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最震撼也最讓人不寒而栗的,恰是來自李玩的隨口一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狗十三》被稱為近幾年最佳青春片,然而影片中并沒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奢侈品牌或者什么慘絕人寰的青春事件,只是從原生家庭里一點點延展出的成長裂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相處模式與教育習慣,在成長過程中一次又一次扮演充滿愛意的“對你好”,最后卻成為一場集體“謀殺”。
并非聳人聽聞,卻真的細思極恐。
影片的時間跨度很短,基本就是從弟弟出生到2歲生日前后,但從十三歲的李玩身上卻映照出大人的一生,這個“一生”,也并非時間,就像我們經(jīng)常會說“他那個人一輩子就那樣”,“一輩子”在這句話中并不是時長,“就那樣”才是重點,“就那樣”指的就是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李玩是影片的主人公,先說說她名字的由來吧,爺爺在給孫子鄭重其事取名的時候說了,因為李玩是女子,所以當時取名的時候隨便地就取了一個——重男輕女,從李玩的爺爺奶奶到父親繼母,無疑都是認同的。
再說說學習,李玩愛好物理,特長也是物理,但在老師的主張下,被父親強硬地調(diào)換成了英語,因為老師說了,興趣可以改變,而且如果成績好,極有可能得到上高中的名額。
再說一下生活環(huán)境,李玩父母離異,她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全家人怕她太敏感,連繼母給她生了弟弟的消息都不敢和她說。故事的起因是那只叫愛因斯坦的狗丟了——父親送來一只狗,爺爺奶奶秉持家里不能養(yǎng)牲畜的觀念,對這只狗充滿了排斥,李玩也一樣,聽說是父親送的,一開始也充滿了厭惡,但深夜里小東西的可憐神態(tài)深深觸動了她,因此被留了下來,并得到愛因斯坦的名字。
現(xiàn)在,這只和自己同病相憐的小狗丟了,可以想見,李玩的內(nèi)心是崩潰的,為了尋狗,全家也被攪得雞犬不寧,爺爺還因此被李玩推倒摔傷,然后,重頭戲來了,在繼母的提議下,全家人給她找來了一只新的“愛因斯坦”。
這是李玩第一次對“大人”感到憤怒,因為憤怒,當全家人指著那條狗說這就是“愛因斯坦”的時候,她終于爆發(fā)了第一次反抗,痛哭,冷戰(zhàn),摔碗,甚至喝酒晚歸,在她的認知范圍里,是無法接受這只假 “愛因斯坦”的。
李玩就是在那次喝酒晚歸的路上,向高放問出了那句: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李玩第一次在旱冰場見堂姐和高放蒙頭激吻的時候,顯然是震驚的,或許她以為過,那就是“大人”吧,但當她面對那些指鹿為馬的爺爺奶奶還有繼母的時候,才知道“大人”原來是這樣的。但她還是太天真了,她沒想到,接下來還有打到她低頭認錯道歉的父親“大人”呢。憤怒是因為她無法理解,所以,當她被打之后,才會由憤怒轉(zhuǎn)為恐懼,她糊涂了,到底誰才是錯的那個人呢?或許自己真的錯了?
影片用一場洗澡的戲,表達了李玩此時這種迷惘、恐懼與傷心,那幼小的身軀哆哆嗦嗦在蒸汽里被遮掩出成人的美感——就這么赤裸裸地長大了?
再一次的成長,是她在教室里看到同學因為一只蝙蝠的闖入引發(fā)的狂歡,老師擊落了那只闖入者,并冷靜地將其拋于窗外,這讓她對另一個闖入者,那只假的“愛因斯坦”生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如果說第二只“愛因斯坦”是自己尊嚴的闖入者,那么自己又何嘗不是這個家庭的闖入者?李玩終于第一次心甘情愿地承認了那只狗就是“愛因斯坦”。
一個人一旦接受成長,就會始終成長。
李玩笑著出現(xiàn)在弟弟的生日宴會上,試著融入這個和諧家庭;笑著舉杯和愛好學習的伯伯喝酒,盡量表現(xiàn)得知書達禮;笑著阻止有糖尿病但想吃南瓜的爺爺,終于學會了關心親人;笑著向父親匯報英語考出了好成績,努力讓父親以自己為榮……在影片的最后,李玩含笑吃下叔叔特意點給她的那一份紅燒狗肉,她也終于成為和他們一樣的“大人”了。
終于,有一天她和堂姐在街頭遇到真正的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卻沒有認出她來,而她,也因為沒有被認出而感到慶幸。此時,弟弟正在滑冰場里接受教練的訓練,盡管那訓練看起來有些冷酷,但所有人早就一臉的麻木。
他們,就是大人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