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guān)于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fā)布3篇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關(guān)注、閱讀、分享、評論!
人的高貴之處在于思想,人既能觀察世界,又能反省自身。但思想也會帶來痛苦,當(dāng)人認識到生、老、命、死不可避免時,痛苦就產(chǎn)生了。人從哪里來?社會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幸或災(zāi)難?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許許多多的困惑,現(xiàn)實世界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宗教信仰就產(chǎn)生了。下面談?wù)勎覍ψ诮绦叛龅膸c思考。
宗教提供宇宙、人生解釋性框架
宗教向人們提供了關(guān)于宇宙的圖景,也對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到達那里提供了解釋性框架。“創(chuàng)世論”“六道輪回”“死亡救贖”“天堂地獄”都為不同的信眾提供了答案。在信仰的過程中,信徒會感覺到一種與神同在的體驗,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孤單。
宗教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脈絡(luò),可以為信徒提供生活的意義、人生的目標(biāo)與路徑,使信徒能夠更好地面對不利的情形,或是神的保佑,或是神的意旨,信徒感覺任何事情都有了方向可依循。
自助者天助
宗教的本質(zhì)在于為人們尋找一條能夠克服日常生活的困惑和失望而達到精神安寧的道路。通過宗教信仰,人們往往能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
弗洛伊德說過,宗教是人類心理上的拐杖。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說,信仰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工具,在某些虔誠教徒身上,信仰可能比治療作用更大。信仰使人們在失敗絕望中樹立信心,在人們破碎的生命中播下希望的種子,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一個人在無助的時候,往往會發(fā)出求救的吶喊。這時,人們往往求助于神或上帝,信仰神靈就表示你把一切困難、一切痛苦,一切無能為力的事情、無法解決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交予神靈處理。所謂“神的保佑”,其實是一種釋懷,內(nèi)心的壓力獲得了釋放,人就會變得心里安定、信心增強、意志堅定。
信徒通過信仰使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強大,實際上,不是神救了你,而是自己救了自己,中國人常說“自助者天助”,西方諺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說的是同樣道理。
“無我”的化境產(chǎn)生“喜悅”
人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因為人有個“自我”,而這個“自我”在消解的一剎那,痛苦就消失了。由于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自私、貪婪、軟弱等特點,人要降伏自己的內(nèi)心、獲得內(nèi)心的強大是很艱難的。
人們往往通過宗教信仰,借助念珠、木魚、經(jīng)文等工具,通過單調(diào)、單一、不斷重復(fù)的祈禱過程,使人忽略外在的變化和誘惑,久而久之,意識集中之后到達提升、超越,然后進入一個化境,忘了自己是誰,進入“無我”的境界,感到自己與宇宙萬物、跟上帝、跟佛陀合而為一,再回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充滿喜悅,會產(chǎn)生一種驚人的力量。
無欲則剛,“無我”的化境產(chǎn)生“喜悅”,讓人的心靈獲得自由。
信仰是一把雙刃劍
擁有宗教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可以使一個人的言行得到約束,也可以使一個人的靈魂得到升華。當(dāng)你痛苦時,信仰會賦予你力量,幫你渡過難關(guān),使你更加堅強;當(dāng)你快樂時,信仰讓你心懷感恩,使你熱愛生命,珍惜每分每秒,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但信仰是一把雙刃劍,宗教的全部危險在于它的獨斷論和對人思想的控制。信徒們?nèi)菀讍适е黧w性,也容易產(chǎn)生偏執(zhí)。你一旦聲稱自己是一名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或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是其他任何稱謂,你就已經(jīng)把自己和其他教徒做了區(qū)分。
所有的區(qū)分,不論內(nèi)心的還是外在的,都會引發(fā)爭論,也容易為世界制造爭端,歷史上許多戰(zhàn)爭都是由宗教沖突引起的,例如十字軍東征、阿以沖突、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等。
人對神僅僅是信,不可能知
西方人喜歡邏輯思維, 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xué)家、神學(xué)家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把理性引進神學(xué),提出了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
(1)不動的推動者之論證:萬物處于運動之中,必定有一個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
(2)第一因的論證: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一個原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個第一原因,這個第一原因就是上帝。
(3)自身必然性的論證:因為萬物均處于生滅變化之中,如果在某一個時間,萬物同時不存在,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因而,必定有一物“必然”存在,這即是上帝。
(4)事物等級的論證:一切事物的善良和尊貴等都有多有少、有高有低,這是同最高點相比而言,世界上必有一種最善良、最真實、最高貴的存在,我們稱之為上帝。
(5)目的因論證:萬物有序,必有一個設(shè)計者,必有一個具有智慧的存在,這個存在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趨向最終目的,這個設(shè)計者和存在就是上帝。
阿奎那這種證明,立足于“一切事物皆有原因”,對于原因體系中必然存在絕對原因的原理,是邏輯推理,是一種“經(jīng)驗哲學(xué)”的假象,顯然不能確切地證明上帝的存在。
康德認為,科學(xué)研究的對象是時空中的存在,而本體不在時空之中,從科學(xué)的角度你認識不了上帝,從經(jīng)驗的角度你積累一萬年、兩萬年也不可能認識它。英國學(xué)者奧卡姆認為:“人對神僅僅是信,不可能知。”
宗教的地位在降低,但不會消失
沒有哪種東西對人類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能和宗教相比,但信仰與懷疑也一直貫穿著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思想向來存在著有神論、無神論之爭,有神論又分為一神論和多神論。
中國有句諺語:“信則有,不信則無。”唯物主義者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神或上帝。是否信仰上帝,會使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愛因斯坦心中的上帝是斯賓諾莎的“上帝”,也就是我們說的“泛神論”——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Nature =God=Nature)。從古希臘某些思想家,直到現(xiàn)代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學(xué)家,他們的宗教信仰大都是泛神論。
對于“泛神論”的實質(zhì),叔本華有一句很貼切的評語:泛神論就是一種“客客氣氣的無神論”。費爾巴哈也表述過類似的見解:“泛神論是站在神學(xué)立場上對神學(xué)的否定?!?/span>
“上帝死了!”尼采的一聲呼喊,傳統(tǒng)信仰的失落在人類的文化中造成了一個意義真空。也許人們會認可尼采的遠見,許多人靠純粹的理性道德活得很好。
進化論和科學(xué)實證主義對宗教是個挑戰(zhàn),如今宗教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但宗教永遠不會消失。
歡迎大家提問、留言、評論、轉(zhuǎn)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