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少不了批評。
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那該怎么批評孩子,首先應(yīng)該避免下面的幾條禁忌:
1、不要翻舊賬。
過去的事情,不要總是拿出來翻來覆去。
孩子一聽就煩。
越是翻舊賬,就是給孩子在定性,給孩子暗示:你改不了的。
2、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
我以為這是一種修行。
至少從現(xiàn)在的教育來看,我們大家都需要努力。包括我自己。
其實,潛意識中,我們隨意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就是沒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來看,覺得孩子的面子沒關(guān)系,覺得孩子的自尊可有可無。
一句公開場合傷人的話,在孩子心中,多年以后,仍是隱隱作痛。
3、不要用說教的方式。
不要講道理。批評應(yīng)該具體,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也應(yīng)該讓孩子知道自己應(yīng)該承擔什么責任。
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要記住,面對孩子,說話一旦抽象,就開始講道理了。
4、不要高頻率批評孩子。
早上出門要批評,晚上回來要批,睡前還要批評。
一天三批,甚至更多。
批的太多,就是強化孩子對于不良行為的認知:我就這樣了。
即使想要提醒孩子,也多一點方式,故事、案例、新聞等等都是可以的。
話說得越多,到后來效果越差。
5、不要父母一起批評。
混合雙打,最要不得。
一位家長批評就夠了。
另外一位家長,應(yīng)該成為孩子被批評后的建議者。
以旁觀者的視角給孩子建議。
幫助孩子分析為什么爸爸(媽媽)會批評你,表示認同孩子現(xiàn)在糟糕的情緒,一起想想接下來該怎么辦。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家長就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兩位家長,是互補共助,而不是一起出擊。
6、不要傷了孩子自尊。
批評中不要出現(xiàn)侮辱孩子的詞匯。
“沒用的東西?!?/span>
“真笨?!?/span>
“不要臉的家伙”
……
很多時候,我們大致時崇尚暴力,覺得讓別人怕就好,就讓別人難堪。
但是心理學研究早就發(fā)現(xiàn),長期的痛苦(壓力、否定、羞辱)只會讓人想要逃離,極端、脆弱的人還會走向墮落、放棄。
這就不奇怪了,小的時候,家長罵的很兇、很暴力,確實有點用,但是孩子一旦長大,就幾乎沒什么用了。
7、不要大吼大叫。
你對孩子展開批評。
一般情況,你興平氣和跟孩子講,孩子還是愿意聽的。
但是你大吼大叫,孩子是抗拒的。孩子抗拒的不是你的批評,而是你批評時候的態(tài)度。
另外,一旦大吼大叫,孩子就喜歡推卸責任,說這個事情不是自己干得是別人干得,說這不是自己的原因,反正一大推理由。其實這就是孩子面對家長責罵時,選擇了逃避。
8、不要一天內(nèi)重復批評同一件事情。
馬克·吐溫到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一開始他覺得這個牧師講得真好,實在說到他心坎里去了,他很感動,打算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出去。
可是當牧師越講越多,越講越久后,馬克·吐溫開始不耐煩了,決定只捐出身上的零錢就好了。
沒想到將近半小時,牧師還是沒講完,馬克·吐溫覺得簡直快受不了了,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看吧,凡事都要有度。
批評也是一樣。
一天中批評孩子同一件事情,孩子聽得疲乏、厭倦了,到最后是麻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