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筆記地點:白沙小區(qū)
三節(jié),約1300字,有刪節(jié)
01
通城一中歷史教師李勇兄在《昨日記||大挑》后留言:
這很讓我驚疑:是我抄錄資料出現(xiàn)筆誤呢,還是潘德輿果然撞上了三次恩科呢?
重新查閱資料,多個文本均說潘德輿中舉后6次考進(jìn)士落第,筆誤應(yīng)可排除。
先了解科舉名詞“恩科”。恩科是于常規(guī)科舉考試之外因皇家開恩而舉行的考試。
恩科首開于宋代,針對那些屢試不第又有些才能的考生,允許他們在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為表示皇恩浩蕩,朝廷對這類考生的錄取率很高,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在常規(guī)的狀元之外另有恩科狀元的情況。
元代斷科舉,自然無恩科。明代沿用宋代恩科制度,但開科次數(shù)不多。
清代恩科是指在皇家遇到喜慶之事(皇帝娶妻、冊封太子、過大壽等事)時特別加開一次考試,且參加者不再僅針對個別考生,而擴(kuò)大至全體考生。
02
再查清代科考次數(shù)和狀元名錄。
清順治三年(1646年)產(chǎn)生第一位狀元傅以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恩科)產(chǎn)生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到1905年以后完全停止科舉考試,清朝共舉行科考112次。
做個簡單的數(shù)學(xué)計算:1904減去1646等于258,258除以3得86。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整個清代只該有86次科考(查實為正科84、加科2),那就多出了26次恩科。
這莫非表示,潘德輿果有可能撞了三次恩科大運(yùn)?
1828年潘德輿中舉,1829年他首次參加會試落第,同期狀元為李振鈞。1832年第二次參加會試落第,同期狀元為吳鐘駿。這年道光皇帝五十大壽,定為恩科,正科后延一年。
1833年、1835年、1836年(太后六旬萬壽,改正科為恩科)、1838年連續(xù)四次參考,均落第。此四期狀元分別為汪鳴相、劉繹、林鴻年、鈕福保。狀元鈕福保與三甲第40名曾國藩同榜。
后接著1840年的考試(道光帝六旬壽辰,恩科),狀元為李承霖,而潘德輿已于此前一年病逝。
這樣算來,潘德輿一生果真是六次會試落第,其中撞上恩科兩次。
上面推算或有不當(dāng),疑問可能只有《潘德輿年譜考略》一書可以查閱解惑了。
《潘德輿年譜考略》為朱德慈所著,2009年出版,可惜手中無此書,網(wǎng)上也查不到電子版本。
03
但在微信讀書上,找到了朱德慈著的《潘德輿家書與日記(外四種)》,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年出版。
該書前附七幀書影(文前圖為書影三)和三幅題辭,第一幅題辭為袁行霈的“存史鑒今”。(見文末圖)
該書《前言》云:“自十六歲始,歷經(jīng)十三次應(yīng)考,方于道光八年(1828),亦即四十四歲那年獲江南解元。繼之六度參加會試,終未考取進(jìn)士?!?/span>再次佐證潘德輿確實是6次落第。
《前言》還介紹潘德輿去世前五月所作的絕筆詩:
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