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一個前同事吃飯,他在新公司做了半年多,干不下去了離職了,比較郁悶,就約著一起聊聊天。
他說,復盤起來,感覺可能是我一去,title給的高,老板預期高,又帶著團隊,導致風頭太強勁,各派系都注意到我,成了眾矢之的。有想拉攏的,有想打壓的,掌握不好平衡,后面就很難做,自己也出不了成績,感覺心灰意冷了。
我跟他說,也不必這么想。你若是拿到了不錯的title,即便韜光養(yǎng)晦,不出任何風頭,也會招致非議。旁人會說“難不成公司高薪請了個草包?好像也沒多大能力”,從而蔑視你,到處議論你,這話傳到老板耳中,他也要犯嘀咕了,結局可能是一樣的。
這是有數(shù)據(jù)支持的:據(jù)調查,絕大部分公司的空降高管,大概有70%的人會在一年后離職;兩年后被更新的高管取代,或者被舊臣趕走的概率在90%以上。
這有時候是矛盾的,有的公司愿意花若干年時間內部擇優(yōu)提拔,自己培養(yǎng)高管,這樣提拔起來的人和公司氣質相符,非常認同公司的價值觀,忠誠度高。
但其弊端在于內部培養(yǎng)如同復制、克隆,人才的同質化會比較嚴重,很難帶來新的視角和資源,所以很多時候又需要招點外面的和尚,念點不一樣的經(jīng)。
空降高管最大的難處在于水土不服,能克服的人實屬罕見。
大家都喜歡講價值觀,實際上一個公司的價值觀不一定是他宣稱的那樣,他和創(chuàng)始人及核心團隊的價值觀高度一致:我們喜歡什么行為、反對什么行為、獎勵或者懲罰什么人,大部分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可以說任何一個公司都有它的脾氣,它的風格就是創(chuàng)始人或者在崗一把手的風格。
為什么要外聘高管?一般來說,是他對現(xiàn)有團隊不夠滿意,認為內部沒有可以提拔的人才,需要外聘;或者是發(fā)現(xiàn)某些舊臣互相勾結,根基很深了,想利用新人來制造混亂、削弱舊勢力。
無論是想攪混水,還是真的要依賴外面的活水,總之,外聘高管進來了。一開始,他應該是懷著雄心抱負,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因為我們職業(yè)經(jīng)理人多數(shù)還是需要肯定、需要業(yè)績、需要成就感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具。
但是人不能只憑著一腔熱情做事就會成功,古人都說事成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個好的結果,需要好的動機、好的團隊、好的氛圍,以及好的時機,方方面面都比較和諧,最終才能組合到,不是那么容易的。
即便這個空降高管非常有能力、有資源,倘若他提出的方案無法得到比較充沛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也等于空中閣樓無法落地。
一開始,老板和他有幾個月的“蜜月期”,老板需要表現(xiàn)出自己知人善用,愿意給你資源和支持,也會跟舊勢力或者其他需配合的部門交代“大家要配合他的工作?。 ?/span>
但實際上,他這個做法有可能給你樹敵:讓原有團隊產生不安全感,認為你是過來占他們位置、搶他們功勞的。
實際上這也是老板想觀察你的一個策略:就想看看你們能不能在斗爭中合作,如果你順利收服團隊,是可用之才,他再加大投入;如果你水土不服,無法和舊團隊配合,那么不會為了保你一個人,讓整個團隊都不和諧。
一個可用之才,除了自己優(yōu)秀,還要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需要一定的斗爭技巧和經(jīng)驗,你需要掌握好分寸:在舊臣和領導之間你怎么平衡,又怎么制衡?
表面上,大家一定都答應得很好,沒有人會和老板公然作對。但在具體事務上是否配合,配合力度怎么樣,就很有拿捏了。大概率是表面笑嘻嘻,實際上不僅不配合,還在背后添亂、使壞。
這個時候,你為了把事推進下去,如果向舊勢力靠攏,低頭求融入,那就可能讓老板覺察出你遲早也會和他們綁定在一起,失去了招你的意義;
如果你就是剛,堅決不妥協(xié),舊勢力會變本加厲多方為難,畢竟你是新來的,對環(huán)境、人事,一切都不熟悉,很吃虧。
如果你把這些困難都向老板反饋,需要他的支持和幫助,老板也會相應出手,至少表面支持你,但內心是不認可的。
因為他很明白這一切是因何而起,如果他熱衷于調解團隊矛盾,打造和諧氛圍,又怎么會招你來呢?一次兩次幫你可以,多了難免覺得你不中用。
你看,是不是左右為難,能處理好這些關系的,堪稱大師??!所以處理不好也不要沮喪,是正常現(xiàn)象。其實從封建社會起,皇帝和大臣就是這樣彼此依賴又互相制衡的,每一個動態(tài)變化都會牽扯各方利益,甚至造成流血事件。
直到今天也沒多大變化。尤其是民營企業(yè),哪怕已經(jīng)是上市公司了,里面說是有若干個江湖也不為過。各種派系之間盤根錯節(jié)、互相牽制、此消彼長,絕大部分職業(yè)經(jīng)理人是無法處理好的。
所以有很多明星職業(yè)經(jīng)理人,履歷非常不錯,各方面經(jīng)驗都有,但基本上職業(yè)間隔在1-3年,跳槽比較頻繁。
這其實就是因為他沒能在蜜月期和舊勢力找到和諧共處的方法,長此以往,自己做著不痛快、出不了業(yè)績,往后的哪天走不過就是倒計時而已。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建議有兩方面:
一是如果平臺在高速成長期,你又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績,找到成就感,那么不妨堅持在一個平臺深耕發(fā)展。
日常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多合作、少斗爭,盡量去了解各部門在做的事,不要只專心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機會合適,不妨毛遂自薦,主動往上走。
二是不要懼怕離職、跳槽,這已經(jīng)是尋常事了。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70后平均6-8年跳一次槽,80后4-6年,85后大概2-3年,90后1-2年,95后的跳槽周期以月為單位。等于是越年輕的人流動性越大,大家不把頻繁跳槽看作是很負面的事情了。
所以思路也不妨打開:工作中有成就感、能長期發(fā)展固然很好,但若沒有也不必強求,與其浪費時間苦惱、內耗,不妨挪一挪位置,看看外面的機會。
即便有的公司可能質疑你“是不是跳槽太頻繁了”,但你一次只需要入職一個公司,找到他滿意你、你也滿意他的即可,不需要人人都滿意你。
職場是復雜又漫長的,一時的如意和不如意其實都代表不了什么,做好自己的業(yè)績,培養(yǎng)專業(yè)性,在變化中求生存,在斗爭中求發(fā)展,這是我們職場人必須要學會的事。
歡迎來星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