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民間便有祭灶的習(xí)俗,家家戶戶都會供奉灶君,也就是我們俗說的灶王爺,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是最受百姓喜愛的神祇之一。每到小年兒的時(shí)候,人們都會以糖瓜祭灶,這就是“二十三,糖瓜粘”這句民間俗語的來歷。
北京城里曾經(jīng)有很多灶君廟,但海淀區(qū)有一處皂君廟可了不得,它被視為“等級”最高的灶君廟,曾是清宮御膳房祭灶的場所??墒牵罹龔R與皂君廟是什么關(guān)系呢?今天,小志就來為您講一講灶王爺與這座皂君廟的故事。
來歷神秘 眾說紛紜
作為常識,土地廟供奉的是土地神,獄神廟供奉的是獄神,火神廟供奉的是火神。不過,不能望文生義或以此類推,皂君廟供奉或者祭祀的可不是什么肥皂神。這里的“皂”其實(shí)是“灶”的諧音,“皂君廟”是“灶君廟”,供奉的是在民間口碑很好,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灶神”。
鼎鼎大名的灶王爺
據(jù)記載,民間的祭灶習(xí)俗在先秦時(shí)期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但灶君到底是哪一路人物,卻歷來說法不一。魏晉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 有人認(rèn)為,灶君是三皇五帝時(shí)期發(fā)明了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因教人食熟物故而被尊崇為灶神;
? 也有人說,灶君是掌管灶火的火神祝融。古籍中有許多關(guān)于灶君的記載,比如《淮南子》中記載:“炎帝作火官死而為灶神”。《事物會源》說,黃帝為灶神。而《呂氏春秋》稱“吳回(回祿)之神,托于灶,是曰火王,故祀之也?!?/p>
發(fā)展到魏晉時(shí)期,“神”開始擁有“人”的色彩,灶君擁有了自己的姓名及性別,但大家對此看法不一而足。
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西晉司馬彪注《莊子》曰:“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p>
清《敬灶全書》則認(rèn)為:“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男神也。”
后來到了明清時(shí)期,民間多供奉的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一女并坐,這便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灶君和灶君夫人了。
供奉灶君和灶君夫人
擁簇眾多 粉絲龐大
灶君雖不是大神,但在百姓心中卻十分重要。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jié)日的“焰火”自此點(diǎn)燃。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bào)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
于是在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以“糖瓜粘”的方式,送灶君上天。各家各戶在灶王爺像前,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并且在灶王爺?shù)淖焐夏ㄉ稀疤欠涿厶鸸稀钡?,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p>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后,人們就將灶王爺?shù)漠嬒裾埾聛矸倩?,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時(shí)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
不僅民間,在皇家也有許多灶君的“粉絲”
“
據(jù)《清宮遺聞》記載:乾隆皇帝在位時(shí),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都會在坤寧宮祭祀灶神。他命人預(yù)先在坤寧宮正室的炕上設(shè)置鼓板和致祭的物品,晚飯后到坤寧宮和皇后一起祭灶王。有時(shí)皇帝還會令幾個(gè)太監(jiān)和他一起吟唱《門神灶》,唱完以后,皇帝皇后一齊下炕,將灶神像恭捧至火盆中焚化。帝后及其他隨行官員跪送灶神升天。據(jù)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間,祭灶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
血統(tǒng)尊貴 變竈為皂
皇家不僅在宮內(nèi)祭灶,在宮外也建有祭灶的廟宇,今天海淀區(qū)學(xué)院南路的皂君廟,就曾是專門用于祭灶的場所。
海淀區(qū)皂君廟
海淀皂君廟在清朝就已不在,古廟的遺址在如今的皂君廟16號,大鐘寺派出所院內(nèi)。院內(nèi)的墻上鑲有多塊殘碑,清代石碑上記載:“灶君廟碑記,灶君廟者前朝古剎。”證明皂君廟為明代古剎。
大鐘寺派出所 灶君廟遺碑
“
在《重修灶君廟記》碑文中記載:“西直門西北七里許有竈君廟,舊為輕車都尉瞻泰施建,后重修于雍正丁未之春,距今幾三十年,日就傾圮。御膳房總管首領(lǐng)等捐貲千金,鳩工葺治,閱五月而落成?!?/p>
”
由此可見,“皂君廟”本稱“竈君廟”,曾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御膳房出資修葺。(“竈”為“灶”的繁體字)
灶君廟自然是最高等級的
據(jù)考證,這座廟宇不僅有殿堂三重,還“置塋地?cái)?shù)十畝栽樹木百十余株”。在此后百余年間,該廟曾多次修葺、添置地產(chǎn)。由于始終不曾敕建或賜建,資金來源均是御膳房或信士捐獻(xiàn)。到每年臘月之時(shí),清宮御膳房的總管和太監(jiān)都要到灶君廟祭祀灶神,他們不但生前對灶王頂禮膜拜,而且死后還葬于灶君廟附近,意為守候在灶君身旁。
在民國以前,灶君廟的碑文皆為“竈君廟”,1928年在進(jìn)行寺廟登記時(shí)將“竈君廟”登記為“皂君廟”。
當(dāng)年參與過寺廟登記的一位老者回憶:當(dāng)年登記時(shí),因“竈君廟”的“竈”字筆畫太多,不便書寫,而此時(shí)還沒有簡化的“灶”字,所以便用同音且筆畫簡單的“皂”字代替,故將“竈君廟”寫成了“皂君廟”。
另有學(xué)者認(rèn)為:“皂”,《辭?!丰尀椤昂谏薄R蛟钌袷侵麾覐N之神,常被炊煙熏黑,所以“灶君”又稱為“皂君”,“灶君廟”亦稱為“皂君廟”。
在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此處人口增加形成村落,便以皂君廟為名。新中國成立后,幾經(jīng)修改擴(kuò)建,如今整體建筑已被拆除,只尚存西房三間及一座石碑及碑刻了。
皂君廟遺存石碑
如今灶君廟成了地名,也鮮有人供奉灶王爺了。古人敬神也好,祭祖也罷,無外乎一顆敬畏之心。所謂“離地三尺有神靈,勸君莫做虧心事”,這種敬畏之心,或許是當(dāng)今人們所需要的,您說呢?
聯(lián)系客服