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望星空
窯洞文化撞擊企業(yè)家精神
歡迎關注 xinzhuangketang
母親去世已經(jīng)整整28年了,父親去世也兩年多了,今年臘月初10是父親三周年的忌日。父親去世前,我一直想寫篇回憶母親的文章,文章的標題也擬好,頭也開了,但不知何因,每次動筆都無以為繼,最終無以成文。父親去世后的兩年多來,這個念頭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青草,不停地往出冒,甚或攪的我心緒不寧。每每夜深人靜妻女熟睡,自己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父親、母親在世時的點點滴滴如放電影般從腦海掠過,困極才進入迷迷糊糊、似醒似夢之間,而陪伴自己入夢的多半是父親、母親;工作閑暇獨處時,似乎總是有父親、母親的身影在眼前倏然而過。我想,真的是該寫點什么了。
父親比母親大兩歲,他們的結(jié)合,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事,有媒妁之言,無父母之命,非自由戀愛,也非封建包辦。其時,母親還在吳堡縣任家溝中學讀初中,風華正茂,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很好,卻面臨著輟學的危機。母親打小是孤兒,靠她奶奶艱難撫養(yǎng)長大,念書到初二時,年齡漸老的奶奶已實在無力供讀。父親當時已在吳堡縣政府工作,喪偶,帶一兩三歲小孩兒(我同父異母的大姐)。父親1936年出生于吳堡一個家境還算殷實的農(nóng)民家庭,49年考上了陜北大名鼎鼎的綏德師范學校,少不更事,一年后自己退學回家,解放后又考上米脂中學(聽父親講,當時叫盤龍中學),那個年代,應該算有點文化的人了。據(jù)母親講,她當時是不太情愿的,畢竟父親喪偶還帶一拖油瓶,可繼續(xù)學業(yè)的強烈渴望使她無法選擇和拒絕,母親答應了媒人的說合,條件是父親得供她初中畢業(yè)。初中畢業(yè)后,母親沒能再繼續(xù)學業(yè),是父親不再供她,還是別的原因,不得而知,反正后來很多年,母親一直為這事兒念叨不已,老說,唉,這輩子就是書沒念夠,懊悔之情溢于言表。
婚后不久,母親就接回了寄養(yǎng)在奶媽家的大姐,視為己出。生活一如意料中的一樣,平淡、踏實。可母親不同于普通女人初為人妻的是,多了個后媽的稱謂。母親人極剛強,有主見,說話直率,做事利落,全沒有一般女人的絮絮叨叨、拖拖拉拉,可脾氣不好。小時候,包括大姐在內(nèi),我們姊妹四人不管誰,只要做錯了事,都少不了一頓責罵或數(shù)落。時間長了,作為后媽,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流言蜚語不絕于耳,母親全然不顧,該咋管,還咋管,全力盡一個母親的責任和義務。母親常說,候(?。┩尥藜?,跟候樹樹一樣,不修剪,哪能長成才?70年代,全民生活困難,我家也沒例外,一日兩餐基本是半饑不飽,不少人家會把女兒外嫁到山西、關中等地,說是外嫁,實則是賣。我家一親戚,早年移民關中,回鄉(xiāng)探親說是給大姐在關中瞅了個好人家,人家那兒頓頓吃的白膜、大米,反正是說的天花亂墜。父親有點猶豫不決,大姐則是全然一副躍躍欲試的神情。母親斟酌再三,說了一句話,好出門不如歹在家,斷然拒絕?,F(xiàn)在說起來這事兒,大姐感慨萬分,要不是媽主意硬,我那會兒就真的被賣到關中了。不久,大姐高中畢業(yè),趕上工廠招工,母親找關系、托人情,大隊、公社來回跑,開介紹、出證明,總算讓大姐吃上了公飯。88年,母親去世,大姐正懷著身孕,在母親靈柩前哭的死去活來。
母親在村里當了幾年民辦教師?;蛟S是感慨自己書沒念夠的緣故,也許是母親比其他人很早認識到讀書能改變命運的緣故,母親對這份職業(yè)傾注了全部的熱情,盡管掙的工分比跟農(nóng)業(yè)社要少幾分,可母親依舊樂此不彼。母親對學生很嚴厲,常說,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能戳牛屁股(意為只能當農(nóng)民)。我一堂哥憶起小學受教于母親的情景說,二嬸子王法太重了,現(xiàn)在想起來都哆嗦??上?,囿于當時的環(huán)境,母親當民辦教師的效果不很理想,那時,村里多數(shù)家庭覺著孩子能識幾個字、能算了賬就可以了,很多孩子小學畢業(yè)就輟學了,跟著大人做些零碎的農(nóng)活。77年恢復高考后的頭兩年,我們村念書的娃只考了一個中專、一個大專。后來每每提起這事,母親都唏噓不已。
別人家的孩子念不念書,母親無能為力,自己家的孩子,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供書。母親堅信,讀書、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小時候,哥哥和我都在村里上小學,那時候念農(nóng)村小學是沒什么作業(yè)的,放學后,孩子們還得擔水、挽草、喂豬,等把這些忙完,飯碗一撂,玩耍的玩耍,打鬧的打鬧,串門的串門,不亦樂乎。我們兄弟倆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項額外的任務,完成母親布置的作業(yè),接受母親對近期學習的檢查。為此,母親奢侈地買了一盞當時農(nóng)村很少見的馬燈,費油可光線比普通的老式燈樹亮很多,全村就數(shù)我們家的燈最亮、最耀眼了。母親守在炕邊,邊做針線,邊解疑答惑,完不成不收兵。有一次,母親問哥哥,這些題究竟會不會?哥囁嚅,一般的會了。那二般的會不會?母親一聲斷喝,嚇得已經(jīng)睡意朦朧的我一激靈,想笑而不敢笑,打起精神,咬住筆頭,埋頭作認真思考做題狀。在我將要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母親商量父親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哥哥和我轉(zhuǎn)學到縣城讀書,這也是我后來能考上大學的重要原因。那時,大姐已經(jīng)參加工作,二姐在任家溝中學上高中。一家四口擠在不足20平米的一孔窯洞里,母親還得兩頭跑,老家的莊稼不能不種啊,農(nóng)時季節(jié)基本上一月兩三趟,往返40多公里。就這樣,母親一直跑到哥哥和我高中畢業(yè)。
母親并不是只會讀書、教書。上初中時,母親是班里的團支部書記,不僅學習好,各種課外活動、文體活動在班上搞得風生水起。我上初中時,有位老師是母親的同學,曾經(jīng)感慨地說,哦,你是她兒子,你媽屈才了,沒入公門可惜了。記得小時候農(nóng)閑時節(jié)、仲夏之夜,村里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圍坐在我家院外的一棵老槐樹下,聽母親講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烈火金剛,有板有眼、繪聲繪色。母親講故事極會控制,經(jīng)常是包袱抖的恰如其分,戛然而止。饞得孩子們“二嬸子,再講一段,再講一段”,不停地叫喚,久久不散。那時候的農(nóng)村,除了偶爾一、兩次放電影外,基本沒什么娛樂活動,母親對當時流行的夢胡、定方、打老虎等游戲,無所不精,村里鮮有敵手,耳濡目染,小時候的我也樣樣能玩幾下,可惜現(xiàn)在快忘完了。母親算盤打得極精,可以左右手開弓,秋后農(nóng)業(yè)社記賬、算工分、分糧食,大隊每每會請母親幫忙。
母親不僅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各種農(nóng)事也樣樣拿得起、放得下,且極有苦水(能勞動、有苦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別人家都有男勞力頂著,父親工作太忙,頂多是農(nóng)忙時節(jié)請假回家?guī)鸵幌率?。春種、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母親就像個陀螺,不停地忙碌,把家里的各種農(nóng)事、我們姊妹四人的吃穿用行打理的井井有條,我們家的莊稼營務的不比有男勞力的差。農(nóng)村沒什么比頭,就比誰家的莊稼務的好。母親常說,咋也不能讓人家笑話咱。農(nóng)業(yè)社的時候,母親跟男勞力一樣出工,修整梯田、打壩剪樹、芒種收秋,樣樣不拉,是村里少有的幾個幾乎與男勞力一樣掙工分的婦女。至于織布紡線、裁衣納鞋之類,母親更是不在話下,記憶中上大學之前,我所有的衣服全是母親裁剪,沒買過一件。為了補貼家用,母親一個人背一簍子六、七十斤的梨,跋山涉水幾十里,到山西磧口去賣,為得是能比在附近的集市上多賣幾塊錢。兒時,隨母親到地里干活,看見母親晚起的褲腿上青筋暴起,彎彎曲曲,問母親,媽,你腿上怎這樣?母親笑笑,不答。
小時候,對父親的記憶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三,一是父親回家肯定會帶些餅干、水果糖、玻璃瓶桔子罐頭等稀罕吃的,有時還會帶塊兩、三斤的豬肉;二是父親回來,全家可以飽吃一頓白面了;三是父親一定要把他滿是胡子碴的臉在哥哥和我的臉上蹭半天,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晚上睡覺也一定是父子三一個被窩。父親回家呆的時間很短,印象中一般兩、三天而已。父親雖出身農(nóng)家,但打小念書,并不怎么熟悉農(nóng)事、農(nóng)活,幫母親干活,笨手笨腳,母親嗔到,有你五八,沒你四十,你就不是那受苦的料,還是歇著吧。父親笑笑,樂見其成,一邊抽煙去了。
搬到縣城念書后,與父親朝夕相處,才慢慢知道了父親的一些情況。父親米中畢業(yè)后分配在綏德縣工作,后又在吳堡縣政府、國有企業(yè)供職,一輩子兢兢業(yè)業(yè)、善良正直、謹小慎微、與人無爭。父親一生算不上坎坷,但經(jīng)歷了不少打擊。人生三大不幸,父親居其二。少年喪母,中年兩度喪妻,晚年有我姊妹四人的照料,還算幸福。
上世紀50年代,父親在綏德計劃委員會統(tǒng)配物資管理站工作兩年多,地處偏僻,偌大個管理站就父親一人,鋼材、木材、布匹等緊俏物資堆積如山,運送物資的司機每隔一段送一車來,卸了即走,無任何交接手續(xù)和文字記錄,事畢父親一個人才登記、造冊。父親說,他從來沒有哪怕是動過一絲不該有的念頭。也許,那個年代的干部都是這樣。父親講,他剛參加工作時,爺爺對他說的唯一一句話是,公家的、人家的東西,你可是連根折針也不敢往回拿。這種敬業(yè)、謹慎伴隨了父親一生。在吳堡縣計委工作時,父親負責全縣干部職工的調(diào)資,父親的工資總是同級同類人員最后一批調(diào)整的。父親從公幾十年,盡管一直是小職員,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親朋好友免不了有事來求,只要父親能幫上忙的,我沒見過父親拒絕過誰,母親偶爾有抱怨,父親總是說,咋人家攆到門上來了,怪恓惶的,拉不下那面兒。父親退休之后,多數(shù)時間在村里住著,我工作之余抽空回去,父親屢屢安頓,你在榆林上班,一村一院、同門自家,凡是找你幫忙的、求你辦事的,能幫的盡量要幫,人家開一回口不容易,千萬不敢叫人家跌在地下。
父親和母親不同。一般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嚴父慈母,我們家好像反了,是慈父嚴母。父親對我們姊妹幾人的學習好壞不太上心,基本上是順其自然。有時,母親會因為我一次考試沒考好而斥責,父親一副菩薩心腸,打勸到,說兩句就行了,孩兒下回注意就好了。順便推我一把,去,給爸買包煙。就這樣屢屢救我于“苦難”之中。母親嘆到,唉,好人全讓你做了。反之,父親最上心的是幾個孩子的一些生活瑣事。換季了,該增減的衣服增減沒;感冒發(fā)燒了,吃藥每次都是父親把水涼的溫度剛好,把藥一顆顆數(shù)的正好,遞到嘴邊。不管是哪個孩子出門,父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路上注意安全之類的話一般不會少于三遍,絮絮叨叨,不厭其煩,生怕他的孩子出門在外受苦受累,磕磕碰碰,發(fā)生意外。這一安頓就是幾十年。父親突發(fā)腦溢血的頭一天,我坐車到西安出差,走前和愛人去看父親,父親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看見我推門進來,父親一如往常,臉上的笑容像綻開的花,只會放,不會收,一直到我走。陪父親看會兒電視,拉會兒家常,父親送到門口,依然是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冬天了穿厚點,記得多帶件衣服。下樓了,父親推開廚房窗戶,探出頭喊,路上小心啊。
1985年,哥哥高考前夕,突然患病,身體幾乎不能動彈,幾成廢人。父親、母親心憂如焚,上綏德、下西安,甚至遠赴新疆,求醫(yī)問藥,可全不奏效。絕望之際,父親無奈寄希望于神靈,一夜步行近百里,到山西黃河岸邊的一個小山村,求神拜佛,磕頭禱告,不惜花大價錢把神官請到家,焚香施法,可哥哥的病依然不見起色,硬是在病床上躺了兩年,父親、母親精心照護,后來奇跡般不治而愈。那兩年,是全家最煎熬的一段時期,父親、母親終日不見一絲笑容,背著哥哥偷偷抹眼淚。那段時間,父親抽煙越兇了,一天兩包都不夠,母親也顧不上過問我的學習了。直到晚年,父親多次對我講,我這輩子最不放心的就是你哥的身體,可是要注意了,千萬不敢叫反復,你在政府工作,門路多,一定要多打問和留意類似的病例和情況。
母親是患肝硬化腹水走的。得病好長時間了,肚子脹的像鼓,飯量大減,父親、舅舅、大姐、二姐都勸說到綏德二康去看,母親堅決不去,說就是個肚子脹,不要緊。其實,母親是文化人,對自己的病心里跟明鏡兒似的。只是用錢處太多,哥哥還躺在病床,我在西安上大學,父親一個人微薄的工資哪有余錢給她治???母親是最苦命的,從小孤兒,與父親結(jié)婚后,幾乎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擔,生活困頓,身體透支。現(xiàn)在,唯一能告慰母親在天之靈的是,母親為之操勞一生、牽掛一生的我們姊妹四人,生活獨立、安穩(wěn)、和諧。
古人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細細想來,母親去世時,我尚在學中,還沒有反哺之力。對父親的照顧、呵護,在我女兒出生之前,也就是書本上瀏覽而過、老生常談的概念而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女兒從襁褓中一天天長大,一路走來,養(yǎng)兒育女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父親退休已20多年,也就是女兒出生后這十多年,自己抽空領父親到外地旅游了兩趟,父親一輩子沒去過北京、沒坐過飛機、沒看過大海,這也算圓了父親的一個心愿,后來再說去臺灣,父親怎么也不答應,說是他身體吃不消了,其實,那陣兒父親身體好著呢,是心疼我花錢。再到后來,特別是父親去世前兩年,喜歡和父親坐一會兒、拉會兒話的愿望、沖動越來越強烈,甚至兩、三天不見,心里就莫名的發(fā)慌。父親突發(fā)疾病時,我在西安,半夜接到二姐的電話,一夜未眠,坐第一班飛機趕回來,醫(yī)生正在給父親做開顱手術。兩小時后手術車終于緩緩推出,父親頭部、身上全是各種塑料管子,嘴微張,呼吸急促,我望著受苦受難、昏迷不醒的父親,剎那間一股酸味像潮水般涌上來,眼淚盈眶。父親在重癥監(jiān)護室呆了20天,再也沒有醒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是一個平凡而樸素的真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寒來暑往、春去秋來,人世間好多事像時光一樣在我們不經(jīng)意間變化、流逝。記得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我說,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敬要趁早。
父親的葬禮全然按照老家的習俗置辦,因為適逢臘月,外出打工的村人都回來了,也許與父親極好的人緣有關,幾乎全村人來幫忙,簡樸而隆重,緊湊而不慌。按照老家的風俗,兩位母親的遺骨要重新裝殮與父親合葬。打開兩座墓穴時,里面的境況驚人的相似,棺材已經(jīng)被年久塌陷、跌落的黃土覆蓋大半,看起來年代已經(jīng)很久,可憐的兩位母親。陰陽先生說,父親能活到78歲,已屬不易,他得去解救被重土壓迫的兩位母親。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
我們老家有一種說法,一個人如果經(jīng)常做夢與去世的人在一起,說明這個人洪福太輕,身體不好,一般是要請藝人禳解的,禳解了,就不會再老做這樣的夢。我倒是想,這樣挺好,至少,經(jīng)常能與父親、母親相見,盡管僅僅是個夢。
2016年6月5日凌晨
李世書,男,漢族,1968年9月生,陜西吳堡人,大學本科文化程度,1990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陜西省神木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現(xiàn)任靖邊縣委書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