錯,認知有異;一分為二,方得正見;“勿固”是不拘泥固執(zhí),即棄我執(zhí)。每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情感認知皆為有限,一味固執(zhí),只能使自己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觀點無謂對錯,立場不同而已; “勿我”是指不要自以為是,即以自我為中心。人性之疾,以我為重。
其三,修自己的真心。浩蕩凡塵,是非無常;人心如水,堵不如導。
人生的命運,不是求來的,是自己修來的。
“修自己的真心”,強調(diào)的是,真心向善,以善修心;不囿于物,不困于心;身處鬧市,心歸平和,儒家始終強調(diào)“修吾高潔君子心”。“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強調(diào)就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兇,這個合即為感通,感通則明。
通讀《論語》,須特別說明的是,其一,《論語》并非一種絕對真理,悟續(xù)《論語》,不可能一定可以快速找到人生之捷徑。見山見水,各有其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二,《論語》的出現(xiàn),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任何試圖把規(guī)律簡單化的行為,都是一種悖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