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一場被載入史冊的戰(zhàn)爭打響,項羽被圍于垓下,四面楚歌,最終慘敗于劉邦和韓信之手,自刎烏江。這場戰(zhàn)爭不僅展現(xiàn)出了極高的軍事藝術(shù),還對之后的歷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場戰(zhàn)爭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zhàn)。
這場戰(zhàn)爭之后,漢高祖劉邦正式一統(tǒng)天下,拉開了大漢四百年基業(yè)的序幕,也讓一出凄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項羽死后,他心愛的女人虞姬去向何處,千百年來,似乎都在說虞姬自刎。元朝詩人張可久寫下一首《賣花生·懷古》,開頭第一句就是:
“美人自刎烏江邊,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p>
但通過學者不斷地推進,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感動的無數(shù)人的“霸王別姬”或許還有其它的版本,虞姬之死或許并非自刎,對于另一個歷史真相的揭開,不少學者表示:難以接受!
1、垓下之戰(zhàn),烏江自刎
垓下之戰(zhàn)之前,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限,二分天下,各自占領(lǐng)東西兩邊互不侵犯。
項羽率領(lǐng)大軍向楚地撤兵之時,留侯張良和曲逆侯陳平向劉邦提議撕毀這份約定,趁著楚軍疲敝,將他們一舉拿下,奠定天下大勢。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陳、張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所以“不如因因其機而遂取之”。漢高祖劉邦也采納了這一建議,兵分三路將項羽圍困在了垓下。
面對著漢軍的層層包圍,原本疲乏的楚軍雖然力有不逮,但是尚能應(yīng)之,但在這種情況下,漢軍又使出了一招殺手锏。
他們在半夜唱起了楚地的民歌,勾起了這些楚軍的思鄉(xiāng)之情,出來征戰(zhàn)多年,這些好男兒大多對家鄉(xiāng)頗為想念,耳熟能詳?shù)泥l(xiāng)音傳來之時,楚地士兵們更是紛紛落淚,軍心潰散。
接著漢軍大舉進發(fā),打的楚軍丟盔棄甲,最后帶著殘兵敗將逃到烏江的項羽,自覺日后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于是在烏江自刎,留下了凄美愛情的故事。
2、霸王別姬,探本溯源
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史書中對她的記載較少,真實姓名已不可查?!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有美人名虞”一句記載,相傳烏江邊隨著霸王項羽一同自刎,成為了名傳千古的愛情故事。
后人不斷對這段故事加以潤色和修飾,但項羽虞姬同生共死的事件在歷史上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虞姬最終的結(jié)局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從漢朝至今,甚至所有人都認為,虞姬在項羽自殺時,也在烏江邊自刎了。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臨死前,寫下這首《垓下歌》,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而同時“美人和之”,這里的美人,指得是虞姬。也就是說,項羽在吟唱這首《垓下歌》時,虞姬也在吟唱。西漢時期的作家陸賈在他的《楚漢春秋》中,干脆把虞姬當時在和唱的內(nèi)容,也寫了出來,即: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p>
但虞姬的這首詩,很明顯是成熟的押韻五言詩,看起來和《垓下歌》完全不搭。而且,秦末沒出現(xiàn)過這類的詩歌,因此被人認為,是后人加上去的。司馬遷寫《史記》時,對項羽頗為敬重。項羽并不是皇帝,他把項羽寫在本屬于帝王的“本紀”中,而不是“世家”或“列傳”,可見他對項羽的態(tài)度:雖然惋惜,但還是充滿肯定。那司馬遷既然寫到虞姬,卻只提到“美人和之”,若是虞姬真的是自殺,司馬遷肯定會寫下虞姬的去向。
在大家普遍認為的觀點中,當被圍困垓下,四面楚歌之時,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霸王項羽不禁也有幾分英雄氣短,窮途末路的悲嘆。
《垓下歌》由此而來,史記中描述:“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边@句話中的“美人和之”的美人,自然指的就是虞姬。
當項羽在唱出《垓下歌》之后,虞姬也隨之相和,虞姬相和的這首就是鼎鼎有名的《和垓下歌》,其內(nèi)容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p>
問題是,《和垓下歌》是非常成熟的五言詩,和《垓下歌》的文風大相徑庭,從詩歌言體的角度來看,二者毫不相干。
一部分人認為這首歌并非虞姬所做,而是后人潤色,那么這首詩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垓下歌》并未在《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家巨著中出現(xiàn),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張守節(jié)所書,是從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
但是,司馬遷在著《史記》時也曾借鑒過《楚漢春秋》中的內(nèi)容,如果真有這段描寫,為什么沒有援引到他的史記中?項羽自刎烏江時,虞姬并沒有在他身邊,那虞姬又去了哪里?
3、顛覆看法,虞姬并非自殺
北宋時期的大史學家司馬光,寫史較為嚴謹,在《資治通鑒》中,壓根就沒有提虞姬,也就是說,司馬光寫史時,也沒有找到虞姬相關(guān)的結(jié)局。可見,后世史學家對于“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句詩句并不認同,不認為這是虞姬所做,多半是后人為了中國式的唯美結(jié)局而杜撰的。例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派西施前往吳國施美人計,最后吳國被滅。人們普遍認為,西施的結(jié)局是:和范蠡一起遁隱江湖了。實際上,《吳越春秋》和《墨子》都說,吳國滅亡后,大功臣西施被沉入湖中而死,并非和范蠡攜手隱居。只是中國文人一直喜歡沉浸于“唯美圓滿”的大結(jié)局中,所以才被傳出這種結(jié)果。
同理,虞姬當時若不隨項羽自殺,她的結(jié)局無外乎有兩種,第一是逃脫(可能性很?。诙N是被漢軍所獲,那接下來虞姬不管是被劉邦霸占,還是被漢軍將領(lǐng)擄走,這種結(jié)局都不不夠圓滿。所以,既然項羽自盡已成事實,那虞姬也隨他自刎,這種結(jié)局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除了上述兩種結(jié)果,還有一種結(jié)局,雖然殘忍,但比較符合邏輯。宋朝編撰的《太平寰宇記》并不是史書,而是一本地理志,只是廣泛引用各朝的史書、碑刻等資料,這本書的第一二八卷記載了虞姬冢的相關(guān)情況,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
虞姬冢于縣東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虞姬葬此。
若按照這個思路,項羽兵敗時,不肯過江東,打算自我了結(jié)。但項羽怕自己死后虞姬受辱,便殺掉虞姬埋葬在這個地方。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將顛覆人們對項羽和虞姬的看法,兩千多年來的“霸王別姬”,恐怕要被推翻。對此,有學者明確表示:真相難以接受。還是虞姬自刎的結(jié)局比較“圓滿”。
這無疑顛覆兩千多年來人們對于霸王別姬這段愛情故事的看法,《太平寰宇書》并非是一本史書,只是廣泛的引用了各朝的史書、碑刻等資料,真實性還是有待驗證的。
此外,在唐代魏王李泰編纂的《括地志》以及蘇軾書寫的《濠州七絕虞姬墓》中都提到虞姬墓在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
從地理位置中不難發(fā)現(xiàn),虞姬墓離垓下還是有段距離,如果這個虞姬墓是真實的,那也就證明,在垓下時,虞姬沒有亡故,她當時隨項羽一起突圍,突圍中因某些原因而死,虞姬并非自殺。
其實歷史都是這樣撲朔迷離的,不管真相如何,也依舊改變不了虞姬隨著項王一起死去的事實。
在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虞姬的歷史記錄可以說是非常的少,僅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錄到“有美人名虞”,所以后人就把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做“虞姬”或者“虞美人”。
但是“虞姬”或者“虞美人”真是這個女人的名字么?實際上也不是的,由于楚漢爭霸是秦朝末年的事情,所以當時的人在取姓名的時候,基本上還遺留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風俗,即以地名為姓,或者以姓氏為姓。
所以現(xiàn)在被稱作是“虞姬”或者“虞美人”的女人,要么這個女人姓“虞”,或者這個女人連姓都沒有,就是一個從“虞”這個地方被進貢來的女人,只不過這個女人很漂亮,所以被稱之為“美人”。
很顯然從“虞姬”這個名字來分析的話,這個女人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相當?shù)偷模鸫a不是自由身,也更加不是貴族,
所以虞姬的真實身份和社會地位其實是十分低下,這恰恰就是她為什么連個名字都沒有的原因,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狀況,虞姬其實幾乎和項羽手中的財貨并沒有什么太大區(qū)別。
所以別看歷史寫得那么凄婉,但是虞姬絕對不是項羽真正的老婆,只不過是因為她長得特別漂亮,讓項羽舍不得丟棄,所以才會被項羽帶著四處轉(zhuǎn)戰(zhàn)而已。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想想了,一個被項羽視同如財貨的女人,項羽真的會對其付出真心么?這在那個是女人為財貨的時代,很顯然是不可能會發(fā)生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項羽為了避免戰(zhàn)敗以后虞姬落入敵人的手里,最終選擇親手殺了她。
其次,為什么要說虞姬是項羽親手殺的。
這其實是當時男性貴族對待女人的一貫做法,很多人覺得項羽在秦末造反是為了推翻暴秦的統(tǒng)治,都想當然的認為項羽就是一個普通的勞苦大眾,但事實其實也不是這樣,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一樣,其實都是楚國貴族的后裔。
那么凡是貴族,在對待身邊不是妻子的女人,態(tài)度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個玩物而已,生死在手予取予求,根本就談不上什么感情,這并不是說項羽無情,而是那個時候的風尚就是這樣,大家的價值觀也是這樣,并沒有什么不妥當?shù)牡胤健?/p>
所以當項羽在垓下被圍之后,他肯定已經(jīng)預見到了自己將要敗亡的結(jié)果,在這個時候,只要是一個正常的男人,就絕對不會容忍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被人搶走“享用”(這個詞沒用錯)。所以本著男人的自私心理,項羽在絕境中斬殺虞姬,實際上是一個十分正常的事情。
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是在亂軍之中,女人一旦被敵人獲取下場將會十分凄慘,另一方面,項羽斬殺虞姬也是出于男性對女性交配權(quán)捍衛(wèi),所以并沒有什么心理上的負擔。
其實這種情況在古代十分常見,在中國古代朝代更替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大臣為了“死節(jié)”,往往會選擇讓幾個兒子逃走傳宗接代,然后自己則帶著家里的妻妾、女兒自殺殉節(jié),這些人為什么要帶著妻女殉節(jié),其實就是上面的兩個原因。
所以在垓下一戰(zhàn)中,虞姬的死有很大的概率是被項羽斬殺,因為只有這么做他才能減輕身邊的負擔,提高逃亡成功的幾率,否則帶著女人逃亡,先別說麻煩不麻煩,就單單士兵看見自己的統(tǒng)帥在逃亡的時候還帶著女人,估計士氣瞬間崩潰都是有可能的。
說到底,在那個雙雄爭奪天下的年代,女人的命運真的是極為凄慘,別說項羽動手殺一個身邊的女人,就連劉邦在落難的時候,為了減輕戰(zhàn)車的重量,提高逃亡的幾率,不也幾次把呂雉從自己的車子上踹下去了么?要不是呂雉堅強地幾次爬上了車子,估計中國的歷史可能又要走上另一個方向了。
霸王別姬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震撼,一個弱女子,愿意隨著心愛之人一起共赴黃泉,其令人震撼的勇氣和決心,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生命的偉大,更證明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氣節(jié)。
只是不知項羽在聽著四面楚歌,抱著佳人尸體的那一刻,可曾后悔在函谷關(guān)沒有斬草除根,在鴻門宴上沒有聽范增之言,沒有早日出兵漢中,占據(jù)龍興之地。
歷史的魅力就在于此,我們可以從史學家們的記載中以他們的視角一覽大勢,一品人生。不管大家是否能接受霸王別姬的真相,也不能改變虞姬隨項羽而去的事實。
本文發(fā)布于世界歷史網(wǎng)的文章,:http://www.shijielishi.com/qin/renwu/3147.html,謝謝配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