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偽存真,由表及里。
《安禮章第六》悟讀【16】
【原典】
棄玉取石者盲。
【譯文】
棄美玉而取頑石者,猶如瞎子一般。
【悟讀】
莫看江面平如鏡,要看水底萬丈深。
佛教之中,人有五眼之分,即肉眼、法眼、慧眼、天眼和佛眼。
人生在世,須有慧眼一雙,可以看透現(xiàn)象之后的本質(zhì)。譬如一處江面,不能只觀水面平滑如鏡,須思靜水之下,深不可測,暗流涌動。擁有慧眼,方能把世間之紛紛擾擾,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莊子曾云,最好的擁有,莫過于“靜水流深”。長期以來,“靜水流深”也被世人認(rèn)為是人生之最好境界。
“靜水流深”的解讀,淺層意思是靜水看似平靜,其實(shí)暗涌,喻指表面不聲不響之人卻蘊(yùn)藏著大的智慧,即大智若愚;有時候,靜水流深一詞之后也連接著智者寡言一詞,因?yàn)橹钦呋廴羯盍鳎蜒郧∷旗o水;其實(shí),此言的深層涵義是,真正的智者,洞察生命真相,卻不為世俗所惑。
“棄玉取石者盲”,《素書》本句表層意思是探討用人之智慧。不能區(qū)分人才之優(yōu)劣高下,甚至寵信奸佞遠(yuǎn)離賢臣,如同“棄美玉取頑石”般愚昧。
此等事例,不勝枚舉。楚懷王罷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罷黜李綱而任用秦檜,皆為用奸不用賢,終致國破家亡。因此,為上者須深明知人識人的智慧,看清人之本質(zhì)和真相。
其實(shí),“棄玉取石者盲”的深層智慧,是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須透過表面看內(nèi)在,否則如同瞎子一般。
世間萬物,真相表象,大相迥異。透過蛛絲馬跡,可察事物之本來,這需要世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唯有生命的智者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面對變幻萬千,智者因勢利導(dǎo),駕輕就熟,從容淡定,處變不驚。
“冰山理論”,由美國心理學(xué)家薩提亞提出,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外表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nèi)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只有穿透身體和感觀的重重障礙,真理的光芒才能夠照亮我們的靈魂”。當(dāng)我們觀察外在事物時,由于身體和感官的限制,總會受到干擾,看不真切,唯有穿透身體和感觀之重重障礙,方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讓真理之光芒照亮自己的靈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