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手記4】淚光中的背影
上中學(xué)時,我們讀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先生的文字,平白如話,好像是當(dāng)老師的,生怕蒙童不理解,盡揀些通俗的詞語來表達(dá)。全文猶如山澗的一泓溪流,清澈見底。
散文講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并不復(fù)雜:父子從徐州回鄉(xiāng)奔喪,父子南京浦口車站送別,父子書信交流。著墨于落魄之際的“父親”,初看有自曝家丑之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寫于1925年。先生1920年提前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1925年受聘為清華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其時,他的創(chuàng)作由詩歌轉(zhuǎn)向散文,學(xué)術(shù)上則致力于古典文學(xué)研究。
按說,先生年少得志,完全可以妙筆生花。更何況,他的父親斷不缺少可圈可點(diǎn)的素材。據(jù)文中交待,“他少年出外謀生,獨(dú)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于是,中學(xué)時代的我,也曾暗笑過朱先生的“迂”。為什么不選材“父親”高大的一面呢?像不少姓氏的后人編寫家譜,總要努力找到祖上的“輝煌篇章”。這于人于己,都不失光彩呀!
若干年后,父親突然病逝。仿佛天塌地陷一般,毫無征兆。家人猝不及防,我也沒有任何心理準(zhǔn)備。作為鄉(xiāng)村文化人的父親,沒能留下只言片語,更是讓我茫然無措。
送走父親以后,很多時候,安靜下來,我總努力想象著父親的樣子:大步邁進(jìn)家門,手提肩扛帶回來的種種驚喜和幸福;或者我們在泥墻瓦屋的家中,就著一杯清茶,聽他講解《人民日報》上的文章;或是他轉(zhuǎn)身出門辦事,疾走如風(fēng)的高大背影……
2016年的清明節(jié)后,我擠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鐵上,在密密麻麻的人體叢林中,站著用手機(jī)碼出散文《門前的花椒樹》。指尖的文字,如心情流淌。熱淚也隨之傾瀉,一低頭大顆大顆掉落在地鐵上。那是我的散文集中的“背影”。
這些年來,我固守著文人的簡單,甚至是外人眼中的迂腐。工作之余,遠(yuǎn)離喧鬧,甘愿以讀書寫作為樂。有眾多散文大家及其著作,陪伴著我一路前行,不斷填滿我的精神世界;又像是一道防火墻,隔開了外面世界的各種喧囂……
再回頭,我多次拜讀朱自清的《背影》,像慢慢品味一壇老酒,愛不釋手。
我這才發(fā)現(xiàn),父親的“背影”和兒子的“眼淚”結(jié)伴而行。一個是眼中所見,一個是眼中所生。前者是可以描摹的形象,后者是莫可名狀的情感。
且看,全文6次寫到“背影”,其中5次是“父親”,1次是“祖母”。而且,作者4次寫到“眼淚”,每一次都是因?yàn)榭吹交蛘呦氲健氨秤啊?,觸景傷情,暗自淚流。
《背影》的精彩之處,不妨簡單摘錄如下:
背影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2: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背影),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背影3: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背影),尚不大難。
背影4: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背影5: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jìn)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背影6: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因?yàn)橹熳郧逑壬鷺銓?shí)無華的文字,留下“父親”蹣跚而笨拙的背影。
唯其平平凡凡、迂腐而善良的“父親”,像一團(tuán)微弱的火光溫暖著子女,一次次感動了作者,也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并因此成就了中華民族濃濃親情的經(jīng)典形象和審美符號。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那些逝者的匆匆背影,那些親情的感動瞬間,在我們的淚光中,重又浮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