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七公子讀書。昨天說了15個(gè)與手有關(guān)的漢字,今天我們繼續(xù)。今天我打算說10個(gè)字。
1、舂?!棒钡募坠俏暮苡挟嬅娓?,像雙手拿著杵在臼上,表示用杵搗去臼中谷物的殼。
本義是舂米,是會(huì)意字,《說文解字》,舂,搗粟也。如漢代無名氏的《十五從軍征》,“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p>
2、芻。甲骨文由“手”和“草”構(gòu)成,表示以手拔草。
《說文》:“芻,刈草也”,本義是割草,如《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采樵?!币隇椤拔股诘牟萘稀?,如唐代韓愈《駑驥》:“渴飲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3、寸。“寸”的古字形中用一橫指明離手掌一寸的地方,表明是寸口,就是中醫(yī)切脈的部位。
本義是寸口,后來用作長度單位,如賈誼《新書·六術(shù)》:“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币隇椤岸绦 保缑辖肌队巫右鳌罚骸罢l言寸草心,報(bào)得三春暉”。
4、逮?!按痹鳌半`”,古字形像手抓住一條尾巴。
本義是抓到,引申為“及”“達(dá)到”,如《荀子》:“魏武侯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又引申為“逮捕”“捉住?!?/p>
5、得?!暗谩钡募坠俏南袷殖重悮?,表示有所得。貝殼在古代是一種貨幣,很有價(jià)值。
“得”的本義是“獲得”?!墩f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比纭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引申為“能夠”“可以”。
6、登。“登”的古字形要分成3部分來看,上部是一雙腳,中間是一個(gè)“豆”字,豆代表裝祭品的器皿,下部是一雙手。
會(huì)意為雙手捧著祭品登高敬神,“登”的本義是由低處到高處,如《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币隇楣任锍墒?,比如成語“五谷豐登”。
7、段。《說文》中,“段,椎物也?!彼慕鹞淖筮吺恰啊?,表示山崖,右邊是一只手拿著工具敲擊山壁。
本義是“錘擊”,后來寫作“鍛”。王筠《說文句讀》:“段不用火,鍛則用火,而其椎之也同,故經(jīng)典二字通用?!奔俳栌米髁吭~。
8、對(duì)?!皩?duì)”的字形像以手握住燭臺(tái),燭臺(tái)上還有點(diǎn)燃的蠟燭。
本義是“高舉顯揚(yáng)”,引申為“回答”“應(yīng)答”?!墩f文》:“對(duì),應(yīng)無方也”?!墩撜Z·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duì)。”又引申為“朝著”“向著”。如“對(duì)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
9、敦。“敦”右邊也是以手持棒,左邊下面是“羊”,上面是個(gè)豪華的房屋,是宗廟。
會(huì)意為拿著木棒將羊趕進(jìn)宗廟祭祀,本義為“督促”。引申為“厚重”“篤實(shí)”,如《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鄙夫?qū)?,薄夫敦。”又引申為“惱怒”“斥?zé)”?!墩f文》:“敦,怒也,詆也?!?/p>
10、發(fā)?!鞍l(fā)”的甲骨文上部是一雙腳,下部是手拿著箭,會(huì)意手持弓箭迅速奔跑。
本義是把箭射出去,如司馬相如《子虛賦》:“弓不虛發(fā),中必決眥”?!墩f文》:“發(fā),射發(fā)也”。引申為“出發(fā)”“啟程”,如“早發(fā)白帝城”。這時(shí)候的讀音為fa,第一聲。
當(dāng)它讀作fa(第四聲)時(shí),是“髪”的簡化字,本義是頭發(fā),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
今天說的這10個(gè)字,在古漢字中都跟“手”有關(guān),它們的奇妙簡化后都已經(jīng)看不出來了,不過看看10幅圖展示的演變過程就清楚了。想要了解漢字最初的字形和字義最好的方式就是追溯到它們的甲骨文或者金文階段。今天就說到這里,明天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