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我們往往會覺得給別人添麻煩,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不過,高情商的人都擅長去麻煩別人。也許,客氣對于社交而言,不一定是一個褒義詞。有時候請別人幫個忙,才能拉近彼此距離,才能夠做朋友。
職場求助
前些天,一個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忽然來傾訴苦惱,她明明對誰都十分客氣,但卻總感覺別人對他保持著距離,她不明白是為什么?這位朋友確實是一個客氣而禮貌的人,就連來問這個問題時,她用的稱呼都是您,哪怕他也知道,我其實比他年紀還小。
職場苦惱
在工作中,他其實還幫過我?guī)状蚊?,這次的請教是他的第一次主動開口求助。其實,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別人對你的重視程度取決于他愿意為你付出多少。進行社交時,許多人都會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只要我對別人足夠好,別人就一定愿意和我做朋友,如果別人不愿意,那一定是因為我付出的還不夠多,但其實現(xiàn)實可能恰恰相反。
職場困惑
如果你想和一個人的關系變得親密,千萬不要去給別人獻殷勤,任何長久的關系都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你越獻殷勤,反而越顯得你自己卑微,對親密關系是有害無益的,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是讓別人來幫你。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博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就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一次他很想和賓夕法尼亞洲立法院的一個議員合作,但此人以鐵石心腸著稱,十分難以接近。富蘭克林并沒有費力的去討好他,而是通過打聽得知,他有一本引以為傲的絕版圖書,于是就請求他把書借給自己看兩天,議員最終同意了。
本杰明·富蘭克林
而就在富蘭克林歸還這本書時,那位以冰冷著稱的議員居然主動對他說話,并且十分有禮貌。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議員最終表明隨時愿意為她效勞。通過這次的經(jīng)歷,富蘭克林歸結(jié)出來一條原則:曾經(jīng)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加愿意幫你,而這條原則也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如果我們深究“富蘭克林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發(fā)現(xiàn),人是一種能夠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取愉悅感的動物,特別是當人們提供幫助并不需要犧牲自己太大利益并能夠給別人帶來很大效用的時候,幫助別人就是一件令自己非常愉快的事。
幫助他人
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你讓別人幫一個忙,對他們來說并不復雜,卻能夠讓你受益匪淺。不僅不會讓他覺得麻煩,反而能夠讓他感到快樂,你的請求其實暗含了以下幾個前提:
第一,你來找他幫這個忙,而不是找別人,說明你認為他在這方面有過人之處,是對他能力的認可。第二,你請求他幫忙,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較低的姿態(tài)上,承認對方在某些事情上比自己優(yōu)秀,你放下了姿態(tài),別人自然也就更加容易放下對你的戒備。
在職場中,如果你想利用“富蘭克林效應”讓別人幫你的忙來拉近和別人的關系,接下來這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會有幫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并且希望這個閃光點被人發(fā)現(xiàn),去請教別人擅長的話題,實際上也是給別人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如果能夠順水推舟表達一下崇拜和贊譽,對方一定能夠得到莫大的滿足。
如果你請求幫助的是事,你自己都能輕易完成的事,那對方并不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受到了重視,只會覺得你把他當苦力,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請教一些對方很懂的問題,借一些對方閑置的東西,這種忙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拒絕。如果在還沒有成為好朋友的情況之下,動輒就讓對方為你寫一個文案、做一個設計,這就不叫求助,這叫伸手黨。
讓別人愿意幫你,只是拉近關系的第一步,哪怕別人愿意持續(xù)不斷地幫你的忙,也只有你知恩圖報,這段關系才能夠平等而長久。
社會學家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任何人際關系,其本質(zhì)上就是交換關系,只有這種人與人之間精神和物質(zhì)的交換過程達到互惠平衡時,人際關系才能和諧。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條件下,人際關系才能維持。
“客氣”對于社交而言真的不一定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客氣”意味著不肯虧欠,而社交的本質(zhì)卻是價值交換。如果做不到互相虧欠,價值交換自然也是無從提起的,這就是為什么學會求助和虧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寫道,我們并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