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以前的中醫(yī)古籍中探尋用辛溫發(fā)散法治療痤瘡的理論淵源,并結合臨床病例揭示痤瘡恰當的病因病機及較好的治療原則。1 概 述
痤瘡(acne)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1]。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和瘢痕,好發(fā)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該病為臨床常見的皮膚病,病程緩慢,易于復發(fā)。雖然本病中西醫(yī)治療手段比較多,但療效卻差強人意。西醫(yī)治療多以外用藥為主,近期療效尚可,然遠期療效不佳。中醫(yī)中藥目前多以綜合治療為主,湯劑、成藥、針灸、面膜等配合使用,療效較西醫(yī)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不穩(wěn)定。究其原因,仍然是對痤瘡的病因病機認識不深,臨床辨證不清,總體用藥性偏寒涼、氣偏清降,導致療效忽好忽差,患者無所適從。筆者以辛溫發(fā)散法為主治療痤瘡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本文試圖從民國以前的中醫(yī)古籍中探尋用本法治療痤瘡的理論淵源,并結合臨床揭示痤瘡恰當的病因病機及較好的治療原則。2 釋 名5說文解字6:/痤,小腫也[2]05廣雅疏證#釋詁6:/痤,癰也[3]0
在民國以前的中醫(yī)古籍記載中與現代痤瘡癥狀相類似的描述有/痤[4-6]0(5黃帝內經素問65醫(yī)方集解65醫(yī)心方6)、/粉刺[7-10]0(5素問發(fā)微65太平圣惠方65外科正宗65彤園醫(yī)書6)、/肺風粉刺[11-13]0(5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65外科證治全書6)、/粉疵[13]0(5瘍醫(yī)大全6)、/面粉皶[14]0(5圣濟總錄6)、/面皶[14]0(5圣濟總錄6)、/酒刺[15-16]0(5普濟方65驗方新編6)、/粉花瘡[17]0(5外科啟玄6)等。通過以上古籍中對病名的解釋來看,古籍所載之/痤0,類似于現代痤瘡中的膿皰、結節(jié)、囊腫、粉瘤等痤瘡較重的基本損害。古籍所載之/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瘡0、/酒刺0等概念基本相似,類似于現代痤瘡中的白頭粉刺、黑頭粉刺,丘疹等痤瘡較輕的基本損害。其中古籍中的/粉刺0叫法最為普遍。
本文所要探討的/理論淵源0,主要在中醫(yī)古籍所記載的/痤0、/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瘡0、/酒刺0等范疇中尋找。3 病因病機
綜合民國以前中醫(yī)古籍中對/痤0、/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瘡0、/酒刺0等范疇的記載可以發(fā)現,/痤0首見于5黃帝內經素問6生氣通天論篇,此論中主要論述人的陽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及當陽氣功能失常時所會導致的一些癥狀。5黃帝內經素問6把/痤0的病因解釋為/汗出見濕[4]0,把病機解釋為/勞汗當風,寒搏為皶,郁乃痤[4]0。說明了痤瘡發(fā)生的原因是人體汗出而又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有汗的本質是陽氣不足或內熱外蒸。體表的汗被外邪所郁于皮膚,發(fā)為痤瘡。即5普濟方6所描述的/脂液所凝[15]0。明代以前的古籍如5諸病源候論6之/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于血,結聚所成也。人運役勞動,則陽氣發(fā)泄,因而汗出遇風冷,濕氣搏于經絡。經絡之血,得冷所折,則結澀不通,而生痤癤[18]0、5黃帝內經太素6之/汗出見濕,乃生痤疽[19]0、5圣濟總錄6之/論曰經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蓋熱盛汗出,陽氣發(fā)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則熱氣內郁于皮腠之間,輕則為痱,重則為痤也[14]0、5太平圣惠方6之/夫粉刺者。是面皮上有齄如米粒也。此由膚腠受于風邪。搏于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8]0、5本草乘雅半偈6之/因風寒薄郁乃成痤[20]0、5普濟方6之/夫面生齄者。由飲酒熱氣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也。故令鼻面生齄。赤皰匝匝然
也[15]。0均普遍宗5黃帝內經素問6之觀點。在把病因的認為是外有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方面,以上著作比較統(tǒng)一。但在汗的產生方面,也就是病機方面卻有兩種不同觀點。5圣濟總錄6的觀點認為汗由內熱導致,5太平圣惠方6的觀點認為汗是由虛所導致。
5雞峰普濟方6、5太醫(y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6、5驗方新編6等著作在對痤瘡的認識中普遍強調/熱0的存在。5雞峰普濟方6認為/肺經風熱上沖面生痤痱及赤癢皶刺[21]0、5太醫(y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6認為/痱子藥治血熱沸騰,因生痤痱[22]0、5驗方新編6認為/面上粉刺,又名酒刺。由肺經血熱而生,發(fā)于面鼻,碎黍如粟,色赤腫痛,破出粉汁[16]0。在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上,5黃帝內經素問6的觀點占了絕對主導的地位。對痤瘡的病因可主要歸納為風、寒、濕、汗、虛、酒;病機主要是表郁。
4 治 則
對痤瘡治療原則的概述主要見5圣濟總錄6和5本草綱目6。5圣濟總錄6有/民病寒熱瘡瘍痱疹癰痤,法宜調以辛溫[14]0的說法;5本草綱目6中對/輕劑0的描述中可見痤瘡的治法:/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
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
[23]
0兩書均以辛溫發(fā)散法為治療痤瘡的大法。5 內服藥治療
民國以前中醫(yī)古籍中治療痤瘡的方劑,主要分為以發(fā)散為主的方劑和以清熱為主的方劑。以發(fā)散為主治療痤瘡的方劑主要有:5雞峰普濟方6中治痤瘡方/僵蠶、蟬殼、柴胡、天麻、皂角、牛黃、腦子,荊芥[21]0、5楊氏家藏方6之麥門冬散/麥門冬、桔梗、赤芍藥、炙甘草、前胡、防風、旋復花、白蒺藜、升麻、白術、半夏、杏
仁、五味子、菊花、栝蔞根、蔓荊子、地骨皮
[24]
0、5圣濟總錄6之丹砂散/丹砂、桃花[14]
0、5普濟方6引5保命集6之防風通圣散去芒硝加芍藥當歸方/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術、山梔子、荊芥穗、滑石、甘草、人參、半夏、芍藥、當歸
[15]
0、5本草綱目6之樺皮散/樺皮、枳殼、荊芥穗、炙甘草、杏仁[23]0、5仁術便覽6之消風散/桔梗、甘草、柴胡、黃連、梔子、黃芩、防風、川芎、薄荷、葛根、黃柏、枳
殼、天花粉、枇杷葉
[25]
0;以清熱藥為主治療痤瘡的的方劑主要有5太醫(y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6之清肺抑火丸/黃芩、廣陳皮、前胡、苦桔梗、知母、蜜桑皮、麥冬、天花粉、元參、茯苓、枳殼、干葛根、梔子、生甘草[22]0、5本草簡要方6之枇杷清肺飲/枇杷葉、黃連、黃柏、人
參、生草、桑白皮[26]
0。由以上古籍中所載處方觀之,使用以發(fā)散為主的方劑治療痤瘡的數量占了上風。6 外用藥治療
從外用藥的治療上來看,諸多中醫(yī)方書如5外臺秘要6、5太平圣惠方6、5圣濟總錄6、5世醫(yī)得效方6、5肘后備急方6、5普濟方6、5太醫(y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6、5奇方類編6、5驗方新編6等中出現了大量以面藥的方式治療痤瘡的方劑,或研末敷面、或煮水洗面、或為蜜丸搽
臉。處方中比較常見的藥物有:白芷
[8,15-16,22,27,31]
、白附子[8,15-16,22,31]、
細辛[8,15,22,31]、荊芥[15,22,31]、川芎[8,15,27]、防風
[8,15-16,22,33]、白僵蠶[15,22,31]
等藥。觀其處方組成,味主要以辛味藥為主,輔以苦味藥,氣以溫性藥居多,寒性藥較少見或在全方當中用量較小。7 單味藥治療
諸多本草古籍如5證類本草6、5滇南本草6、5本草綱目6、5本草綱目拾遺6、5本草乘雅半偈6中特別標明
可治療痤瘡的單味藥主要有牛蒡子[20]、
白牽牛[23]、胡麻油[23]、桃花[23]、橙核[23]、石灰[28]、菟絲子[28]
、藁本[28]、
木鱉子[28]、珠子參[29]、紫茉莉[30]
等。觀其藥性,味主要以辛、甘為主,氣以溫性藥為主。8 小 結
通過歸納整理以上民國以前的中醫(yī)古籍中對痤瘡的病因病機、治則、內服法、外用法、單味中藥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民國以前中醫(yī)認為痤瘡的發(fā)生主要與六淫之中的風、寒、濕邪侵犯人體而導致表郁的發(fā)生有關,而不是我們現在常常診斷的肺胃蘊熱,治療痤瘡的主流方法)))辛溫發(fā)散法也與我們現今的清熱解毒法大相徑庭。根據對以上文獻的總結,并且結合我們平時在臨床中的觀察、實踐,我們對痤瘡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處方用藥規(guī)律作了如下概括。
我們認為,痤瘡的病因是由于體內熱蒸或正虛導致肌體汗出,同時外受或風邪、或寒邪、或濕邪,汗被外邪所郁于肌表,導致表郁,或化熱,或不化熱,痤瘡由此發(fā)之。治療以味辛、性溫、上行之藥為主,可開其表郁、驅除外邪;輔以味苦、性寒之藥主調其升降、次清其郁熱,若見因內熱而汗出者兼清其內熱、若見因氣虛而汗出者兼顧護正氣。以此治之,則表郁開,外邪散,正氣復,內邪清,痤瘡可愈也。這個愈,不但近期治愈,且遠期效果尤優(yōu)。
今舉一案以示之。9 病案舉例
婁某,男,21歲,北京某大學學生,2007年6月27日就診。身高178cm,體重75kg。主訴:面部重度痤瘡數年久治不愈。癥狀:病人顏面布滿暗紅色膿瘡、結節(jié)、囊腫,且連成片狀,滿臉成紅色腫起狀,擠之則或白頭或見血,痤瘡起后大約1~2周才開始出白尖,繼而好轉,此起彼伏,每周新起10個以上,病變部位或疼或癢,時輕時重。皮膚過敏嚴重,被蚊蟲叮咬后可起一元錢硬幣大小的包,且需一天才可退去。有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史,一般潰瘍需1周左右愈合。曾遍診中西醫(yī),曾用美滿霉素、達芙文、丹參酮等治療而未效。1周前曾服北京某中醫(yī)醫(yī)院湯藥(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天花粉、當歸、赤芍、黃連、黃芩)后,怕冷明顯,汗出,手汗多,且易惡心,胃受涼后疼痛,小便黃,大便黏,口渴甚。查:舌質黯淡有瘀斑,舌體薄,舌薄白尖赤,右脈寸弱關浮滑尺細,左脈浮緩。辨證:肺氣不宣,脾氣不升,肝郁相火。立法:宣發(fā)脾肺之氣,舒肝郁而兼清內熱。處方:蘇葉(后下)5g,蘇梗(后下)5g,桑葉10g,防風5g,白芷5g,升麻10g,柴胡5g,藿香(后下)10g,荷葉10g,茯苓15g,陳皮10g,當歸10g,赤芍10g,白芍10g,生苡仁30g,生山楂15g,生草10g,2劑。囑病人少食水果、生冷、避寒。
二診:2007年7月19日,藥后胃部不適好轉,不惡心,基本不痛,大便黏。未出頭的痤瘡可自行頂出白頭,但尚未透出,左臉頰發(fā)干,略癢。查:舌暗淡有瘀斑,舌體薄,苔薄白,右脈浮弦滑尺沉滑,左脈緩,沉取滑。繼與上法治之,處方略作加減。處方:蘇葉(后防風5g,白芷5g,升麻10g,柴胡5g,藿香(后下)10g,荷葉10g,茯苓15g,陳皮10g,當歸10g,赤芍10g,白芍10g,生苡仁30g,生山楂15g,生草10g,2劑。囑病人少食水果、生冷、避寒。
二診:2007年7月19日,藥后胃部不適好轉,不惡心,基本不痛,大便黏。未出頭的痤瘡可自行頂出白頭,但尚未透出,左臉頰發(fā)干,略癢。查:舌暗淡有瘀斑,舌體薄,苔薄白,右脈浮弦滑尺沉滑,左脈緩,沉取滑。繼與上法治之,處方略作加減。處方:蘇葉(后下)5g,蘇梗(后下)5g,防風5g,白芷5g,升麻10g,柴胡5g,藿香(后下)10g,荷葉10g,赤芍10g,丹參15g,生苡仁30g,生山楂15g,鉤藤(后下)20g,白鮮皮10g,玄參5g,5劑。
繼以本法出入調治1個月左右,新起痤瘡明顯減少,初則1周大約起3~4個,起后2天左右即可出白尖下去,后則基本不起。原有痤瘡逐漸消退,但面部皮膚略紅、糙,皮膚過敏現象基本消失,胃部不適消失,口渴明顯好轉。隨訪至今無明顯反復。10 體 會
本例痤瘡病機符合內熱、內虛而所致汗多,遇夏之濕氣郁于皮膚而致。以開表郁、散外邪、固正氣兼清內熱法治之,效果甚佳。臨床應用本法時要注意分辨內熱的有無、正氣的盈虧、感邪的性質以及既往病史等因素。囑正虛的病人少食水果、生冷、避寒,以防更傷正氣,影響發(fā)散的效果。注意宣發(fā)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宣。在具體臨床治療中,首先要抓住痤瘡的主要病因病機,然后結合患者體質和所感邪氣性質,辨證處方,綜合施治,如是則標本兼顧,治之故應手而效。
齊文升辛溫法治療痤瘡的思路與方法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yī)稱肺風粉刺、酒刺、粉花瘡、面皰等,其發(fā)病與肺、脾、胃密切相關,常發(fā)于身體上半部,以顏面及胸背部多見,初起時為小丘疹或膿點,多見于青春期。痤瘡一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瘡”。根據痤瘡好發(fā)的部位,多與脾、胃、肺相關。脾主運化,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痤瘡多與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有關,脾胃運化功能失司,胃火偏旺,肺氣郁閉,痰濕內停,肺胃濕熱蘊結,則發(fā)為痤瘡。臨床上關于痤瘡的治療多以清熱解毒等寒涼的
治法為多見[1],
筆者在跟隨導師在臨床中發(fā)現,辛溫走皮法在痤瘡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辛溫走皮法的含義是指運用辛溫性質的藥物,通過其辛溫發(fā)散邪氣、透散邪氣而達到使邪氣從皮而走的方法?!饵S帝內經》云:“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故當用辛溫發(fā)散的方法發(fā)之。具體而言,辛溫即運用辛溫性質的藥物,如桂枝、麻黃、白芷、防風、細辛等藥,依據其辛溫的藥性,借助其歸屬于肺經的理論。肺主皮毛,肺氣郁閉則腠理閉,發(fā)為痤瘡,通過辛溫發(fā)散的性質,透散瘀滯在體的邪氣,達到使邪氣從“皮”而出。
1辨證論治運用辛溫解表法
1.1清熱解毒法配合辛溫走皮法
清熱解毒法是痤瘡治療中常見的一種治法,臨床上多用苦寒之品以清熱解毒,如銀花、連翹、青黛、蒲公英、苦參、地膚子、紫草等,此證的痤瘡多表現為面色紅,痤瘡膿點色紫紅,口唇偏紅,口干,或伴發(fā)熱,便干尿赤,舌紅,苔黃,脈數。證屬熱毒郁結,火
熱熾盛[5]
,
治以清熱解毒,跟隨導師臨床方多用黃連解毒湯、涼隔散、四妙勇安湯等。清熱解毒法看似是與辛溫走皮法大相徑庭的兩種治法,然而筆者結合臨床考慮此類方藥過用寒涼之品必會傷陽氣,陽氣被遏、肺氣不宣,則只清內熱,未解表邪,故提出治療熱毒內盛的痤瘡應當在清熱解毒法的基礎上加入辛溫走皮法之品,如桂枝、麻黃,通過其辛溫發(fā)散之性,宣肺以溫腠理,防止過用涼藥冰遏陽氣,從而達到辛溫走皮之效。
1.2涼血養(yǎng)血法配合辛溫走皮法的運用痤瘡當從血分論治?!端貑枴ふ{經論》亦指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薄吨T病源候論》云:“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潤養(yǎng)肌膚。”熱毒入血,血熱則生風,風邪郁于肌膚則發(fā)為痤瘡?!爸物L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證的痤瘡多表現為痤瘡色深紅,痛癢甚,舌深紅,瘀色明顯,苔白,脈弦滑數,臨
床表現多以痤瘡痛癢甚為特點[3]
。痤瘡熱入血分就恐耗血動血,故治療當涼血散血,導師臨床善用生地、赤芍、何首烏等涼血之品,同時稍稍配合辛溫走皮之品,如白芷、麻黃、細辛以開腠理,以及息風之品如防風、荊芥穗以息風止癢。
1.3疏肝解郁法配合辛溫走皮法痤瘡患者多心情抑郁,精神壓力較大,故臨床多見肝郁氣滯、郁而化火,肝火挾瘀上蒸,灼傷血絡、溢于肌膚而生痤瘡,或由于肝郁氣滯、氣機不暢、血脈
瘀滯、精氣不能上榮于面所致[2]
。此證的痤瘡多表現為痤瘡色暗深紅,伴有喜嘆息、表情淡漠、兩脅脹滿、舌紅、苔薄黃、脈弦等。證屬肝氣郁滯,治以疏肝解郁,導師臨床多用柴胡、薄荷、姜黃、郁金等疏肝解郁,同時注意辨證論治,肝氣郁滯日久則化火,肝火偏亢,則上炎侮肺,影響肺氣的功能,肺主皮毛,肺氣郁閉則腠理不開而成痤瘡,故在疏肝的同時稍佐以辛溫走皮之品以宣肺,達到肝肺同調、表里同治。
1.4補氣散結法配合辛溫走皮法熱毒煎熬津液,凝聚為痰之痰瘀證,痤瘡經久不
愈,治以化痰逐瘀散結[4]
。此證的痤瘡多表現為痤瘡色淡暗,無尖兒,面色淡暗無華,疲乏無力,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散結,導師臨床常用散結藥皂角刺、白芥子、豬牙皂、僵蠶等,補氣常以生黃芪健脾補肺氣,在補氣散結法的基礎上,也應當一起使用辛溫走皮法,此法藥多歸屬于肺經,故可做引經藥,使藥物的作用直達皮膚,補氣散邪。同時治療痤瘡應當注意美白祛瘢,患者多擔心痤瘡愈后留有疤痕或色素沉著,導師多用生黃芪、白芷等藥以補氣美容。
2典型驗案案1:秦××,女26歲,2010年7月5日初診?;颊呙娌筐畀?,色紅紫,有膿點,舌紫經前嚴重,疼痛癢甚,手冷感減輕,自覺足冷,惡寒,腰酸痛腹痛,目干澀,無腹脹,稍有經期腹瀉,小便色黃,納食尚可,心煩急,口干苦。約1周后行經,無汗出,脈細促,舌紅苔薄黃而干。辨證:陽虛寒閉,血瘀內阻,治以辛溫解表,活血化瘀,方用桂枝湯加減: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生姜30g,大棗30g,生甘草15g,當歸30g,川芎18g,生地30g,丹皮15g,紅花15g,荊芥穗10g,僵蠶20g,桔梗10g,紫草30g,貫眾30g等。1周后復診患者前額痤瘡減輕,面色紫紅,痤瘡色紅,白色膿尖,仍疼痛癢,口干紅,行經第1天仍痛經,腹痛減輕,無惡心,無腰痛,經期腹瀉減輕,疲乏無力,嗜睡,小便色黃,手足溫暖,無腹脹,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滑。守方加丹參30g,雞血藤30g,銀花30g,連翹30g,地膚子30g,蟬蛻30g。1周后痛經緩解,痤瘡全部消退,未再復發(fā)。
按:患者訴自發(fā)病以來已服藥寒涼性質的解表藥半年余均未見效,痤瘡反而更加嚴重,顏色轉為深紅紫,且患者平素喜溫惡寒,考慮患者素為陽虛體質,醫(yī)者誤以痤瘡從濕熱論治,給予清熱解毒等寒涼藥,則致患者陽虛更甚,出現手足畏寒、小腹冷痛。此時對于誤以寒涼藥后的陽虛體質的痤瘡病人而言,治法當以“辛溫走皮法”為主。寓意將其郁遏的寒氣運用辛溫走皮的方法,使邪氣從表而走,故予以
桂枝等辛溫走皮藥,透散瘀滯在體的邪氣;患者痤瘡伴有小腹冷痛,考慮為陽虛血瘀,以當歸、川芎活血;痤瘡還伴有疼痛癢甚,給予生地、赤芍等藥涼血養(yǎng)血,荊芥穗息風止癢;痤瘡為有形之邪結聚于肌膚,給予僵蠶以散結;患者伴有心煩急、口干苦、脈細促為內熱的表現,給予丹皮、紫草、貫眾等藥清內熱、解表毒,達到內外合治的目的。本案例為涼血活血配合辛溫走皮法的臨床應用,涼血活血而不涼遏,辛溫走皮法通過其溫通的性質,不僅可以反佐其寒涼的性質,還可引邪從表而走,這就達到了“走皮”的目di
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
癥性疾患,可表現為白頭粉刺、黑頭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及瘢痕等,好發(fā)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以顏面及胸背部為主。一般的尋常性痤瘡通過合理的治療大多可以得到緩解,但臨床仍常會遇到一些對常規(guī)藥物治療抵抗的座瘡,稱為難治
性痤瘡
[1-2]
。痤瘡目前在國內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而現代人們對外貌又極為重視,所以座瘡的治療方法已成為當今醫(yī)學界的非常熱門的研究課題。本文就痤瘡的主要治療藥物現狀及研究進展作以綜述如下。
1 痤瘡的發(fā)病機理和分型
痤瘡發(fā)生于毛囊皮脂腺。進入青春期(13~15歲)之后,由于雄性激素水平的提高,易患痤瘡。中醫(yī)學認為痤瘡的病因是腠理不密,外邪上蒸,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膏粱厚味,胃熱上蒸,脾濕化熱,濕熱夾炎,月經不調,瘀滯化熱所致。痤瘡一般分為3類:(1)非炎癥型,即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2)炎癥型,即丘疹型痤瘡或膿皰型痤瘡;(3)混合型,即由粉刺和痤瘡組成,也是最常見的類型。
2 中醫(yī)治療2.1 內治
目前中醫(yī)[3]辨證分型治療痤瘡已不僅僅局限
于傳統(tǒng)的風熱、肺熱和血熱,而提出了從心、肝、腎、脾論治及濕熱、痰凝、氣滯、血瘀、熱毒、沖任失調、陰虛等辨證治療觀點。李氏將尋常痤瘡分
為兩型論治[4]:
①肺胃蘊熱證:治以枇杷清肺飲加減;②痰濕血瘀證:治以桃紅四物湯加減。王太
發(fā)將120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5],
治療組62例用排毒清脂片(由大黃、西洋參、麥冬組成),對照組58例用美滿霉素。結果治療組62例,基本治愈24例,顯效19例,好轉9例,無效10例,有效(基本治愈+顯效)率69.35%;對照組58例,基本治愈17例,顯效11例,好轉14例,無效16例,有效
率48.28%。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
。張玲將痤瘡分為熱毒壅盛型、胃腸濕熱型、瘀血阻滯
型、三焦郁滯型、氣陰兩虛型5型論治[6]
,
并分別擬方:五味消毒飲加減、黃連解毒湯合茵陳蒿湯加減、桃紅四物湯加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清暑益氣湯加減。孫葳,夏陽運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痤瘡60例,結果治愈30例,好轉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