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就專家的過程中,從新手、勝任、高手到專家,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干起來的,在職業(yè)生涯開始的時候,我們是被動的工作,上級和領導會給我們分配任務,這些任務通常都是比較小的點。
這樣的過程,就養(yǎng)成了我們做事情和解決問題都是從點開始的習慣。但這種做事方法缺點是,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自己所負責的那一點,而不能全面系統(tǒng)地思考。這在高手眼里就容易變成“腦袋里缺乏大局的觀念”,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的習慣。
參觀一個景點需要認知的框架,購買哪一只股票需要判斷和決策的框架,還有方法論的框架、流程的框架等內(nèi)容。
只要你有心并且有足夠的實踐,具備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你可以總結出許多或復雜或簡單的框架來指導你下一次的工作。
但不同的框架的復雜度和對于工作指導的價值卻有明顯的差異,對于復雜的工作,構建其框架需要考慮的維度就會更多,要求的深度更高。
而許多人之所以做不好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知識儲備、認識深度和思考問題的縝密性上有所欠缺,因此所構建的框架就有問題,那么他的工作一定是疏漏百出的。
舉個例子,許多散戶的股民,大部分是沒有自己的投資框架的,而即便有框架的也就從三四個維度考慮,然后拍腦袋決策。這樣的投資方式,跑贏大盤的幾率很低,而專業(yè)的投資者其考慮投資的維度則多很多,有的甚至超過數(shù)十個維度。
譬如他除了做我們常說的技術分析、財務基本面的分析外,還會去分析投資對象在行業(yè)的地位(追隨者還是領跑者,壟斷還是充分競爭)、投資對象的行業(yè)狀況、高管團隊狀況、核心產(chǎn)品和服務及其競爭對手狀況等等。而按照滲流理論,思考分析的維度越多滲流閾值就越低,這樣可能做出高質(zhì)量的決策概率越高。
而按照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說,他們的投資決策考慮的維度就更加多,而且更深入。
芒格認為科學準確的決策需要理解不同學科的核心概念,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投資時考慮到許多普通人不會考慮到的因素。
芒格認為,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lián)系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是投資的最佳決策模式。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
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資者就越聰明智慧。芒格說:“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股票市場、金融學、經(jīng)濟學知識,但同時要學會不要將這些知識孤立起來,而要把它們看成包含了心理學、工程學、數(shù)學、物理學的人類知識寶庫的一部分。
用這樣寬廣的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學科之間都相互交叉,并因此各自得以加強。一個喜歡思考的人能夠從每個學科中總結出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并會將其聯(lián)想結合,從而達到融會貫通。”
而所謂高手和新手,只不過是在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高手的頭腦中不僅積累了許多細節(jié),更有許多框架;而新手具體的細節(jié)可能是知道的,但由于學習不夠、實踐太少或者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總結提煉,欠缺相應的框架,這樣的結果就是無法全面的認知、判斷、實踐。
所以,專家和高手的思考一定是框架思考。他們不僅僅滿足于細節(jié)的掌握,也不滿足于曾經(jīng),做過有基本的印象,他們會有意識地去總結提煉成處理不同情境的框架,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自如的拿出來。
當然,這些框架除了自己總結,也可以去學習、借鑒其他人的,經(jīng)過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
沒有框架思考積累和習慣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出現(xiàn)以下的狀況:
有一個問題交給你,你不會做。交給另一個人做完了,你卻發(fā)現(xiàn),他比我也強不了什么啊。因為他用到的方法你都會,差距就在于你缺乏框架思考。
還有一種情況,你的領導、導師或者大哥,你求助他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一定做過,但也給了你許多指導,你覺得很有道理,背后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之前已經(jīng)積累了這個問題的相關框架。
但也有人頭腦中積累了許多框架,就是不會具體的干活。譬如有人說他們公司有一個MBA,分析問題時思維縝密,提綱框架俱全,但就是執(zhí)行力差,在按照框架執(zhí)行時完全找不到感覺。
出現(xiàn)這類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他弄反了框架和具體執(zhí)行的關系:在實踐中,是先有的框架還是先有的細節(jié)。
上面提到KMCenter知識管理實施的框架時你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是在解決具體問題時總結提煉出來的。
真實的框架一定是來自于實踐總結,是在干活中摸爬滾打不斷地提煉、修正而來,所以如果是你真正產(chǎn)生出來的框架,再用它解決問題時是知道細節(jié)和過程的。你在用框架的時候知道其中的細節(jié)和蹊蹺,這樣子才能真正落地。
而咱們通常說的書呆子們的問題是,只學習到了人家的結果(框架、結構、模型等),但對這個東西的適用范圍、土壤和文化卻不清楚,生搬硬套,效果一定不好。
但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借鑒別人的框架,而是在利用框架時還要知道其“情景知識”,任何知識都有情景,在什么時候能夠采用必須對情景知識也要掌握,否則就成了死搬硬套、刻舟求劍,弄出笑話來!
那高手是如何訓練自己的框架思考能力呢?
首先是要有框架思維的意識,這里的意識包括用框架和創(chuàng)建自己的框架。
當遇到問題時不要上來就急著開始解決問題,先系統(tǒng)的從上到下的思考,確定自己是否有相應的框架,或者去找尋前輩和他人的框架借鑒;可大部分人在面臨新問題時,剛開始的時候很容易“陷進去”:關注細節(jié)、總想快速解決問題,但因為沒有全面思考,這個時候快就是慢。
另一個是要有意識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框架來,別人的框架可以借鑒,但不一定完全適合你的狀況。還有一種情況是根本找不到其他的框架可以用,那就只能自己構建出框架來,誰能先構建出這樣的框架,誰就是高手和專家。
第二個是要具備構建框架的能力。
做完事情后要去深刻地反思,歸納概括遇到的現(xiàn)象-原因-問題,并將你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歸納,然后在歸納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提煉,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性。
不要想著一上來就可以造出一個覆蓋面很廣的框架來,先從一個一個的點開始,把每個點的分析和解決方式固化下來,最后才能建立起可行的框架來。
但這個時候,你的框架還不一定靠譜,你還需要能夠在實踐中去驗證你的框架的合理性(如果沒有機會,起碼在大腦中虛擬解決類似的問題進行驗證),同時與別人的框架進行對比驗證(當然這不可能做一次就能總結出來),最后經(jīng)過多次驗證后才能成為真正有效可復用的框架,才能用來指導下面的相似工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