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沃倫·巴菲特先生是一位投資大師,人們用“股神”來稱呼他。不得不說這個詞實在是十分貼切,實至名歸。2008年,金融危機(jī)在美國爆發(fā)并向全世界蔓延,在所有人都在緊張地拋售股票時,巴菲特卻在報紙上發(fā)表署名文章,告訴所有人他正在買入股票。受到這個消息的刺激,投資者的信心大增。那么,巴菲特為什么這么做呢?要知道這個時候人人自危,巴菲特自己的公司市值也大幅下跌。他不但沒有畏懼,還幾乎動用了手上能動用的全部資金來買入。巴菲特最終取得了成功,靠的就是反向思維的方式。
首先,股票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角色,那就是買方和賣方。這兩種角色是對立的,一方買入的時候,另一方賣出。但是他們又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買賣雙方必須同時存在,交易才可能發(fā)生。同時,買方和賣方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很多股票投資者非常樂意看到股票上漲,同時恐懼股票下跌。但是在巴菲特看來,投資者應(yīng)該反向思考,因為如果你想長期投資的話,那么買入的股票總是比賣出的多,這樣一來,你就是一個凈買入者。從這個角度思考,那么股市上漲對你反而是不利的,只有股市在低位震蕩的時候,才會讓你獲得更好的回報。但是人們通常都不會這么想,而是被虛假的表面現(xiàn)象蒙蔽了。他們看到上漲行情就會歡呼雀躍,卻沒有想過買入成本將會變得更高。這就好比你的車?yán)锛訚M了油,于是對油價上漲喜聞樂見——你并未考慮油用完之后的情形。
還有很多股票持有者并不是為了投資,而是抱著投機(jī)的心態(tài),賺一筆就走。因此他們總是喜歡跟隨那些擁有大筆資金的莊家投資。這些投機(jī)行為體現(xiàn)在,牛市時大量買入,股價越是上漲,買入者就越多,逢高必買。當(dāng)股市呈現(xiàn)熊市時,又大量殺跌賣出。但是巴菲特從不會這樣做,他做的事情和投機(jī)者——或者說大多數(shù)投資者——正好相反,會在股市低迷時買入,而在牛市的看漲行情中賣出。他的投資原則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每種行情都不會一直持續(xù),如果每個人都在賣出股票,那么到了某個時刻,一定會有人開始買入,股市就會開始上漲,反之亦然。如果能夠把握這個規(guī)律,在其他人恐懼時買入,在其他人貪婪時賣出,就會獲得豐厚的回報。巴菲特有一句至理名言:當(dāng)你聽到知更鳥報春的時候,春天早就結(jié)束了。
通過巴菲特的投資故事,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反向思考能夠帶給人實實在在的利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