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我,我在斯文~
【斯文論壇】
斯文者,道統(tǒng)者也。
愛斯文者,聞道、學(xué)道、傳道、行道者也。
我愛斯文者,興亡繼絕責(zé)在我輩者也。
斯文論壇者,以道論文,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飆塵。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徐健順
本期【斯文論壇】繼續(xù)連載徐健順老師的“為詩正名,為文正義”的第四節(jié)“創(chuàng)作數(shù)量”和第五節(jié)“流傳”。
四、創(chuàng)作數(shù)量
猜一猜,一位poet一生一般可以創(chuàng)作詩歌多少首?
A.幾百首,B.幾千首,C.幾萬首,D.十萬首以上。
如果一天作一首,創(chuàng)作50年,365乘以50,差不多兩萬首??雌饋磉@很簡單,實際上很困難。一來,詩人一般只在年輕時有靈感,年紀大了就不作詩了。二來,作詩是思考人生,是很痛苦的事情,不是信手拈來就可以的。所以答案是數(shù)千首以上。證據(jù)何在?找那些高產(chǎn)的,比如說泰戈爾,一生留下多少首詩?幾千首。一般的也就是幾百首。當(dāng)然也有寫長詩的。關(guān)鍵有這么個問題,poet有沒有可能寫了詩但是沒有放到詩集里?估計一下比例是多少?其實不算高。詩歌是寫下來的,大部分都會放進詩集里。那么一位詩人一生所做的詩,最多的大概就是幾千首,能上萬首的就很少了。
一位儒士一生一般可以作多少首詩?答案是幾萬首以上。為什么可以是西方詩人的十倍以上?一來作詩不是浪漫,不依靠靈感,作詩是儒士的每日功課,是他的生活方式,所以儒士都是從小作到老的,往往詩是越老作的越好。二來作詩一般不難,不那么痛苦,作詩是修身養(yǎng)性,體會生命,所以信手拈來,口占一絕,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幾萬首的數(shù)量有證據(jù)嗎?有的。歷史上有兩個人留下了超過十萬首詩,其中一位就是乾隆。當(dāng)然有人說那些詩不是乾隆自己作的。他的確有這種毛病,自己作詩讓下面的人給他改改,但是,詩還是要自己作的,乾隆只是愛顯擺。
十萬首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作詩六首,連續(xù)五十年。這可能嗎?完全可能。
首先說創(chuàng)作五十年。古代文人都是什么時候開始創(chuàng)作的呢?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倍鸥κ瞧邭q開始作詩。李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彼欢ㄊ窃谑鍤q之前就開始作詩的。他們都一直到死前還在作詩。李白享年62歲,杜甫58歲,都不算大,他們的創(chuàng)作年限都超過了五十年。
(87版《紅樓夢》賈雨村中秋夜作詩)
其次說每天作詩六首?!都t樓夢》第一回有這樣的一段,甄士隱去看賈雨村,這一天是中秋節(jié),賈雨村一會兒的功夫就作了兩詩一聯(lián):
(賈雨村)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對月有懷,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眸。
自顧風(fēng)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頭。
雨村吟罷,因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又搔首對天長嘆,復(fù)高吟一聯(lián)云: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
……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占一絕云: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一個晚上三首,那么一天六首不算多吧?就算不能每天做六首,又活不到六十歲,那么少算一些,一個文人一生也可以作詩數(shù)萬首以上。
五、流傳
可是古人留下來的詩集一般只有幾百首,多則幾千首,剩下的都哪兒去了?《李太白全集》1000首出頭,杜甫的詩集1444首,陸游是10000首出頭,可王之渙只有6首留下來。如果一個儒生一生正常要做幾萬首以上,那么那些詩是怎樣散失的?
第一,在流傳過程中丟了。王之渙、鄭虔、張若虛這些人不是沒有詩集,而是沒有流傳下來。
第二,自己燒了。集者,輯也,就是經(jīng)過編輯,不管是自己的編輯還是后人的編輯。沒有經(jīng)過編輯的只能叫“稿”。陸游的詩留下的多,就叫“稿”。沒有進入“集”的那些“稿”哪兒去了?自己燒了。文人有死前焚稿的傳統(tǒng)。
(87版《紅樓夢》黛玉焚稿)
在《紅樓夢》高鶚續(xù)書里,有一個著名的情節(jié)叫“黛玉焚稿”。黛玉為什么焚稿?很多人以為是黛玉恨寶玉拋棄了自己,如果是這樣,林黛玉就是一潑婦。就像現(xiàn)在的某些女孩,失戀了以后,就把前男朋友的照片啊、信物啊等等,撕掉扔掉,這是黛玉嗎?這就是以現(xiàn)代人之心度古人之情了。黛玉焚稿,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命不久長了。那一回在前面三次提到黛玉說,我將不久于人世,自知無望。反復(fù)提這件事,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了,所以才焚稿,這是文人的傳統(tǒng)。死前,要整理文稿,一部分結(jié)集交給兒子傳下去,一部分焚燒掉。
為什么要把詩燒掉?因為詩是私密的,首先是作給自己的。我的碩士導(dǎo)師裴斐先生,當(dāng)年教我們作詩,他也作一首。作完了,我們輪流讀自己的詩,輪到他,他念了詩的第一聯(lián),后面的說不能告訴我們,是他的個人隱私。這才是詩。詩是文人修身養(yǎng)性的活動,是首先作給自己的。其次作給特定的人,就是文人之間的唱和酬答。焚稿主要是,第一悔其少作,第二是有隱私,結(jié)集的都是可以公開見人的,所以我們看到留下來的詩集里,唱和酬答的主題特別多。真正心里的那點東西,沒有告訴世人。
第三,是最主要的原因,直接飄散在空氣中了。
古人作詩,是先吟后寫。魯迅有首詩: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 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魯迅作詩是先吟,把整首詩創(chuàng)作完成,再找筆和紙記錄下來。記錄的過程叫“寫”,創(chuàng)作的過程叫“吟”或“作”。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紅樓夢》里,寶玉說:“今日持螯賞桂,亦不可無詩,我已吟成,誰還敢作呢?”沒有吟成敢寫嗎?這是古人的傳統(tǒng)。但吟完之后如果沒寫,就飄散在空氣中。賈雨村在中秋節(jié)晚上作了三首詩,《紅樓夢》里有沒有說喝完了酒,賈雨村回到屋里找到紙筆記錄下來?沒有,這三首詩就飄散在空氣中。《紅樓夢》里面先吟后寫的描寫,我統(tǒng)計有八次;記錄了只是吟就沒說寫,直接飄散了的,無數(shù)處,大家可以想想比如《葬花吟》;記錄了上來就寫的,一處沒有。
唐詩是吟出來的。“吟”這個字在全唐詩里面的使用頻率排在第20位,和安全的“安”,宮殿的“宮”相仿,出現(xiàn)頻率很高。李白:“吟詩作賦北窗里”,吟就是作,作就是吟,互文。古代文論,從《尚書》開始,到《文心雕龍》,到歷代詩話,說到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是在說口頭,沒有牽扯到文字創(chuàng)作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漢詩文是口頭作品。有人說李白是上來就寫的,但李白寫的時候心里沒有聲音嗎?是聲音在前面還是筆在前面?筆在前面的是超現(xiàn)實主義,下意識寫作,20世紀才出現(xiàn)。一定是先有聲音。絕大部分的詩吟而未寫,直接飄散在空氣中。
關(guān)于創(chuàng)作數(shù)量的判斷,實際上涉及到我們對詩的形態(tài)的理解。飄散的比例有多少?肯定不會是一比一,也不會是一比二,至少應(yīng)該是一比十,甚至更多。古人作詩,就跟今天你發(fā)微信差不多,都是隨口的事兒。
吟誦著創(chuàng)作后,有的覺得不錯的,就會寫下來,但寫下來的極少,大多數(shù)直接飄散。寫下來的東西又會流散一些,剩下的臨死前燒掉一些,結(jié)集交給兒子,或者出版,或者傳下去。流傳的時候又會流散一些,最后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留下來的詩肯定不到這一輩子作的詩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所以就讀了那幾首詩,就敢說李白或者杜甫是什么人,也有點不太靠譜。
附:本文是徐健順老師即將出版的《吟誦——中華傳統(tǒng)讀書法》和《普通話吟誦教程》的后記部分節(jié)選,后續(xù)會繼續(xù)連載于“我愛斯文”【斯文論壇】欄目。
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