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考證
最大量方(5兩):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十四)。本方既是黃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簡方,故分析黃芪證的可靠性較大。從原文可見,其證之一為身體腫,從“狀如風(fēng)水”句,可見其浮腫是全身性的,因風(fēng)水為“一身悉腫”。其證之二為汗出,且汗出的量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黃色。所以,黃芪主治汗出而腫者。
次大量方(3兩):防己茯苓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烏頭湯
防己茯苓湯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十四)。水在皮膚中,故四肢腫,為黃芪主治;聶聶動者,屬動悸類,為茯苓主治。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血痹,……外證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六);“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日: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fēng)遂得之”。尊榮人骨弱,指其人養(yǎng)尊處優(yōu),缺少運動,肌肉松軟無力,故稱骨弱;肌膚盛,即是指肥胖。可見黃芪用于體形偏胖、肌肉松軟無力者。
烏頭湯方中有黃芪、麻黃、白芍、甘草、川烏等,主治“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五)?!督饏T要略》中黃芪與麻黃同用者尚有三黃湯,主治“中風(fēng)手足拘急,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jīng)日不欲飲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節(jié)疼痛??梢婞S芪可與麻黃同用,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
次簡方(4味):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湯治“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二)?!锻馀_》“治風(fēng)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腰以下腫、難以屈伸、下重,均指下半身有浮腫。
加味方: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加黃芪湯治黃汗,原文為“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閏,閏即胸中痛,有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十四)。本條文字較多,但其所述的癥狀有:①出汗,以腰以上為多,或進食后出汗,或盜汗,汗色發(fā)黃;②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髖部疼痛;③小便不利;④皮膚粗糙如魚鱗,或易生惡瘡。桂枝湯本可治療自汗,但汗出程度較嚴重者,當加黃芪;自汗而有小便不利而身體重者,當加黃芪。另外,有皮膚粗糙、有癰疽敗瘡者,當加黃芪。這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癰疽久敗瘡”的記載相似。
●仲景方根
黃芪桂枝芍藥:主治汗出而腫,關(guān)節(jié)疼痛者。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血痹、身體不仁,黃芪建中湯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身腫,桂枝加黃芪湯治黃汗出而小便不利、身體重及惡瘡。
黃芪防己:主治四肢腫。方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
黃芪白術(shù):主治汗出而腫,肌肉無力。方如防己黃芪湯。如加防己,為防己黃芪湯的基本配伍,多用于下肢浮腫。加防風(fēng),即為后世名方玉屏風(fēng)散??捎糜谔撊烁忻啊猴L(fēng)自汗等。
黃芪麻黃:主治身體重汗出而喘,或關(guān)節(jié)疼痛。方如防己黃芪湯(加減)、烏頭湯、《千金》三黃湯。
方 名 黃芪用量 主要配伍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5兩 桂枝芍藥苦酒
黃芪桂枝五物湯 3兩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
桂枝加黃芪湯 2兩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 甘草
黃芪建中湯 1兩半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 甘草 膠飴
防己茯苓湯 3兩 防己桂枝茯苓甘草
防己黃芪湯 1兩1分 防己白術(shù)甘草
防己黃芪湯(加減) l兩1分 麻黃防己白術(shù)甘草
烏頭湯 3兩 麻黃芍藥甘草 川烏
《千金》三黃湯 2分 麻黃獨活細辛 黃芩
●藥證發(fā)揮
黃芪主治汗出而腫肌無力者。
黃芪證的汗出,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jié)n發(fā)黃,有的進餐時出汗甚多,以上半身為顯著。有的白天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現(xiàn)為一覺醒來,周身如浸在水中。臨床上有些患者并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
黃芪證的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于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松軟,猶如浮腫貌。由于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guān)節(jié)重痛。
肌無力,既是一種癥狀,更是一種體質(zhì)狀態(tài)?!督饏T要略》中的“尊榮人”就是肌肉松軟無力,比較適用黃芪的體質(zhì)。其外觀特征為: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黯,都缺乏光澤。肌肉松軟,浮腫貌,目無精彩。腹壁軟弱無力。舌質(zhì)淡胖,舌苔潤。平時易于出汗,畏風(fēng),遇風(fēng)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皮膚黃黯,易于感染或潰瘍。另外,此類患者多能食、貪食,但依然無力。這種患者,筆者稱之為“黃芪體質(zhì)”。缺乏運動,營養(yǎng)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dǎo)致“黃芪體質(zhì)”多見的原因。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中老年人應(yīng)用黃芪的機會較多。
作為成人黃芪證的鑒別關(guān)鍵,在于腹證。其腹部松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深陷,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可稱之為“黃芪肚”。
黃芪證反映在脈象上并無特異性?!督饏T要略》中防己黃芪湯用于脈浮者,而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者,所以,黃芪證對脈象不作明確的規(guī)定。
黃芪證與桂枝證都有汗出,但黃芪證是汗出而腫,常有身困重,而桂枝證是汗出而不腫且氣上沖,常有關(guān)節(jié)冷痛。如汗出而腫、肢體麻木疼痛者,黃芪桂枝可同用,方如《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麻黃證與黃芪證均有腫,區(qū)別在于有汗與無汗的不同。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而浮腫者,兩者也可同用,方如《金匱要略》的烏頭湯。
仲景使用黃芪有三個劑量段,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fēng)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xiàn)代應(yīng)用可以根據(jù)張仲景的用藥經(jīng)驗適當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zhì)增生疼痛等,可用30~ 60g;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此外,《傷寒論》不用黃芪,《金匱要略》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nèi)傷雜病的用藥。黃芪須久服方能見效。
面白形瘦、肌肉堅緊、平時咽喉易于紅腫疼痛、大便秘結(jié)者,黃芪慎用,尤其不可大劑量使用,使用不當,可有腹脹氣等副反應(yīng)。
●常用配方
①黃芪30~120g糯米30~50g(民間經(jīng)驗方)
應(yīng)用:此為民間藥粥,多用于治療全身性浮腫,也可以治療脫力多汗等。現(xiàn)代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先煎黃芪,取汁,后人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②黃芪15~30g 白術(shù)12g 防風(fēng)6~12g(《丹溪心法》玉屏風(fēng)散)
應(yīng)用:以自汗惡風(fēng)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常用本方加昧。如過敏性鼻炎(變態(tài)反應(yīng)性鼻炎)、老人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
③黃芪15~30g 防己12g 白術(shù)12g 甘草3g 生姜4片大棗5枚(《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
應(yīng)用:以下肢浮腫、肌肉松軟無力為特征的慢性疾病適用之,如中老年人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缺血性腦血管病、腰椎病、腎病等。筆者經(jīng)驗,治療高血壓浮腫,可重用黃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劑量的葛根。糖尿病腎病可加石斛、赤芍、懷牛膝。腦梗死可加葛根、丹參、川芎。
④黃芪15g 桂枝9g 芍藥9g 生姜18片大棗12枚(《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應(yīng)用:以肢體麻木、自汗而浮腫為特征的疾病。適用于缺血性心臟病、缺血性腦血管病、消化道潰瘍、腰椎病、頸椎病、糖尿病并發(fā)癥、皮膚病、外科感染性疾病等。如果舌質(zhì)紫黯者,芍藥用赤芍。
⑤黃芪15g 桂枝9g 芍藥18g 甘草6g 飴糖40ml 生姜9片 大棗12枚(《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
應(yīng)用:以慢性腹痛為特征的疾病,如消化道潰瘍、胃神經(jīng)衰弱癥等,也可用于手術(shù)后創(chuàng)口久不愈合者。還可以用于消瘦而浮腫的某些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⑥黃芪30~60g 當歸6g 赤芍12~30g 川芎12g 桃仁12g 紅花6g 地龍10g(《醫(y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
應(yīng)用:本方是治療中風(fēng)半身不遂的專方。大劑量使用黃芪的時候必須看體型,有無黃芪體質(zhì)的存在。肌肉松軟無力、四肢麻木、活動不利,下肢浮腫,自汗,舌質(zhì)紫黯、面色黃黯者最為適合。不僅中風(fēng)后遺癥可用,即糖尿病、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腦血栓形成、腎病綜合征、皮膚病、眼底病等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