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楚國完成了華夏文明在南方的歷史性整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文明在四方的開拓,已經(jīng)寫過了秦國、晉國、燕國、齊國的邊地開拓史,今天終于動筆開始了楚國部分,也是最復雜的一部分,雖然本人水平有限,但也盡自己所能,這把一時期的歷史藍圖盡量完整的展現(xiàn)給大家。

有人說楚國是典型的長江流域文化,不屬于中原文化,所以就不屬于華夏系列。我想說,這種觀點未免太過于狹隘,楚國雖然在南方,本身存在許多南方部族,也保留了許多南方系的文化特點,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心向中原,積極融入華夏文化圈,這就是華夏一員。而且楚國對南方各族群、文化圈歷史性的整合,是華夏文化整合過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歷史貢獻。

楚國從一隅小國,逐步發(fā)展成為超大諸侯,曾經(jīng)被周天子重點關注、曾經(jīng)問“鼎”中原、曾經(jīng)與晉國進行百年爭霸、曾經(jīng)力壓齊國。。。。。。楚國的成長歷程多么的勵志,也多么的不可思議,我們接下來就從五個方面來回味一下這段歷史:

  • 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 奮發(fā)圖強的發(fā)展之路
  • 問鼎中原的華夏之路
  • 吞越吞吳的整合之路
  • 吞莒吞魯?shù)幕毓夥嫡罩?/li>

1、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相傳楚人是火神祝融之后,三皇五帝的后人;屈原在《離騷》中也開篇明義“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指的是顓頊,也有一說指的是少昊,這些都說明了楚人的身份,三皇五帝后羿,根正苗紅的華夏人。

楚人原本居住在中原,由于商朝軍隊的驅(qū)逐,被迫遷向南方,自此被商朝官方認定為南蠻。然而,嘗盡艱辛的楚人終于等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跟隨武王伐商,楚人先祖鬻熊主動率領部族翻山越嶺來到周地,積極參與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戰(zhàn)爭,為周滅商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功勞。

由此楚人獲得了“子爵”諸侯封號,封地五十里,雖然爵位低下,國土狹小,但畢竟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成為了周朝禮制體系中的一員。這一年是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由此開始了楚國八百年之路。

大鵬展翅欲飛九萬里,這句話可以形容楚人的志向。但這時剛剛立國的楚國十分弱小,還沒有一絲絲大國的氣象,在周王朝的諸侯體系中只是末流小國。這時也只能忠誠地輔佐周王朝,以換取周天子更多的賞賜”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但只有忠誠和殷勤并換不來周王室的尊重,反而是一次次的冷落。因為小國的身份,在一次重要的聚會中,楚國的首任國君熊繹便受到了一次不小的刺激。

周成王在分封諸侯后,舉行了盛大的祁陽大會,楚國也被邀請參加,熊繹非常高興,楚國上下也覺得這是一種榮耀??赡苁浅鶐У亩Y品檔次太低,也可能是南蠻身份不被重視,欣然赴會的熊繹到盟會現(xiàn)場后,不僅沒有享受到諸侯該有的待遇-高堂大殿內(nèi)入座,而且還被安排干雜活,置茅縮酒、殿外“守燎”。

迫于周天子的威嚴,礙于楚國的弱小,這時的熊繹只能暫時按下內(nèi)心的屈辱。這次的屈辱,讓熊繹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實力強大才會受到尊重,所以,發(fā)展才是第一要務。從此,楚國開始埋頭苦干,首任國君熊繹經(jīng)常穿著破舊衣服、推著柴車率領族人上山砍柴、開荒種糧、發(fā)展生產(chǎn)、開疆拓土,為了他心中的大國夢想而努力奮斗。他的這種親自勞作行為就是成語“篳路藍縷”的來歷,他的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后來的楚人不斷奮斗,奮發(fā)圖強。

熊繹在位五十余年,在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楚國國力不斷增強,也在一步步地實現(xiàn)著他心中的大國夢想。

在屈辱面前,有些人選擇甘于現(xiàn)實,自此卑躬屈膝地活著,雖生猶死;有些人選擇當場發(fā)作,逞一時之能,只顧當時的爽快,然后遺禍族人;有些人選擇暫時隱忍,同時卻在內(nèi)心深處積攢著能量,化憤怒為力量,自身強大后,再為自己贏回尊嚴。熊繹的選擇,無疑是最后一種,也是最難的一條路,可能從此要與大周王朝為敵,蚍蜉撼樹,楚國敢嗎?他們不會直接喊出這樣的口號,但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卻藏著一聲吶喊:我們敢!

這是什么?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是面對命運不公的倔強,還是內(nèi)心深處的血脈驕傲?我想這些都有,身為黃帝后裔,雖處蠻荒之地,卻從不自甘墮落,沒有甘于默認自己南蠻身份,一直做著重歸中原的努力,這是血脈驕傲;遇到周王室不公正對待時,沒有過多地指望周王室的施舍,而是自己尋求發(fā)展,主動挑戰(zhàn)命運的不公,積極尋找機會,這是倔強不屈;以外族身份在江漢之地站穩(wěn)腳跟,以五十里小國的身份,敢于從內(nèi)心深處開始樹立遠大理想,甚至有朝一日可以挑戰(zhàn)天子權威,這是敢為天下先。

要知道這時的周王朝剛剛建立,一派欣欣向榮之象,三監(jiān)之亂剛剛平定,所有商朝后裔反抗的種子也一并收拾完畢,而楚國只是五十里子爵諸侯而已,這時的熊繹就敢在內(nèi)心深處萌發(fā)出這種想法,這與第一次見到秦始皇鑾駕時,劉邦那的“大丈夫當如此也”和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是多么驚人的一致。

我想中華民族能繁衍至今,這些人功不可沒,在歷史的緊要關口,總是會有這類人站出來,引領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

楚國后來表現(xiàn)出來的大國氣象,以及其背后的精神來源都能從熊繹的身上找到源頭。

楚國的歷史使命是完成對南方部族的歷史性整合,把遼闊的南方融入到華夏文明之中,那么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要先立足南方,站穩(wěn)腳跟,這是任務熊繹完成了。

2、奮發(fā)圖強的發(fā)展之路

在楚國的創(chuàng)業(yè)期,熊繹對周王朝的服務非常用心,從楚地到周地上千公里,路途遙遠,地形復雜,往返于周楚之間那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那時候沒有高鐵、沒有高速公路,如此艱苦的條件,熊繹是隔三差五就去周王室朝貢,但卻一次次的換回了冷臉,甚至在周康王繼位盟會上,長途跋涉而到的熊繹直接被拒絕了參加盟會的資格。

周王室這種只認身份和血統(tǒng),不認付出和忠誠的做法,不僅傷了熊繹的心,也傷了楚國上下的心,從此楚國憋著勁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交好近鄰,在江漢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才是最重要的,對周王室的朝貢反而沒有沒那么熱心了。

不過熊繹的熱心朝貢還是很有價值的,熊繹帶回楚國的不只有冷臉,還有先進的制度、生產(chǎn)技術、先進文化,在一次次的中原之旅中,熊繹用心的學習一切,盡可能的把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回楚國,用先進的技術、文化、制度武裝起來的楚國漸漸的開始鶴立雞群。經(jīng)過幾任君主的用心經(jīng)營,楚國開始在江漢一帶嶄露頭角,實力增加的楚國一開始并沒有霸凌近鄰諸侯,反而極力地交好近鄰。

在楚國悶頭發(fā)展的同時,周邊還是發(fā)生了幾件大事,我們挑重點地說,西周中期,在江漢地區(qū)以南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開始叛亂,這個荊楚并不是楚國,而是荊楚一帶的蠻族部落,這時的楚國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不服周”的心態(tài),但還不敢直接跳出來造反,周昭王先后親率六師和諸侯聯(lián)軍三次南征,取得一系列戰(zhàn)果,也提高了天子威望,南部二十六邦均來江漢朝見,進貢了大量財寶,這原本是一件好事,凱旋回師渡漢水時,因為攜帶俘獲的大量青銅,導致橋塌墜水,昭王溺亡,史稱“昭王南征而不復”。

周昭王三次南征雖然勝利,但過程并不順利,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形中原戰(zhàn)車發(fā)揮不出效果,南蠻部族的游擊戰(zhàn)反而給周軍造成了很大損失,這讓楚國看到了周朝的強大也并不是全無弱點。再加上周昭王溺亡這件事情,有橋塌一說,有被人“落井下石”一說,總之這讓國威受損,也讓楚國對周朝開始有了輕視之意。

這時期的周王朝開始迷戀自己的軍事實力,并沒有像文王和武王時期那么注重籠絡蠻夷部族,并沒有從政治上解決東南部一帶的叛亂問題,所以,東南方向部落叛亂此起彼伏,周朝也頻繁對東南方向用兵?;⒎健⑶G楚和揚越持續(xù)受到軍事打擊,實力急劇衰落,這反而在客觀上為楚國的崛起掃清了道路,也便于楚國將來整合這些部族。

同時,在這一時期,楚國也有機會跟隨天子六師一起討伐叛亂的方國和部落,從參與這些討伐戰(zhàn)之中,楚國也學習到了軍力強大的好處,也明白了如何使用軍事霸權。

時間來到熊渠時代,楚國的第六任國君,這時期周王朝是周夷王當政時期,由于夷王措施不失,導致諸侯不服,周王室開始衰微,有些諸侯國開始不再朝貢,而且相互攻伐。周時,楚國在熊渠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甚得江漢間民和”,很得江漢之地百姓的擁護,于是有開疆拓土之心。

楚都丹陽在今天的丹江口一帶,這里是江漢平原邊緣的山區(qū),如果楚國要發(fā)展,必須要向江漢平原腹地進軍。

楚國進軍江漢平原是目的,不過還需要先解決一個后顧之憂,那就是身后的庸國,這是當初出兵跟隨武王滅商的一個諸侯,封國比楚國早,發(fā)展也比楚國早,妥妥的地區(qū)一霸,但是輕輕松松被楚國滅掉,可見這時楚國的實力早已不是昔日的五十里小國。

庸國也就是三國時期的上庸一帶,關羽戰(zhàn)敗襄陽時求救的對象,從上庸順流而下就是襄陽城,雖然楚國時代還沒有襄陽城,但是地緣形勢是一樣,庸國在楚國的上游,對楚國有著非常大的威脅,這就是楚國必須要先滅掉庸國的原因。

解決了庸國之后,楚國開始沿漢江南下,驅(qū)趕西江漢平原上的楊越部族,順勢占據(jù)了西江漢平原地區(qū),最后是鄂地。解決鄂地則是趁周天子征伐鄂國的時機,順勢進軍鄂地。經(jīng)過這一系列操作,楚國版圖空前擴大,擁有了整個漢江以南的西部江漢平原。

這時可能有人要問,楚國不是一直重返中原嗎,為什么不占據(jù)漢陽以北的平原地帶呢?因為這里有一堆姬姓諸侯,史稱漢陽諸姬,楚國這時如果跟他們發(fā)生直接沖突,難道要直接和周天子對抗嗎?顯然這樣并不明智,在周王朝徹底衰弱之前,還是先向南發(fā)展,在保證自己基本盤的基礎上,合理、合法的擴展才是最理智的。

我們還需要反過來再問一個問題,即便周王朝暫時衰弱,會坐視楚國坐大嗎?當然不會,但是西江漢平原并不像今天地圖上這么大面積,那里的云夢澤可是天下第一大澤,所謂的西江漢平原的價值并不是特別大,濕地占了相當大一部分,有效耕地面積應該很少,真正有價值的是東江漢平原,也就是漢陽諸姬的封地。而且,對于楚國向南方發(fā)展,驅(qū)逐揚越部族的行為,周天子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并且給予了征伐中南的權利。就這樣,利用周天子的肯定,楚國獲得了極大的戰(zhàn)略縱深。

發(fā)展農(nóng)業(yè),占有平原地帶就行了,為什么隔著巨大的云夢澤,楚國非要占領鄂地呢?原因是銅礦,在青銅時代,擁有銅礦,就是強大國力的象征,商王朝南征、周王朝南征,難道只是為了打擊蠻夷,維護大國尊嚴,這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銅礦,爭奪資源才是最大的戰(zhàn)爭動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伐鄂則無疑是看中了那里的銅礦,在鄂邑有品位最高又易開采的銅礦,是中原所需紅銅的主要產(chǎn)地。銅礦是楊越的奇貨,采銅是楊越的長技,驅(qū)逐楊越也是為了銅礦。楚國在熊渠時代的擴張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銅礦資源。楚國獲得了鄂地的優(yōu)質(zhì)銅礦,為將來數(shù)百年的大國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經(jīng)過這一輪擴張,楚國疆域成倍增長,不得不分封自己的兒子管理,但問題是熊渠居然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王,大兒子熊康(熊毋康)為句亶王(今湖北荊州一帶),二兒子熊紅(熊摯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zhí)疵為越章王(應在今湖北荊州和鄂州之間),這是周朝諸侯國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楚國國君卻做了三個王的爹。這玩笑就有點大了,就算不服周,也不能這么干吧。周夷王之后的周厲王繼位,開始強硬的軍事打擊政策,熊渠也擔心過分出頭招來周軍的重點對待,所以又默默收回了兒子們的封號,低調(diào)行事。

結(jié)合熊渠三個兒子的封地和云夢澤的范圍,能夠看出荊州、鄂州、荊鄂之間都在云夢澤的范圍之內(nèi),古籍記載云夢澤中多山,可見這三處封地應該都在云夢澤中的山地,封地之間也只能通過船來通行,為保證鄂州的銅礦資源順利運回楚都,楚國的布局也真是夠下本的。

鄂州的銅礦通過水路運往丹陽城,需要逆漢江而上,顯然成本太高,這也是后來楚文時遷都于郢都的原因,郢都在云夢澤邊上,可以便利的消化銅礦。

在楚國的早期發(fā)展中,熊渠是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楚國開始崛起的標志,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謚”,而且封自己三個兒子為王,這是楚人內(nèi)心深處積蓄多年情緒的一次宣泄,這是楚人內(nèi)心委屈的一次吶喊,既然周人排斥楚人,好么楚人就獨立自主,所以,這次吶喊也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對于周人、中原諸侯來說,楚國的這種反應,更加劇了他們蠻夷身份的強化,不過那又怎么樣呢,楚人已經(jīng)不在乎了。

第二個方面是確定了楚國的發(fā)展方向,立足于江漢,整固國力,并沒有盲目北上擴張,暫時避免和周王朝發(fā)生正面沖突,這就為將來的爭霸中原打下了戰(zhàn)略基礎。春秋時期最大的幾任霸主:齊、晉、秦、楚,無一不是把邊緣地緣優(yōu)勢發(fā)揮到了極致,而楚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確定了這個發(fā)展方向。

確定了立足江漢,其實就是整合南部“荒服”的開始,楚人開始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的發(fā)展之路。雖說這是楚國被漢陽諸姬們暫時鎖住國運的無奈選擇,但也因禍得福,通過向南方推進,拓展了戰(zhàn)略縱深,同時卻有功于華夏文明的開拓,南方眾多蠻族部落逐漸被楚國整合起來,開始了深度華夏化之路。

3、問鼎中原的華夏之路

熊渠之后的楚國是一段相對衰落期,相反這時期的周王朝又迎來了一波強勁反彈期。我們可以看出,楚國的崛起于周王朝的衰弱期,相反在周王周的強勁時期,楚國的國勢相對也進入一種盤整的狀態(tài),或者說是在盤整中消化西部江漢平原,積蓄國力,這一時期將近百年。

度過了西周時期后,進入了春秋,周天子的威嚴急劇衰落,也失去了往日的軍事霸權,已經(jīng)不可能再發(fā)起類似于昭王南征這種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對于楚國而言,也終于解開了束縛在身上的的軍事壓力,迎來了國勢的猛增時期。

城下之盟、趾高氣揚、予取予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成語,無一不是在訴說著楚國在這個時期的輝煌歷史。

楚國如果向北發(fā)展,首先面對的就是漢陽諸姬,這是與楚國隔漢江相望的一批姬姓諸侯國:申國、鄧國、隨國,唐國,息國、蔡國、道國、應國、沈國、貳國,房國、蓼國、軫國,州國、絞國、鄖國。

漢陽諸姬受封于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周宣王時期又得到加強。漢陽諸姬最早是為了防御大別山以東的“淮夷諸嬴”,后來“淮夷諸嬴”被穆王平定后,漢陽諸姬的任務就變成了守衛(wèi)青銅戰(zhàn)略大通道的軍事安全,再后來就變成了防備楚國。

周平王東遷70年之后,走過了春秋鄭國的小霸時期,開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這時楚國熊通稱王,為楚武王。從楚武王開始,楚國開始了大規(guī)模征戰(zhàn)漢陽諸姬的時期,被漢陽諸姬們鎖住國運百年的楚國,終于開始主動掙脫鎖鏈。

漢陽諸姬們地理位置優(yōu)越,互為犄角,攻守同盟,一同控制住了漢水和大別山一線,筑起了一道強大的防線。這批諸侯國興盛了百年之久,必定產(chǎn)生了豐富的文化,曾侯乙編鐘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那么,他們滅亡過程也必定驚心動魄,可能是被楚國滅亡后,將他們的文化歷史一網(wǎng)打盡,焚書滅文,國家滅亡的同時,歷史和文化也消失了,導致資料匱乏。雖然漢陽諸姬們滅亡的詳細情況我們不是非常清楚,但我們還是能梳理出來大概的脈絡。

最早,熊通把目標鎖定在距丹陽城很近的申國,對,就是那個勾結(jié)犬戎攻入鎬京導致西周滅亡的申國,不過這個申國也確實是個大國,底蘊深厚,屢次頂住了楚國的進攻。楚國受挫后轉(zhuǎn)而攻打隨國,隨國雖然也是漢陽諸姬中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多年疏于陣戰(zhàn),哪里是常年征戰(zhàn)的楚國的對手,很快就被楚國擊敗,臣服于楚國。由于隨國的特殊位置,征服了隨國,楚國才算是掌控了銅綠山的銅礦資源。

收服了隨國之后,下一步是處于桐柏山四周,和隨國一起號稱鐵三角的唐國和息國。隨、唐、息三國是漢陽諸姬的核心,這三國一破,其實對楚國的整個防線也就破了,其余諸侯逐個被滅也就是時間早晚問題了。

從楚武王之后的武文王開始,持續(xù)五十年時間的征戰(zhàn),征服了幾乎全部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城下之盟、趾高氣揚、予取予求這三個成語源自楚國征戰(zhàn)漢陽諸姬時期。

城下之盟是指楚國攻打絞國,趁著勝利之威,兵臨城下之際,逼迫絞國簽訂屈辱性和約的歷史事件。

趾高氣揚是指楚國攻打鄖國,屈瑕做為指揮,采取正確措施,反敗為勝,從此驕傲自滿,后來指揮攻打羅國時,武斷專橫,最終終兵敗自殺。

予取予求是指楚國攻滅申國后,申侯留在楚國當大夫,楚文王對申侯的貪得無厭沒有太在意,對于他個人的需求盡量滿足,是所謂的予取予求,后來楚文王病重,還怕別人看不慣申侯,特意讓他盡早離開楚國,申侯就云了鄭國,最終卻在鄭國被殺。

這三個成語反映的是楚國征戰(zhàn)漢陽諸姬過程中的故事,當然也有曲折,但在歷史的進程中終究是小浪花而已,改變不了被楚國征服的歷史命運。漢陽諸姬被征服后,楚國掌控了整個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再往北進軍就與中原小霸鄭國迎面相撞了。

在齊、晉、楚、秦發(fā)展起來以前,鄭國也曾經(jīng)小霸中原七十年,也算是國力強勁,但在楚國面前顯然也不太夠看,幾個來回下來,也就依附了楚國。鄭國如此,更不用說陳、蔡、許等國,這些中原南部小國能留存下來就已經(jīng)不錯,也是先后依附了楚國,宋國倒是曾經(jīng)稱霸中原,和楚國實打?qū)嵉母蛇^幾仗,但最終也是敗下陣來。

對于楚國這種頂級大國來說,只有頂級大國才能與之匹敵,面對楚國在中原地區(qū)的咄咄逼人,先后有齊、晉等大國站出來與對抗,或者說爭奪中原霸權,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更是長達上達百年時間。這一時期爭霸的主題,似乎就是誰能扼制楚國進軍中原的勢頭,誰就是霸主,如果不能扼制楚國,那么楚國就是霸主。這時期的楚國可以說是星光四射,雖然不是面積最大的時候,但卻是國勢最強勁的時候,幾乎沒什么國家能完全壓制楚國的鋒芒。

通過這段中原爭霸的歷史,楚國領略到了中原諸侯的真正實力,明白自身力量還不足以一統(tǒng)天下,楚國也學習到了華夏文化的精華所在,讓楚國的國家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

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就是這一時期楚國的真實寫照。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繼位后卻是三年沒有任何作為,有正直的大臣假借問三年不展翅、三年不飛翔的鳥是什么鳥?楚莊王也暗示說: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三年時間,其實楚莊王是在梳理朝野勢力、觀察民意,在理清內(nèi)政外交之后,很快就制定了很多合理政策,扳倒若敖氏后,一改楚國之前的頹廢之勢,開始銳意進取,進軍中原,成為了楚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中原霸主。

楚莊王先是在南方收服了很多蠻族部落,后在北方打敗了鄭、陳、宋等國,打敗了陸渾之戎(這是晉秦兩國安置在中原山地對抗楚國的棋子)。楚莊王乘著勝利之威,大軍開拔來到了周王城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周天子派使者王孫滿前去慰勞。

楚莊王見到王孫滿卻語出驚人: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是已經(jīng)有了問鼎天下之心,王孫滿則是機智的回答: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鼎。兩人都在打啞謎,楚莊王卻已經(jīng)明白了爭霸中原的真正要訣。

稱霸天下,既要兇悍,也要仁慈的。強悍,是一種圖存圖強的現(xiàn)實需要,但一味兇悍,會窮兵黷武,眾叛親離;仁慈,是一種人性本能的回歸,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但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味仁慈,則會被肆意欺凌,甚至喪家滅國。霸主則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楚國歷史上正是兇悍有余,而仁慈不足,做為文明社會的一員,還要深深明白“止戈為武”的真實含義。楚莊王確實取到了真經(jīng),明白了爭霸中原的真正游戲規(guī)則,從此一改過去楚國野蠻的面貌,真正的把華夏文化融入到楚國之中,從而獲得了天下諸侯的真心尊重。

比如楚莊王引兵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之禮謝罪,楚莊王覺得鄭國是有禮之國,不能滅,遂退兵。再比如楚莊王伐陳后置其地為縣,有人進言說這是趁亂滅國,貪其國而已,不合禮法,于是楚莊王就復立陳國。

楚莊王能以周禮待他國,他國也都開始對楚國另眼相看,認為這個南蠻終于成了禮義之邦。不管這是楚莊王擔心其它諸侯群起而攻之,還是真心要融入中原文化,總之,楚莊王得到了天下諸侯的尊重,楚國也進入了最強盛的時期。

4、吞越吞吳的整合之路

楚國歷史上最風光時刻在春秋中期,而到了春秋晚期,楚國國勢開始衰落,又經(jīng)過了一次巨大的挫折,這就是吳國伐楚。

春秋晚期的南方大地上,除了楚國外,還存在兩個主要國家:吳國和越國。這三國之間的互動,可以說是恩怨情仇,精彩不斷。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很長,我們只挑重點來說。

楚國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導致伍子胥一門忠烈卻慘遭滅門,僥幸存活下來的伍子胥連夜逃亡,在楚吳交界的昭關一夜白頭,卻是因禍得福躲過了盤查,順利進入?yún)菄?/p>

吳國得到伍子胥和兵對孫武的輔佐,很快發(fā)展起來,中原大國晉國也有意扶持吳國以從后方牽制楚國。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吳國順利組建諸侯聯(lián)軍,決定要征伐楚國。

上兵伐謀,兵圣孫武對楚吳之間的國力差距有很清醒的認識,即便國力衰落的楚國也遠強于吳國,所以,孫武為楚國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游擊戰(zhàn),先行疲楚,再擇機決戰(zhàn)。

經(jīng)過數(shù)年疲楚,時機成熟之際,孫武又為楚國量身定制了柏舉之戰(zhàn),經(jīng)過一系列的佯裝行軍,在柏舉以逸待勞一舉擊敗冒進的楚軍,隨后又乘勝追擊五戰(zhàn)五捷,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柏舉之戰(zhàn),以少勝多、快速取勝,孫武得以一戰(zhàn)封神,伍子胥也得以鞭尸楚平王,報了滅門之仇。

吳國伐楚勝利、伐越勝利,國力達到了頂點,成為江淮一帶的話事人,卻意外放歸了越王勾踐,勾踐經(jīng)過三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富強,又恢復了國力,而吳國巔峰之后開始了瞎折騰,逼走孫武、逼死伍子胥,越國則趁機反手又滅了吳國。

其實在越國滅吳的過程中,楚國也一直在扶持越國,但是當越國真正滅吳之后,楚國不得不親自面對這個實力暴漲的越國。

越滅吳之后,國力也達到了頂點,頂點之后則開始了衰落之旅,最后在戰(zhàn)國時期,又被楚國所滅,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很漫長,直至春申君黃歇時期,還與越國貴族之間有著拉鋸戰(zhàn)。

吳可敗楚,但卻被越所滅;楚打不過吳,可卻滅掉了吞吳之后的越國;越能滅吳,卻倒在了連吳也打不過的楚軍鐵蹄之下。在錯綜復雜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之后,吳越兩國都被楚國收入囊中。自此,巴蜀之外的南方勢力全部都被楚國所整合,楚國也成了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楚國能在國都被破,楚王外逃的情況下仍然復國,憑的是什么?除了國土面積巨大以外,不得不提到楚國的特殊政策-相對君主集權,楚國在發(fā)展過程中看到中原諸國的一些問題,過度分封大夫,會導致君弱臣強的局面,適時推同了“縣”這種行政單位,這是歷史首次創(chuàng)舉。像息、陳、蔡等國都被改為縣,越國后來則被改成了江東郡。

楚國在向北征服諸國后,并沒有把新得的土地分封給功勞很大的大臣,而是把這些國家設立成為“縣”,直接歸楚王管理。楚國公室直屬土地龐大,當國都被攻破以后,楚王的基本盤仍在,仍然可以振臂一呼集結(jié)自己直屬領地的力量,卷土重來,避免了被異姓大夫所牽制。

另一方面,楚國公室的力量一直很強大,也就避免了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情況。雖然楚國一直滾雪球一樣的長大,但沒有出現(xiàn)晉國那樣的分崩離析,也沒有出現(xiàn)消化不良現(xiàn)象,可以說楚國的相對君主集權制功不可沒。

楚國立國八百余年,一直在客觀上整合著南方各大族群,師夏師夷,以夏變夷,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將整個南國都整合成一個整體。歷史上的三苗,周朝時還活躍的淮夷、徐夷,還有揚越、閩越等部族,都在楚國時期逐步融入華夏民族之中。大體淮河以南,長江南北的廣闊范圍都被楚國直接管理,嶺南地區(qū)的百越族群也與楚國之間有著秘密盟約,也屬于楚國的勢力范圍。

5、吞莒吞魯?shù)幕毓夥凑罩?/h1>

戰(zhàn)國后期,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楚國屢屢受挫,丟失了大片的西部疆土,國都也一再東遷。在這種情況之下,楚國采取的策略居然是西邊丟失的疆土,要從東邊彌補回來。

楚國從東邊彌補疆土的對象是誰呢?只能是鄰國,楚國的東部近鄰有齊、魯、宋,這三國都是很有實力的大國,想從他們身上分一杯羹,也只有等待時機。好在時機很快到來了。

齊湣王自視齊國的強大,不惜四處樹敵,公然獨吞宋國,這使齊國失去了楚國和三晉的支持,當時正在進行中的合縱攻秦也就不了了之。這時北方的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之下正在強勢崛起,看準了齊國孤立的機會,號召五國伐齊,欲報齊國在“子之之亂”中的趁火打劫之仇。

五國聯(lián)軍由燕將樂毅率領,伐齊之戰(zhàn)非常順利,燕軍幾乎占領齊國全境。齊湣王自食惡果,獨吞的宋國也不得不再吐出來,這當然便宜了聯(lián)軍中的楚、魏、趙、秦四國,特別是楚國,得地利之便,分贓也最多。

在五國聯(lián)軍的兵鋒之下,齊國的國土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城還在堅守,齊湣王本人則逃向了莒城。莒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曾先后被魯、齊、楚所攻,終被齊國吞并,其都城被改造為齊五都之一。這次齊湣王來莒是因為楚國承諾提供幫助,可惜病急亂投醫(yī)的齊湣王很快被楚將淖齒所殺,莒國土地連同淮北大片齊土都被楚國所得。

楚滅魯?shù)谋尘?,是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楚國遷都陳地、壽春,楚國感覺需要彌補國力損失才發(fā)起的滅魯之戰(zhàn)。力主滅魯?shù)暮诵娜宋飫t是春申君黃歇,這時正好主管越地,與魯國近鄰,所以才極力滅魯。

齊魯并立七百多年,春秋之后齊強魯弱之勢便已形成,齊國應該更有機會滅魯才是,或許是念在齊魯?shù)臍v史淵源,并沒有忍心下手,楚國可沒有這種心理負擔,該滅就滅之。

楚滅魯是公元前261年,距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還有40年時間,在楚國行將就木之際,還能吞滅一個大國,不得不說這應該是楚國的一次回光反照。

楚國從丹淅之會起家,立國之初只是五十里小國;站穩(wěn)腳跟之后,開始順漢江而下進入江漢平原,立足江漢平原;進而揮軍北上,爭霸中原,成為巨無霸大國;后來又吞越吞吳,整合南國;在行將就木之際還能吞莒吞魯,兼并大國。

我對楚國的兼并整合能力一直非常感嘆,春秋戰(zhàn)國之際楚國先后共兼并五十余國,兼并國家數(shù)量最多,卻沒有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現(xiàn)象。雖然這是楚國為了增加自身國力的行為,但客觀上卻極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的形勢。

從淮河到南嶺之間南國地域上的族群,在楚國時期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這是楚國的一大歷史貢獻。秦滅楚之后,在南方的戰(zhàn)略重點是嶺南地區(qū),開鑿靈渠,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都是為了消化嶺南地區(qū)。而南嶺以北的地區(qū)則被輕松收復,這不得說是因為楚國歷史貢獻的緣故。

楚國雖然被滅,楚文化卻被代代相傳了下來,極大豐富了華夏文明的內(nèi)涵。楚辭的浪漫優(yōu)雅和豐富的想象力,今天讀起來還是引人深思,青銅器的莊嚴厚重和漆器的神秘艷麗,依然能給今人以視覺沖擊,這些極具標志性的楚文化遺存早已溶入了華夏民族的文脈之中,甚至成為了華夏文化的標志。

楚人帶給我們的“篳路藍縷”和“一鳴驚人”等開拓、創(chuàng)新等精神,也始終傳承于華夏核心價值觀當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人繼續(xù)前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陽諸姬
楚國偉大的國王、春秋三小霸-楚武王熊通
戰(zhàn)國七雄簡述之楚國興亡
楚人是火神的子孫—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屈家?guī)X文化談楚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武漢:湖北的上下五千年(1)
從蠻夷小邦到諸侯霸主:楚國的興衰八百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