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與那些使?jié)崃Φ娜严嘤?,總?/div>
到對手腳下無根,所以,也用不著趴
下身去頂牛。
上面講低頭“哈”腰,原本寫作低
頭“貓”腰,劉濤先生特讓改“貓”
為“哈”。他說,在身形中正的情況
下,貓之臨戰(zhàn)縮身是特別值得效仿的
。形意之母心意拳有“縮展二字一命
亡”之說,所以,后背弓縮特別明顯
。形意仍有此縮,只不過形微、形暗
而已,當是李洛能先生功至高境的自
然表現(xiàn)。但李老先生沒想到的是,把
這個高境界的身形傳給博士是可以的
,傳給小學生很可能會出問題。因為
,小學生們會把心意拳的核心“縮展
”玩沒了。為此,孫式太極有“一看
軸、二看縮、三看走”的說法,頗堪
玩味。(2011年5月6日于北京,5月8
日經(jīng)劉濤先生審定)
意拳重推手相關(guān)問題研究之三
作者:王宏成
一、混元、渾元、渾圓之辨
王薌齋先生著作中,有時稱“混
元”(hùn yuán),有時稱“渾元”
(hún yuán),二者似無大的區(qū)別。
詳辨之,元者,始也;混者,渾沌一
片,陰陽未判也;渾者,彌漫六合,
無所不至也。就拳學而言,古有“混
元一氣吾道成”之說。故孫祿堂先生
與王薌齋先生起初皆用“混元”一詞
。其內(nèi)涵應有多重:其一,天地元氣
與人體元氣混而為一;其二,時間上
追及古遠之混沌未開(無極);其三
,空間上無所不包。所謂“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其四,周身勁氣圓滿
無虧?,F(xiàn)有拳友喜用“渾圓”,此詞
在表達周身勁氣圓滿方面更形象生動
一些,但似乎少了一些“回歸古原始
”、與天地宇宙相聯(lián)系的味道。
二、 三角預應與遇力成樁
王薌齋先生講“三角預應”,孫
祿堂先生所傳后學中則有“遇力成樁
”一說。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立身成球后,球內(nèi)自有無數(shù)三角
支撐。關(guān)于三角力的應用問題,王先
生強調(diào)了四點:一是斜面應敵,以免
力頂;二是善用鈍角,以免力癟;三
是活用三角,以求關(guān)節(jié)若機輪、運轉(zhuǎn)
自如;四是步呈三角,以求左右搖旋
、橫走直撞之妙。
總之,與敵力接,一要撐得??;二要
變得了;三要發(fā)得出。做不到,可能
就是三角架出了問題。
三、借天之氣、借地之力
王薌齋先生講,已身具備后,反
向身外尋。為何?因為“離開已身無
物可求,執(zhí)著已身永無是處。”那么
,尋什么呢?天之氣、地之力也。
借天之氣實有兩種內(nèi)涵:一是人
體之氣(能量)與宇宙之氣(能量)
相融合,形成能量交換。所謂頂天立
地、八萬四千毛孔而為呼吸是也;二
是發(fā)力之前,全體透空,意想天之氣
從頭頂灌至腳底,如有力從上至下砸
向地面(如敵力出,則令其與空氣之
力相融下墜,表象為縮身曲膝沉力)
,以形成大地的反彈之力。此時的天
之氣實際起到了“引力”的作用。如
何才能借天之氣呢?可先從空中游泳
感知空氣阻力入手。
借地之力亦有兩種:一是借地支
撐。如敵用力推我,我可用身沉手托
之法將敵力化入地下。此時,敵力越
大,其根越虛。明白了這個最簡單的
杠桿之力,就明白了太極借力打力、
以小力勝大力的關(guān)竅;二是借地發(fā)力
。即借天之氣形成下墜之力,由此引
發(fā)后腿的蹬地之力向前上方(其他方
向發(fā)力暫且不論)極力反射。(2011
年5月13日于北京,劉濤先生5月14日
審定)
意拳重推手相關(guān)問題研究之四
作者:王宏成
一、繼承與創(chuàng)造
有拳友說,形意樁功中就有渾元樁
,八卦的趟泥步就是摩擦步,太極運
勁如抽絲就是試力,心意縮展(“縮
展二字一命亡”)即發(fā)力。由此看來
,意拳不過是吸取各家精華而已。這
話確有一定道理。其實,王薌齋先生
自己也說,創(chuàng)立意拳不過是“欲復古
元始”罷了。那么,王先生的貢獻又
在何處呢?就在抓核心、抓關(guān)鍵,講
真話、辦實事。核心即求勁。王先生
說,拳術(shù)之道,貴在有勁。所以,從
本質(zhì)上講,意拳是老老實實的功力拳
,而決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技巧拳。
二、 不懂單重發(fā)力即不懂意拳
王薌齋先生講,“三七步單重發(fā)
力實技擊勝人訣竅也”。但遍觀門內(nèi)
,扎著大馬步或大弓步頂牛者比比皆
是,真能做到單重發(fā)力者鮮矣。原因
有二:其一,只站雙重樁,不站單重
樁;其二,不知單重之竅。據(jù)王玉芳
老師所傳,就靜態(tài)講,單重對虛腳的
要求是“鞋沾地腳不沾地”,對實腳
的要求是“尾骨對后腳跟”。另要上
吊下垂,勁沉腳底。如此,才能做到
一腳支撐、一腳護衛(wèi),收“不倒翁”
之功效。一般來講(以向前虎撲為例
),單重發(fā)力應做到:
第一,蓄力如弓滿。借敵來力(
或來勢)吸氣吞身(小腹微收),向
后腳壓彈簧,五弓微縮以蓄力(俗稱
氣縮丹田、勁沉腳底);
第二,發(fā)力如電急。即后腿蹬、
前腳縱、后腳跟,醒氣發(fā)力、一步到
位。細言之,后腿借彈簧下壓之力猛
然向下向后蹬勁,同時前腿提膝向前
踩踏,以身為拳,整體前撞,后腳緊
跟。此時,全身突然緊抖,少量氣從
鼻孔出,余氣下砸丹田,小腹突然鼓
震。手掌有向前、向上掀翻之意。前
腳插襠踏中門或占敵外側(cè)管腿均可,
但必須做到“搶奪敵位”。所謂“打
人如親嘴”是也。
易出問題:一是動手不動腳。即
前腳不進、后腳不跟,單靠弓身伸手
推人;二是先進腳、后手推,勁分兩
節(jié),失去“山飛海溢”之功;三是前
腳已進,但后腳不跟,無法速歸平衡
、形成“二續(xù)力”(“發(fā)力無斷續(xù)”
)。
三、斷手時機與方法
王薌齋先生講,意拳屬自衛(wèi)性拳
術(shù),專講斷敵來手,故稱斷手。斷手
時機有早有晚,以王先生《斷手述要
》所列21式為例,說明主要情形如下
:
第一,打勁頭。即打欲發(fā)未發(fā),
打堵勁。敵意一動,我即撲出。如“
陸地行舟”,團身前撞。俗稱“六合
大撞”;
第二,打勁中。即打截勁,化打
同時。如“拂鐘無聲”、“蟄龍?zhí)绞?/div>
”、“驚蛇入穴”、“浪力三頓”、
“榔頭拷打”、“腦后發(fā)炮”。
第三,打勁尾。細言之,有打“順來
”,即敵來我順帶,如“老僧稽首”
;有打“順去”,即敵帶我順進,如
“貍貓追鼠”;有打“來回”,即先
順化后逆擊,如“寒雞立雪”、“座
地起火”、“伴窗觀橫雨”、“驚蛇
迂回”、“勒馬聽風”、“猛虎搜山
”、“烈虎出洞”、“雷霆擊地”、
“金戈鐵馬”、“俊鶻舒翅”;有打
“去回去”,即逆擊、順回、再逆擊
,如“烈馬奔放”,亦即鉆裹踐;有
打“左右搖旋”,如“頓開金鎖”。
有些拳友只知意拳不重套路訓練,但
不知還有將實用招法操之純熟、以成
良能的技術(shù)要求,結(jié)果必然是臨陣無
措、亂掄拳頭。(2011年6月1日于北
京,劉濤老師6月19日審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