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頗有些談論移民、準備移民的人,以至于一位年輕的親戚某一天突然問我:你們現在所持的是何國護照?聽到這話我自然地答道“中國”,他還將信將疑。不過,多年前我確曾打聽過移民的行情,光中介機構的收費就高達人民幣數十萬元。我們夫婦嚇了一跳,有這筆錢付給別人花,還不如揣在自己腰里,一家三口在上海灘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少家庭選擇移民,出于孩子求學需要。學業(yè)負擔沉重,就業(yè)壓力也大,所以想換個環(huán)境,卸掉孩子身上的課業(yè)包袱。我也有過這種考慮??墒抢嫌岩泼竦聡噍d,回國歡聚時竟說,德國孩子讀書也是壓力極大的。他的兒子,小學四年級之前確實挺輕松,在學校也就是玩樂玩樂,之后就是另一回事了。以鋼琴考級而言,德國與上海如出一轍。此次回國十多天,他們一家三口住在金茂大廈,每天都專門請了外籍老師教導其子練習鋼琴,生怕耽誤了孩子的琴藝。
在德國尋求輕松也是有途徑的,那就是選擇國立學校,讀書免費,壓力也小。問題是,在國內,你選擇名校名師,出了國就放棄名校名師了嗎?如果在國內你也樂意放棄名校名師,孩子同樣可以輕松一些的呀。
《新民晚報》曾載文,說英國的情況大同小異。我們上海的年輕父母,通常在孩子上幼兒園時,開始為孩子將來的就學而忙活。英國的父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極端的父母甚至在母親懷孕時,就開始選房買房,為孩子定下地區(qū)最好的小學甚至學院。
其實,移民或者不移民,究竟如何選擇,有時還真說不準。再說,膚色不同,雖然不能說彼此無法相融,但確實頗多隔閡。也許,相敬如賓,做跨國朋友可以;不跨國了,成為了同邦同國的公民,卻反而會生分了許多。我們有一個北歐的朋友,因生意相識,因生意產生友誼。我們彼此友情很深,但他坦率地說,膚色不同,即使移民了,也還是無法認為是同胞。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未想到過的老外的心理!有的國人已經移民多年,可能仍未領會其中深意。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向外飛去的時候,也有許多老外向中國飛來。他們看到中國經濟的活力,以及中國未來的機會。不但年富力強的來了,還帶來了老的和小的。在上海的一些小區(qū)甚至街頭巷尾,時??梢钥吹揭恍┭笸尥薜纳碛?。他們長著黃頭發(fā)、白皮膚,可是開口卻是明明白白的漢語。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過一個實例,25歲的美國人莉薩·居茨科為了在北京再逗留3個月,竟坐著陳舊的俄羅斯吉普,穿越塵土飛揚的邊界,前去蒙古國跑簽證。不但美國人,英國人也在這樣做,以至于邊界車費連連上漲。
世界從來就是一條流動的河,這里的出去,那里的進來。出去讀讀書、見識一下,確實不錯;一去不歸,未必就是上策。前些年出去的,發(fā)展至今,好些都不及留下的。再說,從就業(yè)而言,國內未必輸給國外。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老外更樂于在此地呆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