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若字和《說文》的若字本義相差甚遠,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仔細看一看上圖中的甲骨文的若字:總體形象是一個跪著的男人。雙手上舉。頭發(fā)因驚悚而向上——這是一個戰(zhàn)俘的形象。所以《爾雅》訓若為善為順應該是其本義。若的本義是戰(zhàn)俘,訓為向善和順從。
(下三的主體是一個站立狀的女人,下三中的雙手不是這個女人的雙手,而是另外一個人的雙手,因為這雙手和這個女人的身體是分離的,所以這個下三不是若字。被誤收入了。)
《説問》“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span>
《國語·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爲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這里的若字解釋為選擇是比較貼切的。這說明在秦國若的本義有選擇這樣一種主流說法。但是在晚商卻是另一種解釋。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中國的漢字成長路徑不必一定是:遠古符號——甲骨文——金文——(春秋戰(zhàn)國諸國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若字的本義演化就明顯地沒有遵從這個路徑發(fā)展。它在甲骨文里是一個人的形象,但是到了小篆隸書卻變成了一株植物了。因為我的研究重點在于甲骨文,所以本文重在從甲骨文源頭探討若的本義。
如上圖,(上三下三下五除外)甲骨文若字確實是一個正在跪地投降的男子。 解釋為俘虜行不行?我們來看這個若字在卜辭中的應用:
卜辭:“庚申卜,囗,王勿征,工方上下弗若,不我其受祐?!保ㄇ?/span>5·22·2)
意為:王(如果)不討伐工方,則他們君臣就不投降,我國就不能得到安全??梢娂坠俏闹校舻谋玖x應該是戰(zhàn)俘,用如動詞的詞義是投降。
其它也還有一些卜辭里若作某人解釋的。如:
“貞,酒示若,八囗”(鐵228·3)
“己亥卜,其衣若”(后下28·17)
由于商的第五位先王名叫昌若,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個若字是晚商人為先王昌若創(chuàng)造的一個甲骨文字。但依據(jù)上圖的象形看,商人不會用這樣的形象來丑化自己的祖先。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若的本義:名詞,跪地乞降的戰(zhàn)俘,象形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